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成功了呢?如果她既生下太子,又不用死呢?那凭借她背后家族的势力,她的权力就会无限放大,她的回报是一个国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后胡太后会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她本来只是拿这个儿子当成投资的工具,就像一个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有道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别人不敢生孩子,她敢生。510年,胡太后怀孕了,而且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元诩。515年,元诩被立为太子。按照惯例,胡太后要被杀死。但是,胡太后成功地说服了当时的皇帝——她的丈夫宣武帝。具体怎么说服的我们不知道,可能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者是她与皇帝之间永恒而炽热的爱情之类。结果宣武帝拒绝执行祖传的规矩,没有杀死胡太后。其实,有记载说,胡太后小时候也遇到一个算命的人,说她以后会成为太后。这个大概也是和李渊算命的性质是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预言给了胡太后极大的自信。不管是哪个原因,反正胡太后成功地活了下来。浓缩的都是精华,能够死里逃生,胡太后就是精华。能够在古代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取得很高地位的女性,大多数都是心理有阴暗面的。
这个阴暗面能够时刻刺激她们,使她们能够下定决心,采取很多狠毒激烈的手段行事,在成功之后还会有放纵自己,欲望横流的举动。比如刘邦的妻子吕后可以把她的竞争对手戚夫人做成人彘。比如武则天的许多刑罚惨无人道、骇人听闻。能取得高位的女性都是有野心的,人之所以有野心,是因为欲望的驱使,因此当她们成功之后,生活放纵无节制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们想成功,比男性要艰难得多,她们需要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层层束缚,藐视一切社会上的礼仪规范,击碎所有自视甚高的大男子主义者的心理防线。因为她们的成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牺牲,因此,她们成功之后想要报复的心理就越强烈。胡太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她的野心很大,欲望也很大。515年,元诩5岁,被立为太子。516年,皇帝去世,元诩继位,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北魏开国皇帝定下的规矩只破坏了一次,可是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就出乱子了。
皇帝太小,胡太后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她也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下半生。说纸醉金迷一点不夸张,她让大臣叫自己陛下,自己称自己是朕。她不但自己玩,还让大家跟着她一起玩。她的人生准则就是“和我讲什么都行,就是别讲客气”。似乎和历史上所有的当了“皇帝”的女人一样,她也开始了妇女解放运动。凭什么男人能有很多妻子,女人就不能有很多丈夫? 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诡异了。她看到哪个男生长得俊俏,就抢过来,也不管人家结婚没有,就带到宫里让自己过瘾,连王爷都不放过。直到有一个将军将她囚禁,她才有所收敛。可是不久,她又重新掌权,杀死这位将军,从此以后淫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分,面首(男性情人)不断。可笑的是,胡太后知道自己罪大恶极,所以她信佛,她希望通过佛教来减轻自己的罪过。
