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哀哉!”暹罗法师哀道,“阁下如此易怒,何以悟道?”r
“我倒是忘了,法师是静思悟道的行家里手!”戴平收起怒气笑道。r
“阁下喜怒无常,心中甚是不平静,何谈静思悟道?”暹罗法师叹道。r
“我愿拜法师为师,传我禅法,助我领悟信仰之力!”戴平拜倒在地。r
“阁下杀气深重,恐难以得道。”暹罗法师道。r
“我为完成皇命已耗费一年有余,眼下如能悟得信仰之力,便能取得石井加茂部的研究资料,找到死灵妖术的破解之法。然如法师方才所言,在下实是脑力欠缺,若要悟得信仰之力,又不知待到何时。想那大和一族兽性不死,如得了死灵妖术相助,我大汉危矣!方才动怒实是不该,望法师见谅!”戴平哀求道。r
“罢了,也是我口无遮拦。”暹罗法师扶起戴平道,“佛说,‘愿给一切众生安乐,愿拔一切众生痛苦。’你我相处一年有余,是何等缘分?”r
“如此说来,法师愿收我为徒?”戴平问道。r
“既拜我为师,阁下当有慈悲为怀。”暹罗法师道。r
“何为慈悲?”戴平问道。r
“慈悲有三种。”暹罗法师道,“其一,生缘慈悲。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称小慈悲。其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称中慈悲。其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称为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r
“这三缘慈悲作何解释?”戴平问道。r
暹罗法师道:“何为生缘慈悲?这一年多来,我每次看到你从墙壁中出来,不是皮开肉绽,便是鼻青脸肿。今日所见,惊讶你的安然无恙。似乎你从墙壁中走出来,浑身是伤,是一定的。以这样的认识所起的慈悲心,便是生缘慈悲。r
法缘慈悲,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譬如你在旁人眼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年轻、强壮。而我眼中,你不会永远没有改变,你会衰老、会死去。你可能是有用的人,甚至是栋梁之才;也可能是没用的人,甚至是平庸之辈;你可能自命不凡,也可能自惭形秽,永远在那里哭笑不得。就像你学艺有成,却欢喜不了多久,因为你又有了领悟信仰之力的烦恼,还有皇命在身。你如此苦恼,贫僧见之,心生慈悲,这便是法缘慈悲。r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悲’。譬如你是要作善生天上,还是作恶堕恶道?是享乐,还是痛苦?你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如同你超越自身的能力,想要领悟信仰之力,去拿那本石井加茂部的研究资料,完成使命的想法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你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刻,贫僧见之,心生慈悲,这便是无缘慈悲。因此,并非见到了真实的,而起慈悲心的,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悲。”r
“法师,如此说来,这慈悲与师傅所言的信仰有几分相通。”戴平道。r
“哦,”暹罗法师道,“你师傅所言之信仰如何阐述?”r
“一曰冥想、二曰忏悔、三曰祈祷、四曰祝福、五曰净化。”戴平随之将师傅所传领悟之道详述一边。r
“如此说来,这静思悟道的目的都是一样,唯有途径不同罢了。”暹罗法师道。r
“既然静思悟道的目的都是一样,唯有途径不同。我将如何获得慈悲之心呢?又如何获得信仰之力呢?”戴平问道。r
“慈悲为怀当有十法,一曰多闻、二曰清净、三曰不离众生、四曰发愿布种、五曰修慈滋润、六曰多作功德、七曰观众生苦、八曰观众生倒惑、九曰取相作观、十曰习以成性。”暹罗法师道,“你且将此和你师傅所说冥想、忏悔、祈祷、祝福和净化一并静思悟道,相为互补,可达心愿。”r
“望法师指点。”戴平拜道。r
“你且听好。”暹罗法师道,“何为多闻?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r
何为清净?远离恶行的过失,远离烦恼的污染。r
何为不离众生?不放弃任何生命。引渡所有的生命,使其脱离苦海,登上彼岸。r
何为发愿布种?定下目标和方向,持之以恒。r
何为修慈滋润?知取舍、晓苦乐。r
何为多做功德?不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方能修德有功,性德方显。r
何为观众生苦?知其真苦,知其所以苦。r
何为观众生倒惑?知其何所欲,知其何所求,r
何为取相作观?看其根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
何为习以成性?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r
“谢法师点化!”戴平拜道。自此,戴平每日坐在这寂寞神殿中静思所有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