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腾讯传全文阅读 > 第35章 为什么选择高盛

第35章 为什么选择高盛


  刘炽平第一次见到马化腾,是在香港港丽酒店的大堂咖啡吧,时间是2003年一个下着秋雨的下午,陪同马化腾的是陈一丹。刘炽平当时的身份是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主管电信、媒体与科技行业的投资项目。他们此次见面是MIH从中牵的线,谈的话题是腾讯上市。“马化腾不太爱讲客套话,说话的逻辑性很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会轻易亮出底牌的人。”这是刘炽平对马化腾的第一印象。

  MIH在进入腾讯之后,继续努力于股份的增持,同时开始谋划上市事宜。在香港律师事务所的安排下,2002年6月,MIH通过可换股债券投入等方式增持股份,腾讯股权结构变为创业团队占46.5%,MIH占46.3%,IDG占7.2%。2003年8月,腾讯赎回IDG剩余的股份和MIH少量的股份,至此,MIH与腾讯团队分别持有50%股份。

  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互联网在泡沫破灭后的优异表现,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了又一轮“中国概念股”的小高潮。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12月间,有11家互联网公司获得了海外上市的机会,其中包括从事无线业务的TOM在线、空中网和掌上灵通,以及在线招聘网站51job、在线旅游网站e龙网、财经门户金融界、网络游戏公司九城和盛大。腾讯因在即时通信领域的垄断性地位以及在移动增值业务中的获利,也成为这波集体上市热中的一员,公司组成由马化腾、陈一丹和曾振国三人组成的上市核心小组,开始上市事宜的筹划。

  刘炽平对互联网业务非常娴熟,对中国市场也很熟悉。他从小在香港长大,1991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凯洛格学院。他当年有一位经常在一起打球的朋友谢家华,后来创办了网络鞋店Zappos,被亚马逊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硕士毕业后,他先在麦肯锡工作,1998年入职高盛亚洲。在高盛期间,他参与了广东粤海集团重组案,中间涉及到100多家债权银行、400多家公司,刘炽平在两年多时间里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亲自跑了20多家公司:“我对中国企业的认识都是在粤海重组案中得到的,做完这个项目,基本上再做任何项目都觉得容易了。”

  刘炽平早在2000年前后就听说过腾讯,高盛收到过腾讯的融资提议书,“那时的融资规模很小,大家也看不清它的未来,就放过去了”。此次,当MIH把腾讯介绍给高盛的时候,盛大也同时找上了门,高科技部门分成两个小组,“背靠背”地争取这两个项目,刘炽平负责与腾讯的谈判。

  在腾讯方面,马化腾等人对上市的意义并不是非常清晰,只是觉得“是个公司大概都要去上市的”。同时,马化腾对选择哪家承销商也没有概念,之前核心小组圈定了十家备选的投资银行,包括摩根斯坦利、美林、瑞银和德意志银行等等,所得到的建议大同小异。筛选到最后,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进入二选一,前者风格犀利,后者做事亲和。

  与刘炽平见面时,马化腾对他的第一个观感是,“他是我见过的香港人中,普通话讲得最好的一位”。此外,刘炽平的名片上居然有一个QQ号,这让马化腾感觉很亲切。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刘炽平提到的两点建议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