136书屋 > 其他 > 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全文阅读 > 第25章 大败局:万历帝与颓唐的晚明(2)

第25章 大败局:万历帝与颓唐的晚明(2)


  强权人物总是人们乐于攻击的对象,因为他们太与众不同,或者太标新立异,让旁人极不舒服。换作别人也就罢了,然而对他最咬牙切齿的却是当今圣上,人亡政息也就成了必然。国难思良将,国衰思良臣,1622年,朱由校为张居正平凡,然而一切俱晚矣,世间已无张居正!

  海瑞:模范人生从清官开始

  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

  ——黄仁宇

  雷锋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如果能坚持一辈子都做好事,这样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纯粹和真正的圣人”。

  海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海瑞虽为色目人后裔,本人亦是虔诚的回教徒,但从小就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耳濡目染,在这位海南人的身上逐渐养成如黄仁宇先生所言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纵观他一生的行迹,他极为忠诚地履行了这句话背后所附着的使用感,继而成为一个道德上的英雄人物。

  海瑞的“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似乎并非从成为国家公务员才开始的,否则即便做的再出色,海大人也容易被人冠上“半吊子人生”的标签。1550年得中举人时,海瑞已是36岁“高龄”的大学毕业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1550年之前,他早以坚韧刚毅的性格使自己在家乡成为了公众人物。

  这与他的母亲多少有些有关。海瑞的母亲年轻丧夫,辛苦将儿子拉扯成人,其间以近乎酷法使其明智,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寡居的母亲性情自然有些古怪,海瑞日后与人相处不好母亲应负有一定责任,但她的教育一如孟母,使海瑞的人生道路永远通向正确的方向。

  我们说海瑞是真正的人,是他不以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为沽名钓誉的手段。他自是不会确切地理解“人民”为何物,也不会清楚地认识到,为百姓说话,替百姓撑腰,就是最大最好的“服务”。在最高领袖还被称为“当今圣主”的时代,海瑞主观的意识就是为皇帝效犬马之劳,然而他终不为权势为吓。正七品的知县敢对正二品高官吹胡子瞪眼,足以说明他不是在作秀,他是在做人。

  黄仁宇先生认为,海瑞捆拿胡宗宪儿子一事如果说“夹杂了夸张和渲染”“那么,海瑞对付鄢懋卿的经过则属确凿无疑。”鄢懋卿的学历比海瑞高一级,一为举人,一为进士;鄢懋卿的后台比海瑞硬,鄢攀附严嵩,成为总理两浙、两淮、长芦、河东四盐运司盐政,天下最肥的缺被他一人所占,至此“懋卿尽握天下利柄”。而海瑞全无背景与后台,年届半百,还在知县的位子上蹉跎。前者附者如云,后者门可罗雀。

  1560年,鄢懋卿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民间“访贫问苦”,这一行动惊动了各县市领导敏感的神经。通常来说,上官下基层视察,往往意味着下层官员上位的机会,只有伺候好领导的肚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位子。脑袋灵光的鄢懋卿也是这样过来的,他当然知道地方官在想些什么,但今时不同往日,他要给朝廷赚足面子,也要给自己捞点名声。他让秘书写了一篇文章,告诉基层领导,我这一路而来,粗茶淡饭即可,不要铺张浪费。

  帝国的官员心里都明白,领导的话要反着来听,他说要粗茶淡饭,那就是要山珍海味,龙虾鲍鱼;他说不要铺张浪费,那就是要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事实上,地方官的招待让鄢懋卿非常满意。黄先生指出:“每席费银三四百两,并有金花金锻在席间连续奉献,其他供账特极为华丽,虽溺器亦以银为之。”

  一顿饭吃掉120000元人民币,看来是够腐败的,这还不包括零星的花销。120000元是一个什么概念?拿明朝正七品的县令来说,法定薪酬为一年45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3500元,而实际到手的往往远低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鄢懋卿的一顿饭吃掉了海瑞这样的县官差不多10年的纯收入。

  海瑞给这位钦差大人写了封义正词严的信,信中海瑞以父辈的口吻教育鄢懋卿,你要做个好官,听皇帝的话,尽心尽力做好圣上交给你的任务,而不是尽心尽力做一个臭名昭着的食客。其结果如黄先生指出的鄢懋卿“没有敢进入淳安,而是绕道而去。”

  海瑞的所作所为,在当权派严嵩眼里,不仅是挑衅,也是示威,在他掌握帝国实际权力的这些年,还没有像这个海南人一样不给他留面子,打狗还得看主人。依照资历,做了知县的海瑞理应升为知府,但“他于1562年调任江西兴国,官职仍是知县,不升不降。”我们可以想见,以他的行事作风,遇到相投的倒还罢,如果左右不合,那就大大的不妙了,遗憾的是,他的上司恰恰与他如此。

  古话说否极泰来,人生不可能一辈子走背运。1562年,海瑞陷入人生的低谷,但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人生也慢慢发生了改变。这一年,严嵩被皇帝免职,他的小弟们也因失去庇护而相继倒台。严嵩派失败,当年不畏强权,坚持与之斗争的人旋即成为天下读书人敬仰的功臣,以他们为精神领袖。海瑞当然也不能避免享受人们给予他的赞誉。尤其海瑞特立独行,与一般正人君子秉性还有些不同,故而黄先生指出“算得特行卓识,为此他的声望大增。”

