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传统武侠 > 听风走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十七章

第1卷 第十七章


  大帐之中,除了哪燕皇频繁的咳嗽声之外,很是安静。“咳咳,先帝打下这大好河山,我为燕国镇守国门。如今,咳咳咳。”燕皇话还没说完,便不住的咳嗽起来。想来,燕国上一代皇帝帝王南征北战十二年,在终于能登基称王的时候却突然暴毙,如今的燕皇二十岁登基大宝。没想到在位刚过十年便身染重疾,如今无奈之下只能借着此次的永猎大典受命托孤之臣。

  在座五人都知道此次在这帐篷中说的话将会决定燕国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走向,所以五人皆是聚精会神的听着。

  燕皇说到“燕大哥,当年父皇因为你与你爹骁勇善战,赐你二人燕姓。如今你也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不知还是否愿意为我燕国戍守国门。”

  燕敬思紧忙跪拜下来行礼说到“臣原为燕国,愿为燕皇肝脑涂地。臣一家之姓命均是陛下所赐,我愿辅佐新王。完成陛下及先皇的宏图伟业,一统天下。”

  燕皇用无神的眼光看了一眼燕敬思随即说道“燕大哥之心,天地可鉴。快快请起吧。”

  燕敬思缓缓地站起身来。为皇帝者,自会帝王御人之术。无论是燕国还是楚国亦或是周朝都知道燕敬思与燕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可最后在天下眼中却是燕敬思逼死了燕冽。这燕人自是最讲义气,兄弟之间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义字当头,如今这燕敬思手中虽有兵权却已失了民心。燕皇又以往事胁迫,于情于理燕敬思终是落了下风。但是至于燕敬思本人是否有改天换日的心思,别人就不得而知了。

  燕敬思退到自己的席位中,正襟危坐。在他的面目之中看不出一丝端倪,他已经是久经杀伐之人。什么大风浪没见过,如今这皇帝托孤,他依然是稳如泰山。

  燕皇咳嗽的更加厉害了,脸色也越发的苍白了。燕皇接着说道“不知董太师以为寡人那个儿子更能继承大统呢?”对于曾是偏远地区的小国燕国来说对于下一任储君的候选却不是仅有嫡长子而已。曾经这个国家让每家每户都吃上一顿饱饭都难以维持,所以那个皇子更有能力才是下一任皇帝的首选。

  董太师缓缓的站起了身子捋了捋花白的长须说到“老朽以为大皇子温文尔雅,却缺少了一丝霸气。二皇子德才兼备守土有余,扩土不足。三皇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却心不在帝王。四皇子斗鸡贩狗,却是韬光养晦。五皇子可镇守一方,却无法统御穹苍。六皇子运筹帷幄,聪明绝顶。却爱感情用事。七皇子虽胸有志气,却微有一些优柔寡断。八皇子勇武有余,谋略不足。九皇子尚且半岁,难以评论。所以这储君应是四皇子与七皇子中的一人。”

  燕皇此时眼中已有了一些鲜红的血丝。他抬起头来看向董太师说到“太师此言,甚得我心,不知这老四和老七那个更适合一些。”

  董太师抚摸了一下已到下颚的长眉说到“帝王者,御心为上。御人为下。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危难之间亦可刚毅果觉,老朽虽不知四皇子城府之深浅。却可知四皇子心中有整个天下,所以老朽以为四皇子可继承大统。”

  燕皇微微的点了一下头说道“太师不仅带领百官,更是教导寡人九子。太师对与他们的了解应不亚于寡人。”

  董太师弯了弯腰。董太师如今已经是年近古稀,身子骨却依然硬朗。算起来如今已是辅佐三位燕王了。所以董太师在任何人面前都无需下跪。

  燕皇略作沉吟说到“刘尚书怎么看?”

  大帐之中位于董太师下一位跪坐之人走上前去。此人长的大眼睛,大鼻子,宽额头,肥厚的两腮让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开心。感觉有万般火气,面对这个胖子你都生不起气来。此人正是燕国六部尚书之首吏部尚书-刘熹。刘熹走到大帐中央整理袖摆,跪了下去说到“臣以为四皇子近几年来心术不正,况且就算四皇子心有大志。可天下人却不知,楚、周而过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犯我边境,四皇子玩乐之心天下皆知。人心难以聚拢,百姓不愿抵抗他国入侵,士兵不愿对外舞戈。我大燕国危矣。反观七皇子,沉稳内敛。遇事虽不敢当断,但好在七皇子心胸豁达,肯于学习。所以臣认为七皇子更加合适。”

  哪里有人敢如此谈论自己国家的皇帝,可是燕国的大臣一个比一个大胆,倒不是他们真敢忤逆圣意,而是情况紧急,如今燕国好不容易才与其余两个大国并肩而立,燕国要底蕴没有底蕴。并且版图才刚刚稳定,各地官民都没有互相熟悉。国内的原来各国残余分子蠢蠢欲动,如今朝廷一个不慎,便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当代燕皇也是一个豁达之人,选贤用能自然与才华能力为主。所以才会造就今天顾命大臣均敢言自己所想。

  燕皇听完刘熹的话皱了一下眉头,他没有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动作,刘熹依然站在那里,如今他身居高位整个朝堂之上谁都要给他三分面子。可是他如今面对的是当今圣上,他说的话自然也与陛下心中所想不同。皇帝咳嗽了两下说“卿之所想,寡人明了。大理寺卿怎么看?”

  刘熹行礼退下,纵使他板个脸。旁人见了他依旧以为他在笑。坐在燕敬思下面的一人走了出来,这人如果放在大街上的话和普通的百姓没有区别。就算他常年呆在刑法审判之地,身上也感觉不到丝毫的冷酷气息。此人走到中间也同样行礼。燕皇一挥手,大理寺卿站起身来说道“臣以为,二皇子更加适合。”

  燕皇抬起了目光疑问的哦了一句。大理寺卿左明云接着说“我大燕从弹丸之地一步一步走到今日,期间吞并大大小小十余国,如今版图初定,如不出现意外未来五到十年不会出现大型战役,我国只需在这五到十年之内将境内原国残余势力吞并,并且同化各国,以保证我大燕国力昌盛。所以臣认为二皇子更为适合。”

  燕皇略有所思,仿佛心中也有了一些定数一般。随后燕皇勉强的挥了挥手,眼神看向了刘熹下面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