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权力越大的时候,这个人就变的越狭隘。在开明的君王除非是情况所迫,否则都不会允许有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出现。当一个人走到一定地位的时候,有些事情他一定要去想,一定要去做。因为那时候他的判断将会决定大部份人的得失。何况是燕敬思这种认为权力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正如燕敬思所说。先生对于燕金思来说就像那杯中酒。这么多年的交情已经把这一杯装满了,一口喝下,好不自在。可是如今先生却把这杯酒倒在地上,燕敬思想扔掉酒杯可是他还喜欢酒的滋味。
先生心里比任何人都明白,可是人生在世。谁又不为自己而活,他推举燕固生。自然有他不为人知的道理。
张公公继续说着剩下那些一品大员的封赏。燕固生也不认识这些人,只是知道那白眉老人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太师变成了国师。封赏完董太师之后张公公已经换了十几道圣旨了。张公公转身合上圣旨,又在旁边一位年轻的小太监手中的托盘上拿起了另一道圣旨。张公公家清了清嗓子打开圣旨,高声念道“大将军燕敬思上前听旨。”燕敬思如同众人一般行礼上前,燕固生还是第一次看见燕敬思如此,在他的印象中,这个男人只是对外人很冷漠无情的将军。
张公公接着说到“大将军燕敬思,拒匈奴,阻西周,抗南楚,平内乱。为国之屏障,大燕有今日之安宁,燕敬思功不可没。今寡人顺应天意,敕封燕敬思为”显威王”配剑上殿。见寡人可不败。统领全军。”统领全军四字一出全场哗然。这意味着燕敬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全国上下除了王宫的禁卫军之外所有的军队都在这一人手中。燕国大大小小军队加起来近有百万之众。燕敬思一人将统领百万大军。况且他是燕国第二大封王,古往今来唯有他燕敬思一人。燕敬思抬头看了看皇上,此时的皇上也在笑眯眯的看着他。
燕敬思随即叩首谢恩。三拜之后,燕敬思站起身子,从张公公手中接过一扇红布盖上的托盘,这托盘之上便是能号令全军的虎符。这虎符如今共有十四对,其中一半掌握在边关将领手中。其余一半全在这小小的托盘之上,每次燕敬思带兵打仗回国后。便要上交虎符,如今他自己便拥有了这个挪用虎符的能力。
燕皇眼神深邃的看着燕敬思。看着这个对燕国最有功劳的也最有危险的男人,这是一场博弈,双方心理的较量。燕皇大去之期不晚矣,可是又有哪位皇子能压得住这头猛虎,他知道燕敬思心里对权力的渴望。他更知道如果今天不放出兵权那么来日,就算楚、周两国安分守己,他燕国便已经内乱开始。
如今的燕敬思可以说是整个燕国上下最为耀眼的男人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称之为皇帝也不过分。董太师现在也眯着眼睛,也不知道和他在看谁,或者是在想些什么。燕敬思拿着虎符什么也没有说便回到了座位上。燕皇不动声色的咳嗽两下。随记又眼神提示了一下张公公。张公公怎么也说是陪在他身边二十多年的人了,张公公又拿出了一道圣旨。高声念到“寡人自登基之时便兢兢业业,夜不敢深寐,饭不敢饱食。一心为祖辈安定天下,如今大业初成。寡人深感欣慰,如今已过十二载,天下尚未一统。略有惭愧,今特立储君。望其可继先祖之遗志。振我大燕雄风。四皇子燕明,少有聪慧,惟贤惟德,体态端庄,素有雄心壮志。今日册封其为太子,位列东宫。”
张公公念完圣旨,坐在燕皇左手边第二位的一个少年大步走了出来,这少年生的眉清目秀,双眼炯炯有神。虽然年方二八却身长六尺有余。少年走到燕皇面前大声说道“儿臣定会不负父皇所托。振我强燕,平定中原。”燕皇笑着点了点头心里念到“今后的路,看你的了。”
封赏完毕,大批舞者走上前来。钟鼓俱响,文臣赏舞,武官射箭。气氛好不热闹,酒过三巡。燕皇提起卫兵的一杆青铜槊,刺挑挡拨,挥舞开来。长槊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槊尖犹如寒光点地,看的燕固生目瞪口呆。正挥舞的兴起,燕皇突然将长槊倒立。槊尖朝地,槊尾朝上。身体向后仰去,仰到半空燕皇停了下来,两行清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去。
天空又飘起了飞雪,燕皇深吸了一口气。腰部发力,站直了身子。燕皇伸出了一只手,摸了摸到手即化的飞雪。轻声的说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燕皇揉搓了一下落在指尖的雪花,随即抬头看向了天空。一声长叹之后。他把长槊扔回了那卫兵手中,转身向龙椅走去。张公公紧忙跟了上来给燕皇披上了那黑色的狐球。燕皇抖了抖狐球坐了下去。
他低头看向了前方操练的十万大军,沉思良久。此时一直无所事事,只能看着燕皇舞槊的燕固生也能看出来坐在龙椅上哪位四十几岁的皇帝,心中有多么的不甘与无奈。一代雄图霸业的帝王,如今转身便要走向黄土。谁能甘心,谁能放下这世间红尘。燕皇凌厉的目光看向每一个人,燕固生不敢与他对视,只能看着眼前的雪花一片一片落在炕桌之上。
时间已经到了晌午,大会也已经接近了尾声。可是燕皇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只剩下刚当上太子的四皇子说了几句,然后众官员便各自散去了。有的在当日就开始赶回自己管辖的地带,有的人却留在了陈留驿馆之中。想必是要和那些刚刚升迁的大臣们好好套一下近乎吧,毕竟外地不想皇城,一不小心让人在背后捅了刀子,那滋味可不好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