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逃不过的宿命全文阅读 > 第9章 九

第9章 九


夏天的宏海市,红红的烈日总是暴晒着这片红土地上的苍生万物,无情地炙烤着苍生万物,大地像一只大蒸笼,热气袅袅,偶有来自太平洋的信风吹来,也起不到降温的作用,反而似一股潮湿的热浪侵袭着躯体,在没有空调的室内的人就如在桑拿,在没有树荫的阳光下暴晒的人像被煎鸡蛋,知了依然不停地鸣叫着,所有的动物要么趴在阴凉的树底下歇息着,要么跳进有水的地方戏水;只有每一片绿叶欣欣向阳地光合作用着,吸二氧化碳吐氧气,永远无形无声地等价交换着,汲取着能量,也释放着能量,从不去计较什么,让这片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王军和他的工友们,不管天气如何的炎热,依然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工地上打桩,毒辣的阳光考验着他们的黑色素的吸收能力,曝光的皮肤早就晒得黝黑黝黑的,有衣服遮掩的皮肤则是浅白的,如果赤裸裸地呈现,黑白两种色彩相间地镶嵌在躯体上,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颇有欣赏价值,亦让人心疼。他们每天都赤裸裸地在光天化日之下炙烤着,躯体都快要虚脱了,血管将要干涸了,心灵总是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

自从那天晚上赶走了那帮地痞****之后,唐老板对王军也就刮目相看了,总觉得王军这个年轻人,有点不简单,人长得高大威猛,能打能喝,人又没有太多的坏心眼,是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因为对王军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唐老板有时出去应酬,或陪一些重要的官员时,也就让王军洗干净身子,穿上正装,带上他出去见识见识,顺便也可以替自己喝几杯,减少自己肝脏的负担。每一次,王军都爽快地跟着唐老板出去了,因为他认为是唐老板瞧得起他他才会带他出去吃吃喝喝,其实,这也挺好,可以吃好的喝好的,又不用自己掏腰包,但吃好喝好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最重要的是跟在唐老板身边应酬也好,谈项目也罢,可以开开眼界,接触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只有在酒桌上才能了解得到的最新内幕消息,更重要的是,身临其境地耳濡目染着那些有钱或有权的人物是如何谈笑风生、如何谈生意、如何演绎酒桌文化,一来二往,时间长了,说不定能结交上几位有能力有地位的人物,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时代,虽然要拼爹、论钱、求学历,但更重要的是人脉,人脉就是钱脉,常跟在有钱人的身边转,想不发财都难,常在海边走,怎能不湿脚。所以,王军总是很乐意地跟在唐老板的身后,以听唐老板的差遣、吩咐,偶尔也会拍拍唐老板的马屁,或尽其所能献计献谋,就像一条哈巴狗围着主人转,为了讨好主人,总要表现出十二分的殷勤。王军跟在唐老板身边时,偶尔也会向唐老板讨教怎么去结交那些政府要员、如何去跟那些政府要员打交道,唐老板总是有些神秘有些自豪地说:“跟当官的打交道,就八个字:摸清底细,投其所好。你做到了,不要说当官的,就是神仙,也乐意跟你称兄道弟。”王军不得不佩服起唐老板的圆滑老练,这句出自唐老板的“至理名言”让王军想起了在部队图书馆看过的《孙子兵法》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想不到大字不识一个的唐老板总结出自己的交际经验来,竟和两千多年前的军事战略家孙子是如此的神似,如出一辙,让王军不得不佩服起这位唐老板的智慧,看来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磨砺,更能历练出远胜于书本的智慧和哲理出来,具体的社会实践大于书本,书上得来终肤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王军心中暗暗惊叹:唐老板啊,不愧是位老江湖啊,果然高人一招,有了他这种绝招笼络手中有实权的官员,也就不在话下了,拿到一些大项目也就顺理成章了。

王军跟着唐老板出去应酬时,因为能喝,52°的二锅头,喝个两斤,都醉不倒他,但由于身份不在同一等级,他在酒桌上和那些气高志昂的人觥筹交错时总是按耐住畅所欲言的念头,尽量坐在旁边静静地恭听着那些混出了名堂的有头有脸的老板或官员谈事说事,他潜意识中觉得上帝给了我一张嘴巴两只耳朵,提示我要多听少说,才是上上之策,他也默默地记忆着琢磨着他们是如何一边尽兴地喝着烈酒,一边圆滑世故地谈着生意谈着项目,有时候,如果谈判顺利的话,酒没喝几杯,大功便告成了,真绝了,让王军如云里雾里,又觉得人这东西真奇妙,喝了酒的人更是奇妙,万万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去理解他、解读他。这酒真是一种神奇的液体,未尝其味,先闻其香,尝其味,醉其香,王军不由自主地浮想了一些有关酒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来:根据古人的记载,酒的发明也相当偶然。有一次,中国酒祖—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发明了酒。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酒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随着不同朝代的兴衰而兴衰,随着改朝换代而不断地演绎出形形色色的酒文化,比如秦汉时期,秦朝经济的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严格。而东汉末年,酒文化从以乐为本向以悲为怀的转变。比如唐朝,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沸沸扬扬。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然而,中国的白酒文化实则是一种社会文化,在悠悠五千年酒文化浸润过的神州大地上,无论在怎样的场合,真正的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需要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中国的酒文化已渐渐演变成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国商业权利寻租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公关饭局文化。王军的实践见识融合了酒的来龙去脉以及历史文化,便深深地感触到:喝酒喝到了一定程度,喝酒之人之意已不在酒了,这时的酒不过是一种媒介、一种催化剂、一种兴奋剂,将有合作意向的生意伙伴或有共同利益的朋友相聚在了一块,举着酒杯谈生意,搂着肩膀谈合作。坐在酒桌上,互相较量的不仅仅是酒量,而是你在酒桌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的表现(软实力),你的家产背景靠山如何(硬实力)。酒桌上的文化可是一门大学问,既源远流长,又高深莫测,深不见底,分寸把握妥当,让你事半功倍;分寸把握不好,让你功败垂成。成也酒桌上,败也酒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