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天朝的狂欢:义和团运动兴衰史全文阅读 > 第1章 楔子

第1章 楔子


  光绪二十六年(1901)最后一天的晚上,兰州总督府内,三位政府官员正在吃年夜饭。这三人中一位是署理陕甘总督李廷箫,另一位是甘肃按察使何福堃,还有一位是刚成为草民的前任山西巡抚毓贤。

  几个月前,联军应清政府宣战而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至西安。双方很快达成和议,条款之一是惩治一批大清政府高官,毓贤就是其中一位。他所受到的惩罚是暂时革职充军新疆,但洋人并没有答应这种惩罚。兰州是从东南一带赴新疆的必经要道,清代流戍新疆的罪臣大都取道兰州西行。所以,毓贤此时才有机会坐在兰州的总督府内吃他的年夜饭。

  夜凉如水,如毓贤的心情一样。三人正吃时,忽然一封上谕发到总督府,声称:“已革巡抚毓贤,曾在山东巡抚任内妄言‘拳匪暞邪术,至今为之揄扬,以致诸大臣受其煽惑。及在山西巡抚任内,复戕害教士、教民多命,尤属昏谬凶残。罪魁祸首前已遣发新疆,计行抵甘肃。着传旨即行正法,并派按察使何福堃监视行刑。”

  上谕中的指控,句句属实。毓贤听完后,微微一笑,向宣读的李廷箫请求,请假以时日,料理后事。李廷箫与何福堃很好讲话,三人就约定于辛丑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初六行刑。

  大年初一,李廷箫突然自杀,原因是毓贤任山西巡抚时,他为按察使,也积极参与了诛杀教士事件。

  大年初二,毓贤赶到李家吊丧,仰天大笑道:“我死,分也,君胡为先我而死?请小待,当聚谈于重泉之下。”

  大年初三,毓贤到照相馆拍下最后一张照片,同日,为自己及妻妾购回了三具棺材。

  大年初四,兰州绅民听到毓贤将要被正法的消息,纷纷上书,请在西安的两宫收回成命。并于满城四关张贴匿名告白。毓贤听到这个消息后,一笑,随即写成一张答复,也可算是对自己一生所做之事无悔的独白:贵省仁人君子通知之。尝闻君子爱人以德,成人以美。贤获罪朝廷,死固宜也,既无所悔,又无所惧,身为大臣,理当奉法。顷闻有人在本城各处张贴告白,约会大众,代贤请命。此事万不可行。贤在山西巡抚任内办理教案,未能庇护彼族,实有办理不善之咎。前者朝廷谪贤荷戈出塞,洵属格外保全。奈彼族要挟不已,必欲杀贤而甘心。今者置贤于法,非出朝廷本意,实有万不获已之苦衷,贤所仰体而默喻者也,以故死而无怨。且琴操有盲:天王圣明,臣罪当诛。尔等读书人谅必知之。俗谚亦曰:君教臣死,不敢不死。尔听书看戏者亦必知之。若如公等率行妄请,不惟无济于事,朝廷必加贤沽名钓誉、不遵典刑之罪。公等思之,是爱贤乎?

  抑害贤乎?且纠集千万人,品类不齐,保无哥会匪徒混迹其中,乘机滋事。此又贤为贵省过虑者也。务祈速作罢论,使贤光明正大,守法以死,是为至感、至幸。如不听鄙言,贤惟有刻速自请执法者行刑。是大众速贤之死也。大众之心安否乎?

  区区微忱惟谅之。

  何福堃得知这一事件后,立即决定初四夜半行刑。毓贤并不知道行刑改期,但还是提前留下了挽联两副:

  其一:

  臣罪当诛,臣志无他,念小子生死光明,不似终沉三字狱;

  君恩我负,君忧谁解,愿诸公转旋补救,切须早慰二宫心。

  其二:

  臣死国,妻妾死臣,谁曰不宜,最堪悲老母九旬,娇女七龄,髦稚难全,未免致伤慈孝;

  我杀人,朝廷杀我,夫复何憾,所自愧奉君廿载,历官三省,涓埃无补,生叹有负圣明。

  大年初四夜,毓贤的大门被敲开,来人道:“我是督标参将,有公事面商。”

  毓贤一笑:“你们将要杀人吧?请少待片刻。”整理衣冠,并看着自己的妻妾自杀后,走出来,问:刑场在哪里?参将告诉了他。

  毓贤信步抵门口,表情平静,整理衣冠,朝北方九叩首谢恩后,对仆人说:“腊月里,某人送纸求书法,我已应允,不能言而无信。”仆人大哭,哭声中,毓贤的脑袋已经落地,一魂归天。

  毓贤在路上并不孤独。

  早在两个月前,同样是朝廷高官的大学士刚毅死掉。毓贤被杀的前一天,正月初三,皇室载勋被逼自尽于蒲州。毓贤死的两天后,正月初六,大臣英年、赵舒翘被赐自尽。正月初八,大臣启秀、徐承煜被下旨诛杀。1901年的春节,对大清政府许多高级官员而言,是个催命的节日。

  表面上,导致他们魂归西天的是正在北京准备与清政府谈判的联军,但归根结底,是一场运动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这场运动就是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在山东与直隶,却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述被杀的高级官员虽然职务不同,学识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都是这场运动的坚决拥护者。而最终,他们的生命也随着这场运动的失败而终结。

  那么,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地方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呢?

  大概是山东曹州,我们的故事最应该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