  好人有好报,善良的帝国子民总是抱有朴素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动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3年后,海瑞当上了京官——户部主事。当日的政府机关,对正六品的海瑞来说闲而无事,大政方针由部长的脑袋决定,小情小事则有普通工作人员在做,公务员夹心层的主事,除了看看报、喝喝茶,实在没事可做。这样的日子不可谓不好,尤其是对海瑞来说。他风里来雨里去地辛苦了将近半辈子,在清闲的工作岗位上度过后半身完全可以被人接受。很多人希望他这么做,包括他的敌人。

  我们应该感谢海瑞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因着这种选择,身为后人的我们才能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我们最朴素的景仰,而不是在意蕴深远的汉子里,被人们神不知鬼不觉的挖苦。

  海瑞始终认为自己是帝国的忠臣,这一点如同他从不拿人钱财一样明确。爱之切责之深,对于嘉靖皇帝,海瑞想必是如此的心情。因此,在他升任为户部主事的头一年,他即向皇帝上书,要求他做一个勤勉的皇帝,做一个自省的皇帝,做一个正直的皇帝,远离那些乌烟瘴气的“封建迷信”活动。

  在黄仁宇先生看来,海瑞的这番上书是史无前例的。“这种指斥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等于说他这几十年的天子生涯完全是尸位素餐,而且连为人夫及人父的责任也没有尽到,其唐突之处,真的是古今罕有。”

  海瑞清楚自己这一举动过于唐突,很难与最高当局接受,所以他在上书签做好了最坏的准备:给自己买了一副棺材,将妻女安顿好后,又散了家中仅有的几个童仆。事情的发展如他所料,他被皇帝关了起来,直到嘉靖驾崩,新皇帝登基,他才被放出来。

  海瑞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人,张居正不喜欢他,嘉靖不喜欢他,同僚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妻子似乎对他也有诸多怨言。但他又招许多人的爱戴,他们是小手工业者,是少地的农民,是贫苦的矿工。我们观察海瑞一生的起起伏伏,能很容易看出,在帝国的官场他是个异类。这大概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在一片污浊的世道中,谁都想手握一盏明灯,但自己却不愿意成为这盏明灯。因此,海瑞不仅是个异类,也是个孤独的老者。他对他的方式对抗者既有的秩序,他很伟大,同时也很渺小。

  戚继光:“特立独行”的孤独将领

  他在贫困交迫中死去。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为他写作墓志铭的汪道昆。当他写到‘口鸡三号,将星陨矣’,显然有无限凄怆的感触。

  ——黄仁宇

  当帝国的嘉靖皇帝于1559年的秋天批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招募新兵,以对付倭寇时,或许心中会有深深地无奈。帝国自洪武以来,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这种制度下,兵士单独入军籍,世代沿袭。和平年代兵士屯田以自足,遇上战争则率调征战。但自帝国中期,尤其是嘉靖以来,屯田多为豪强兼并或被军官私吞,兵士无所依靠,破产逃亡,卫所数量大为减少,兵士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也许倭寇早有耳闻,为了给这个新官来个下马威,盘踞在浙江沿海的倭寇实施了一项大胆的计划。70余人的倭寇从舟山登陆浙江内地,从杭州杀入淳安,又从淳安杀入安徽的歙县,而后在帝国陪都南京肆无忌惮地绕了一圈。虽然这股倭寇最终被全歼,但帝国军民死伤,依黄先生的统计竟有4000多人。江南各县,为帝国赋税重地,又临近南京,不说沿途驻军多少,单是南京一城,便有120000庞大的军队,却竟然不能抵挡区区不足百人的倭寇,帝国的脸面实在是丢大了。

  嘉靖皇帝为军队的素质无奈叹息之外,他最大的担心,其实是戚继光独立掌军后是否会对自己的皇位购成威胁。这实际上又牵扯到帝国的一段往事,这就是黄先生所说的“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对于帝国穿着宽袍大袖的人来说,所谓武将,不过是会打架的暴力机器。在战事爆发时,他们尚可用来冲锋陷阵,一旦归于平和,他们的价值荡然无存。如此,对选拔将领,重视军队建设也就基本无从谈起。将领的选拔与考核皆有文官主持,他们不懂军事,故而无的放矢,只要求考核者认识几个大字,对儒家经典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而十八般武艺的操练则不再关注之列。所以黄仁宇先生指出:“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军队建设方面,帝国优秀的工匠都被召集到了紫禁城,为皇帝的禁卫军制造华而不实的盔甲,而地方的野战部队所穿的战衣上,只是随随便便的缀上了一些铁钉,有的战衣连铁钉都没有,只是用纸衬在里面,以次充好,以假货充真货。他们所使用的武器,黄先生指出“质量既有欠精良,规格也谈不上标准化。”

  倘若对帝国的军队有深入的了解,会觉得他们不过是拿着武器的农民,毫无战斗力可言,但帝国高层却自我感觉良好,在他们看来,帝国200多万常备军天下无敌,当他们沉醉在温柔乡中时,倭寇的刀锋让他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遍观帝国,几无可用之兵,无成事之将。除了戚继光。帝国需要作出某种调整,才能挽危局于既倒,在皇帝和他的顾问们看来,戚继光深谋远虑,又精通各种战术。作为17岁就走上军队领导岗位的戚继光,他有能力为国家创造一个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