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以来,盗墓贼就更加的明火执仗,各种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中盗墓流派当中就数发丘门和摸金派执牛耳,这两个流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发丘门执“发丘印”,主观天象,参天干地支寻墓;而摸金派擅长解读山川河流脉象,主分金定穴寻龙脉。
五代十国之后,盗墓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形式温韬,发丘门因为不忌讳与官府合作,更是肆无忌惮。
摸金派依旧沿袭老规矩,每次探墓而归,必定只拿一、二物什。
两个门派虽然在对待墓葬的态度上南辕北辙,但是却齐被公认为界内的“领头羊”。
除此之外,在这个巅峰的时期,由于九州格局分布不一,盗墓贼们也分支出了更加细致的流派,诸如“卸岭众”、“搬山道”、“升棺太保”等等。
叶家祖上是“根正苗红”的发丘门出身,曾经跟随过当初的“发丘将军”李四爷盗掘过南唐二陵。
李四爷,何许人也,真名李岩,家中排行第四,在宋、元时期,盗墓各派青黄不接之际,却依然名声响却界内。
他最大的本领,不单单是掌握了发丘门天象观测的本事,自己更是自创了一手“听雷鸣,寻地穴”的本领,他执掌“发丘门”以来,盗墓界以“发丘印”为尊。
他晚年的时候,将自己一生的本领心血,集结于一本书中,名为《发丘星象诀》。
叶家先祖在门中之时,地位亦是不低,是李四爷的一员干将、心腹。
虽然当时发丘门内,门人子弟人才凋零,李四爷手下却依然拥有着几个真正的盗墓天才。
一子李暨,天生神力,但是脑袋瓜子不灵光,练就一身好功夫,是李四爷唯一的子嗣;一名王狗蛋,此人早年间是乞儿出身,加入发丘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最擅长阴谋策划,是“军师型“的人物,人称“王师”;还有就是叶卓飞,就是叶家祖上,叶卓飞虽然武不及李暨,阴谋不如“王师”,但也称得上一个好手。
他们三人入门时间虽然长短不一,但是感情极好,李四爷在临别之际,已然观得盗墓日后必将式微,故此在托付身后事时将三人叫至床前。
“我的时日不多,而盗墓一业却并非能够长此以往,在我离去之后,你们或去或留自行决定,不过我手中的《发丘星象诀》,咳咳咳,却是一定要留下的,咳。”
语毕,老人从枕下拿出一本蓝皮黄页的书籍,低喝一声,手指一发力,书籍顿成两半。
之后身躯一瘫,似乎全身力气都被抽尽一般,摊在了床上,过了好一会才幽幽传来几句嘱咐。
“王师”几人一直跪坐在床边守候,一听到声响,满脸泪痕,拉长脖子往声源处看去。
“此书是我一生心血所在,不同于‘摸金派’的风水秘术,却是总结了各代先师和我自己的心血,是观星象,寻墓葬的术法,但是盗墓一业,自古损阴德,荼子孙,我不希望将他完整的流传。”
说完,看向叶卓飞和“王师”。
“王伢子,我知道你自小争名好利,这残卷恐怕会给你及其你的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因此,我并不打算将它留给你,我这里有几句话,你附耳过来,咳咳。”
“王师”平时阴谋诡计不少,但为人忠义仁厚,李四爷当初一手将他提携起来,并且教得他一身好本领,本就感恩戴德。
听到李四爷的话之后,不顾脸上涕泗横流,跪爬着往前,李四爷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之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退了下去。
不过看他脸上的神色,却显得有些暗淡,只一会儿,眼中的不解立刻就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几分淡然的神情。
二人都不知道李四爷对他说了什么,但是“王师”脸上却明显摆出了一副要退隐的表情。
“卓飞,我这大半子都在泥堆子中摸爬打滚,对于这前卷的主人,我自信不会看错人,自从祖师爷创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以来,原本中郎将职位高于校尉,但在行内却始终被压了一筹,我并不希望你接掌‘发丘印’之后,去挑起和‘摸金派’的矛盾,这是我的恳求,也是祖训,你只需记住,真相永远是残酷的。”之后将前半卷残书和“发丘印”交到了叶卓飞手中,叶卓飞虎目含泪,双手接印绶,不住的点了点头。
李四爷挥了挥手,示意二人退下,屋子内只剩下父子二人,只见李四爷向儿子招手让儿子将耳朵贴近。
不一会儿,李四爷咽下了自己最后一口气,安然的闭上了眼睛,只见李暨双手颤抖的将另一残卷捧入怀中,最后呆立了好一会儿,咬咬牙,无奈的摇头叹气。
发丘门内主印绶者,即为“将军”。
叶卓飞在接任新一代“发丘中郎将”之后,又带领了门人子弟盗掘出了当时震惊朝廷的“青编汲冢”和“云南巩义八陵”,随之销声匿迹。
叶卓飞创下如此举动,界内一片震撼,有原因说这是典型的“三把火”,这叶卓飞是要立威,但是随后他的销声匿迹让这种谣言不攻而破;有说法是,亲如手足的李暨和“王师”不告而别的举动刺激了这位“刺陵之虎”,但更多的盗墓贼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至于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
明清时期,盗墓贼受到了朱重八的大力清剿,发丘门开始式微,不得不流亡海外,混迹于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更有甚者漂洋过海远赴北美。
大部分盗墓贼被捕获,这宣告着盗墓大时代的终结。
不过“摸金派”的摸金校尉依旧低调于世,而发丘门中弟子分散大江南北,除却流落外洋,残存国内的发丘门人不得不低头,开起当铺,做起掌柜,亦或者转行古董商。
当然像“卸岭众”、“搬山道”等大型平民盗墓贼,则“树倒猢狲散”,彻彻底底的消散了传承,毕竟,这些群体组织也只是依靠着人数的优势强行破开墓葬,并不存在技术含量的传承,而至于同样有着传承的“升棺太保”流派之类的,则更多隐居到了深山老林。
到了民国时期,饱受国内清剿、外族迫害而存活下来的“发丘中郎将”也有很多人成为考古学者或者在考古政府部门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