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奇幻 > 天火长生全文阅读 > 第十四章 长征战记(2)

第十四章 长征战记(2)


1935年6月16日,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r

然而,正当大家沉浸在会师的喜悦中时,有一个人却暗地里打起了歪心思。这个人就是张国焘。会师后,他诧异地发现,中央红军居然只有不到两万人,这与先前得知的三十万中央红军的消息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再一看中央红军的指战员们,个个衣衫破旧面黄肌瘦。打了许多恶仗的中央红军人困马乏,病号多,装备也不好。而自己领导的四方面军实际战斗人员达八万多人,在几支红军队伍中实力最大。想到此,张国焘的野心终于开始膨胀了起来。r

从两军会师到6月26日的两河口会议,张国焘不顾中央“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多次提出要带领部队西进向川康边发展。直到“芦花会议”和“沙窝会议”上,为了团结张国焘北上,党中央先后任命他为红军总政委并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的同志为******委员和中央委员,张国焘才开始调动红四方面军主力缓慢地向北行动。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因敌情变化不能实现,红军不得不改道经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北上。r

1935年8月4日的“沙窝会议”上,********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分别过草地向甘南进发。********随徐XX、陈XX率领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则在朱X、张国焘和刘XX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阿坝地区开进。r

8月21日,右路军开始过大草地。大草地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淤泥潭。天气变化莫测,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稍一不慎,踏进泥潭,就可能被吞没。干部和战士经过长途跋涉,又缺少粮食和盐吃,冻馁交加,体质已十分虚弱,很多人牺牲在草地中。右路军走了六天六夜,才走出草地,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r

不料,当右路军穿过川西北草原到达巴西并顺利打下包座后,却仍不见张国焘有所行动。为催促张国焘带左路军赶紧跟上,毛XX、陈XX、徐XX联名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告诉他左路军如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必须速带部队过草地北上。而此时,蒋XX也已接到胡宗南的电报,得知红军已突破包座防线,于是电令胡宗南回甘肃,并让部下火速在天水等地做好堵截红军的准备。大敌当前,迟疑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但是又必须团结同志集中兵力北上,在万分焦急中,毛XX用最大的耐心等待着张国焘的回音。但等来的却是张国焘发给原四方面军政委陈XX的一封“密电”。r

9月9日,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开会时,译电员收到一份让陈XX亲阅的电报。总参谋长叶XX将电报送到陈XX手中时,他正在讲话兴头上,没顾上看就又交回给了叶XX。叶XX拆开电报一看,心里猛地一惊:原来,张国焘突然致电给陈XX和徐XX,是要他们立刻带着右路军回头南下,并要他们胁持中央一起南下。r

怎么办?“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叶XX,若无其事地把电报装进了口袋里。过了一会儿,他假装上厕所的样子从会场出来,一路飞跑到中央驻地,把电报送给了毛主席。r

看完电报,毛XX面色凝重。他没有料到,张国焘和中央的分歧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但是,红军北上的步伐不能就这么停下来,南下是没有出路的。于是,毛XX迅速用铅笔将电文抄在一张卷烟用的纸上,随即将电报递给叶XX,要他原样转给陈昌浩。考虑到形势的危急,觉得此地有危险不能久留,叶XX着急地建议毛XX立即回到三军团去。r

为了坚持“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也为了给整个红军北上开辟道路,毛XX以过人的机智果断决定连夜带领一、三军团先行北上。并发出《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不明真相,主张用武力阻拦,徐XX坚决制止这种行动,维护了红军的团结。那一刻,是红军历史上最严峻的一刻,差一点,这两支同样信仰同样出身工农的队伍就将自相残杀。r

那一晚,毛XX找到了我,对我说:“捆绑不成夫妻,张国焘一意孤行,就让他去,只要我们能北上到达陕西,找到“星魂锁”,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并让我汇报物色的人员的情况,我告诉他已经组成了一个五人小组,正在训练磨合中。最后他指示我尽快完善计划,因为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的远见卓识令我钦佩不已,因为事实证明,他说的完全正确。r

9月13日,我们从俄界、达拉地区出发继续北上,沿达拉河谷向腊子口方向前进。此时我们走出草地仅仅半个月,偏又赶上一路雨雪交加,红军战士们还穿着已经破烂不堪的单衣。红军沿白龙江边险峻的栈道进入甘肃境内,经过藏民聚居区。许多藏民受反动势力煽惑,藏匿粮食逃离村寨,红军吃住遇到极大困难。在途经原始森林地带时,因峰峦叠嶂,道路崎岖,行军艰难,加上有小股反动武装在山林里偷袭,红军出现了不少伤亡。r

14日晚,红军大部队到达达拉沟口旺藏寺,军委下达了以3天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r

