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1:李渊起兵全文阅读 > 第3章 (3)

第3章 (3)


  到了秦朝,关于到底是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朝廷里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秦始皇权力欲望很强,当然不愿意搞封建制,所以就把国家分成一个个的行政区,就和现在的省市一样,然后派官员到地方去,官员就是秦始皇的员工,福利待遇还不是很好。这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开研讨会,总结秦灭亡的教训,有人认为就是郡县制的错,他们的想法没错,自己的天下当然是自己人管理放心。但是他们也吸取了周朝的教训,封地太多,皇帝就没有多少权力,所以就一边封王,一边郡县。但是汉朝从建国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出现过多次藩王的叛乱,一次比一次危险。这让汉朝的皇帝很不放心,于是又开始裁撤藩王。没有藩王,地方给谁来管?派官员去管。官员从哪里来?选出来。怎么选?考试?不行,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书,怎么考,而且考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所以,最后汉武帝想出了一个办法——察举制,选孝廉。由地方官,一般都是郡守,基本上每年从自己管的地方上选择孝顺父母的人一名,品行端正、办事清廉的人一名到中央去当官。新官上任三把火,新政策刚出台也一样。但是,渐渐地有些人就开始在里面捣鬼了。

  张三选了李四,李四当了大官,张三就是李四的再生父母。那么李四再选人的时候,难免会想到张三的孩子。张三是郡守,他有权选人,他要是公正无私还好,他要是有点小心眼怎么办?谁给他钱他选谁,这里面就会出问题。出什么问题?形成大的家族,叫做门阀。自己不能选自己,只好张三选李四,李四再选小张三,你选我,下一次我就选你。而且,选的人进了中央以后,还要进学校学习,还要考试。那个时候中国连纸还没有发明,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孝顺以及公正是道德问题,和你认识多少字没有关系。这些人进了中央学校学习,短短的时间根本不够,可能刚扫盲结束,就要去考试,大多数人还是不及格的。但是,通过营私舞弊进去的人和普通被选进去的人不一样,能走后门的人,要么是有权,要么是有钱,有权有钱的人家,一般都是受过教育的,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比起来,在毕业分配上肯定是有优势的。结果察举了许多年下来,选来选去,选的都是那为数不多的几家人,这些家逐渐就变成了大家族,变成了门阀,权能换钱,钱能换权。

  大家族为了长盛不衰,就要寻找同盟,于是,这些大家族之间就要互相结婚,没有什么能够比血缘更让人放心,但是,也没有什么比血缘更让人担心。大家族一旦形成,想除去就很困难了。而且,从东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因为战火不断,能够生存下来的家族都是具有很强实力的大家族,经过战争的洗礼,这些家族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大,一个家族的直系亲属加上附庸的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他们为了保存自己,杀死别人,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自己修建的堡垒,一个个都是地方的私人割据势力。很多时候,一个人想当皇帝,不是看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能不能得到大家族的支持。

  即使当上了皇帝,那也是有名无实的皇帝,没有大家族点头,皇帝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一旦这个皇帝动了一点心思,想把权力掌握在手里,那么这个皇帝或者这个皇帝的儿子,就一定没有好的下场。这些大家族一直到唐朝都有着巨大的力量,直到宋朝才彻底地瓦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隋文帝杨坚开始实施科举制,把政府工作人员的录取范围扩大到农民以及其他身份的人。杨坚本身就是一个大家族,他当然知道大家族给他杨家的统治带来多大的威胁。可惜的是,他和他的隋朝没有完成瓦解大家族的任务。这个任务还要由他的外甥的儿子去完成。现在说起这个还为时尚早。让我们把目光放回李渊出生前一个世纪的中国,那里,硝烟弥漫。