红军在击溃国民党地方军阀鲁大昌部一个团的拦阻之后,逼近天险腊子口。r

“腊子”为藏语,意为高山谷口。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部,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也是四川通往甘肃岷县的必经之路。这里平均海拔近3000米,东西两面的悬崖峭壁高达500米,悬崖峭壁似被一把巨斧劈开,周围崇山峻岭无路可通,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峡道,长约300米,宽近8米。r

在峭壁之间的沟底,有一条由北向南奔腾穿峡的腊子河,水深虽不没顶,却很难徒涉。r

在腊子口前沿,两山之间横架一座东西向的小木桥,把两边绝壁连接起来,要想经过腊子口,除通过这座小桥外别无他路。如此险要的地形,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称“天险”。r

以腊子口的地形而论,大部队攻坚兵力根本施展不开。r

担负攻打腊子口的部队,是红一军团二师第四团。因为参与的大战恶战太多,这个团的团长自长征开始以来已经换了几任,此时的团长是王XX,团政委则一直由杨XX担任。r

9月17日下午,红第四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进攻,因地形不利,加上周围都是石山,部队无法隐蔽,敌军据险固守,红军从下午到黄昏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徒增伤亡,团首长遂下令暂停攻击。r

王XX和杨XX利用战斗的间歇,带领营、连干部到前沿仔细观察地形。通过侦察发现,或许是构筑时间仓促,或者是自恃天险,扼守在要道的敌人碉堡上面竟然没有顶盖!r

这就是说,如果距离合适,把手榴弹投进碉堡没有任何障碍。但从正面投弹显然不行,红军处在仰攻的位置,根本无法接近碉堡。如果能组织一支部队从侧面的石壁迂回上去,就可以用手榴弹轰击敌碉堡,拿下腊子口应无问题。r

从侧面迂回上去有没有可能?守敌大部分兵力虽然是集中在正面,两侧几乎没有防守,那是因为耸入云霄的峭壁人迹罕至,无路可攀,敌人根本不相信红军能爬上去。两人无奈之下只好将情况向毛XX作了汇报,要求特科协助支援。r

毛XX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特科的五人小组,他对我说道:“这是你们小组的第一个任务,让我看看你们的真本事。”r

入夜时分,战斗再次打响。r

敌人似乎已经料到了红军将会在夜间发动进攻,纷飞的弹雨和从碉堡中扔出的手榴弹构成了一张严密的火网,正面进攻的六连始终无法接近桥头。r

担任迂回的我们五人小组带着红第四团抽调的小分队,悄悄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我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如猿猴般攀爬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面的人再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爬了上去。r

我们终于在凌晨之前攀上山顶,并暗中干掉了敌人的哨兵。居高临下,借着初露的晨曦,扼控要道的敌人防御阵地一目了然,一个个未加顶盖的碉堡简直成了我们投弹的活靶子。r

我一声令下,在山顶上的小分队全体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一排排手榴弹准确地投向没有顶盖的碉堡和敌阵地,山下的正面攻击部队也趁势发动猛攻,机枪和冲锋枪一齐开火,守敌猝然受到来自背后的致命一击,夺路而逃。红军在18日清晨终于攻占了天险腊子口,并不给敌人以喘息时间,沿着峡谷向敌纵深继续猛攻,连续突破多道阵地,乘胜穷追90华里,杀开一条血路,占领了岷县的大草滩,前锋直逼岷州城下。此役还缴获了粮食数十万斤,盐2000多斤,这给红军给养以极大补充。r

夺取了天险“腊子口”后,红军一鼓作气,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并翻越了六盘山。r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约八千余人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一年零九天,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的结束了长征。r

读到这里,章枫云和凌妙音早已是热泪盈眶,感动的说不出话来。r

章枫云想起曾看过的王树增写的《长征》中的赞美之词。r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r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r

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r

在长征前,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r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物质和精神是认识生命的过程中两个互相依存但处于不同空间的要素。前者是须臾的,后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坚实的;前者是杂芜的,后者是纯净的。提升生命质量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r

“是的,物质最终都会消散,但精神,尤其是长征精神,在经过了几十年后,仍是那样的催人奋进,历久弥新。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华文明才会在沉沦后一次又一次的复兴,并永远的传承下去。长征精神,正是我中华民族那铁骨铮铮的不屈脊梁!”章枫云忘情的喊道:“长征精神永垂不朽!”r

******************************************************************************************r

在写本章中,我曾几次投笔长叹,泪流满面,纵给我生花的妙笔,我也无法写清长征的意义。长征的意义,无论给多高的赞誉都不为过,但真正的意义,还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希望我们铭记,并早日开始自己心中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