  十六国和北魏话还要从南北朝说起,三国结束以后,西晋很快就垮台了,在秦岭淮河以南,由跑到南方去避难的北方人成立了一个东晋,暂时稳定了下来,但是北方却乱了,乱得一塌糊涂,前后左右一共出现了几十个国家。我们列举一下,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这些国家的成立就和我们提到的大家族有关,国家就那么一个,谁的家族更大,谁就可以推翻前一个皇帝,自己家当皇帝。这些国家名字都差不多,例如赵、秦、燕、凉等,那是因为这些国家其实就是当皇帝的人变了,国家还是那个国家。我们为了方便,所以在国家名字前面加上前、后、南、北。有的历史学家为了更方便,就选了比较像样的国家大概16个,统称为十六国,而且其中还有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所以称为“五胡十六国”。后来到了386年,一个鲜卑族的集团建立了北魏,50年以后统一了北方。而南方的东晋在420年的时候,被当地大家族的代表刘裕夺取了政权,成立了宋朝,此后,南方每半个世纪左右就要换一个朝代,一直到589年陈国被消灭为止,一共有宋、齐、梁、陈四个国家。

  而北魏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它曾经有过很不错的执政成绩,最有名的就是太武帝拓跋焘和孝文帝元宏。太武帝拓跋焘的成绩就是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局势,统一了北方。他不但消灭了中原黄河流域的小国家,还北上蒙古,横扫了占据蒙古沙漠的柔然国,此后,他又出兵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盘,把南朝彻底赶到了长江以南。孝文帝的成绩更明显,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改革家,他让鲜卑族和汉族结婚,说汉语,穿汉服,这也算是改革开放,比我们今天学英语还狠。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不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就很难超过他。孝文帝的这套措施很管用,至少北魏民族之间的冲突减少了很多,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不是他的汉化政策,少数民族的大家族根本不会接触到汉族的文化,如果他们还是保持着少数民族的特色,说自己民族的语言,那么,他们日后统一中国的时候,一定会遭到无数汉族大家族的拼死抵抗。李渊家就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汉化之后,才能统一中国。有方言说,一代聪明一代衰。孝文帝死后,继任的宣武帝就已经大大的不如孝文帝了。

  大家族是南北朝这些国家的董事会成员,一旦皇帝这个董事长不够强悍,控制力不足,这些董事们难免就会动点心思,他们的行为就难免越来越大胆,人民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艰难。这说不定正是大家族的诡计,因为即使民不聊生,大家都起来反抗,倒霉的也是皇帝。不管是谁的错,反正大家眼看日子没法过了,很多地方爆发了起义。北魏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原本基础就不牢固,现在就像巨浪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终于,在528年,一个姓胡的太后用毒药杀害了当时的北魏皇帝孝明帝,然后自己当起了“首席执政官”。但是,她的皇帝梦没有做多久就尝到了后果,很快,山西的一个叫尔朱荣的军阀率军队进攻首都洛阳,他的理由是给皇帝报仇。四月十二日,尔朱荣将抓到的胡太后、大臣两千多人全部杀死在今天的河南孟津,理由是祭天,孟津位于黄河岸边,是古代很著名的渡口。尔朱荣虽然杀死了胡太后,掌握了北魏政府的大权,但是北魏也加快了分裂。

  能不分裂吗?能当上官的都是各大家族里面的人,这下可好,一口气死了两千多,全天下的大家族都得罪完了,谁还跟着他混?恐怕大家都在心里想怎么弄死他。6年之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北魏灭亡。子贵母死与胡太后胡太后毒死了皇帝孝明帝,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再狠心的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给杀了吧?即使在残酷而血腥的宫廷斗争里,我们见过兄弟互相残杀的(这个很多,容易列举,几乎每朝每代都有,有兴趣的读者可使用网络搜索),儿子杀死父亲的(这个也有,但是不多,最有名的就是我们后面会详细介绍的隋炀帝杀隋文帝)。可是我们很少见到父母杀儿子。即使有记载,要不是野史,要不就是疑点重重。父母杀死子女,是没有人性的做法。这和兄弟互相残杀,儿子杀死父亲是一样的道理。可是,我们对后两种的敌意明显不如第一种,究竟是什么原因,笔者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可能是自然留给我们的遗产,或者说我们有返祖现象,以至于认为父母为我们死去是天经地义。

  大马哈鱼,性格凶猛,每年的八九月份,它们在产卵之后不久,就会在产卵的地方死去,卵孵化之后,小鱼就会吃父母的尸体。螳螂交配的时候,母螳螂会把公螳螂吃掉,吸收营养。这也是为了能够健康、安全地产下它们的宝宝。这都是父母为子女奉献生命的例子。但是,父母杀死子女,却极其罕见。可是罕见不等于没有。这里就有一个。谁?著名的胡太后。应该说,胡太后能活下来,一直到528年才非正常死亡,真的是一个奇迹。这是因为北魏有一个奇怪而残忍的制度——子贵母死。儿子发达了,母亲就必须要死。这可是很奇怪的事情,我们一向都以为是“子贵母贵”或者是“母凭子贵”。儿子富贵了,母亲的身份也水涨船高。但是为什么儿子富贵了,母亲却要死呢?这是北魏的一个惯例,北魏建立在大家族的支持下,皇帝要得到大家族的支持,就必须要有所表示,让这些大家族能安心跟在自己后面干。怎么表示?送钱?大家族不缺钱。送权?大家族都有人在朝廷里当官,除了皇帝就是他们权力大。既不要钱,又不缺权,那该送什么呢?肯定有他们缺的东西。当然有他们缺的东西,他们缺的就是安全感。

  这是个很容易理解的结论,这些大家族把皇帝捧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其实就等于把一把匕首放在了自己的头顶上。他们心里清楚,皇帝自己也清楚,他们能把这个人捧上皇位,就能把另外一个人捧成皇帝,他们怕,怕这个皇帝万一羽翼丰满了,就把他们一网打尽,皇帝也怕,他怕这些大家族对自己不满意,就换了另外一个人来当皇帝。大家都怕,就要想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有什么比钱和权更能增进双方的信任呢?结婚。结婚,皇帝娶大家族的女性当老婆,这样皇帝的后代就有各大家族的血统。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北魏皇帝的女人一般都是来自各大家族。可是,这个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彼此间的信任问题,但是,又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皇位的继承问题。这些女人中间,肯定有人生下儿子,然后要继承皇位的。但是不管哪一个儿子继承了皇位,这个当上皇帝的人,肯定会对自己母亲的家族另眼相看,因为母亲背后的势力是他最能够依靠的一方,这下问题可就严重了。不管这个皇帝是个有能力的皇帝,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太后和外戚干涉朝政都是无法避免的。

  皇帝能力强,干涉的程度低,皇帝能力弱,就会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这是各大家族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原本是和一个人斗(皇帝),现在变成和一个家族和皇帝两方势力斗。大家族既然能够想出结婚的办法,当然就会想出应对的办法,他们的办法就是“子贵母死”。不管是哪个家族的女人,只要她生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这个女人就要被杀死,然后这个太子由后宫其他妃子来抚养。这个提议当然会得到全票通过,以一个女人的代价换取长期的和平,这笔交易实在太值了,至于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要去死,自然不会有人去管,即使有人管,得到的理由也是正义而光荣的——为了国家。这事情有过先例,当年汉武帝担心太子年纪小,就杀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这个政策,从北魏第一个皇帝开始,一直被执行得一丝不苟,从来没有出现过例外。于是,北魏皇帝的子女数量呈几何级的下降,重男轻女变成重女轻男,甚至那些皇后、妃子根本就不敢怀孕,一旦怀孕就会有50%的机会中奖——被杀死,中奖率高得可怕。

  虽然儿子当皇帝是件好事,虽然这些妃子进宫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使命,但是在死亡面前,毕竟没有多少人能豁出去,还是自己的小命更重要,那时候没有B超,也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人流技术,又不知道孩子的性别,一不小心怀上了,就可能会死,结果后宫嫔妃没有人敢生孩子。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妇”,有一个女性站出来了,她要以女性特有的坚强与勇敢来挑战这一死亡禁区。她说:“你们(嫔妃)太怕死了,怎么能只想自己的性命而不想皇帝的后代呢?”皇帝听了这句话以后,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这个女性就是胡太后,一个不怕死的人。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她一定有很深远的目的,否则没有人拿生命开玩笑。马克思说过:有50%的利润,资本家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胡太后就是资本家,在她的投资理念面前,三朝国丈独孤信简直就是一个孩子。独孤信的投资没有风险,投资如果失败,几乎没有损失,女儿嫁给谁都一样。但是胡太后执行的却是极具冒险的投资,她是拿性命去投资,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是50%,一旦失败,她就要付出她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