有意思的是,这个胡太后为了给自己赎罪,开始疯狂地宣传佛教,不仅赏赐财物、土地、奴仆,还给了佛教徒很多特权。于是,佛教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成为了主导思想,佛教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而儒家以及其他的本土文化就有些类似现在的传统文化一样,处在比较艰难的时期。不止如此,这个胡太后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才子。她少年的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写过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北朝的代表作。我将它抄过来,供大家欣赏。杨白华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花花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飞,原衔杨花入窠里。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内在包含着男女之间的爱情,然而,在胡太后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的只有兽性。胡太后为了控制自己的儿子,不断杀死和儿子亲近的人,结果导致儿子对她的严重不满。而当这个不满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胡太后已经准备好了后路。528年,元诩成年,准备夺权,胡太后已经动了杀机。
她首先宣布元诩有了后代,是个男孩。事实上,元诩的妻子产下的是个女孩。然后她毒死元诩,让这个女孩假冒男孩继位。等过了几天,局势稍微稳定以后,她却又宣布,那个男孩其实是一个女孩,随后她从一个王爷家里抱来一个男孩,宣布由这个男孩当皇帝。这个既狠毒又白痴的女人,就这样彻底断了自己的退路。皇帝靠的什么吃饭?靠的就是信誉,说过的话就是圣旨,错了也不能改。可是这个傻女人不断地说谎,然后自己承认说谎,即使北魏的人可以忍,如来佛祖也不能忍,很快,如来佛祖就把胡太后带到了西天。动手的人是一个军阀——尔朱荣。一个不要命的女人过了一把瘾之后死了,但是影响还没有结束。在胡太后整日整夜地花天酒地、不知检点的时候,北魏终于大乱。按照蝴蝶效应的理论,任何一个人的微小动作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巨大未来,更何况是胡太后这样的高层领导做出的那么大的动作,她给北魏伤口上撒的一把盐,加快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很快,一个新的集团浮出水面,开始收拾旧山河。
西魏和东魏胡太后被杀后,尔朱荣控制了政府,但是他并没有自己当皇帝,而是拥护孝文帝的孙子孝庄帝(和清朝的孝庄皇后不是一个人)当上了皇帝。孝庄帝当上了皇帝,他怎么说也是皇家的后代,哪能够眼睁睁看着这个粗人控制自己?于是找了一个机会,在530年的一天,趁尔朱荣拜见自己的机会,设下埋伏,把尔朱荣杀了。尔朱荣的死亡点燃了他的外甥尔朱兆心中的怒火,尔朱兆心想,我舅舅帮你们元家把那个荡妇给杀了,你们不但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于是尔朱兆跟随他舅舅的脚步,又一次带兵杀入都城洛阳,砍死了孝庄帝,他也和他舅舅一样,找了一个元家的后代当了皇帝,这就是节闵帝元恭。节闵帝元恭和他的名字一样,真的就是一个员工,给别人打工,别人发达了,一脚把他踹了。他当了两年的“员工”皇帝,然后被人杀了,凶手是已经死了的将军尔朱荣的手下高欢。“员工”死了,总要再找人来接替他的工作,高欢也找了一个元家的人来当皇帝,这就是孝武帝。当然,这个孝武帝肯定是傀儡,高欢拿命换来的东西怎么能随便就送给别人。这是发生在532年的事情。
高欢不仅杀死了皇帝,还清除了潼关以东尔朱荣的势力,然后封锁了潼关,当起了潼关以东的土皇帝。地图上,长安和洛阳隔着潼关。潼关,位于河南、陕西和山西三省交界处,中原地带东部和西部的连接通道,兵家必争之地。高欢一旦封锁了潼关,就标志着北魏时期北方的统一已经终止。成为傀儡的孝武帝不想行尸走肉,不想尸位素餐,不想泡在脂粉堆里自然死亡。两年的“囚犯”生活已经快让他崩溃,于是,他准备“越狱”,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逃跑了。他知道,在西部,那片广阔的大地上,有他自己的人在那里驻守。534年,孝武帝逃到了西部,他越过潼关(不知道怎么过去的),到达长安。但是他心中的美妙计划,在到达长安之后就被彻底击碎。因为西方有一个宇文泰,一个丝毫不逊色于高欢的野心家。孝武帝逃跑对于高欢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满地都是。他立刻找了另外一个皇室的人来当皇帝,这个皇帝叫做“孝静帝”,而且,因为洛阳距离潼关太近,比较危险,于是把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邺城,就是战国时候西门豹治理河水的地方。这个“孝静帝”依旧和他的谥号一样,既孝敬高欢,又安安静静。
迁都以后的高欢成立的国家还是叫做魏国,不过,历史上称为东魏。因为在潼关以西,他的对手宇文泰第二年成立了另外一个魏国,他们都表示自己的才是魏国,但都不是合法的魏国。于是,历史上,一个是东魏,一个是西魏,以潼关为分界线。占据东部的高欢不是不想打过潼关,统一北方,而是他做不到。因为,西方有另外一个“高欢”——宇文泰。逃到长安的孝武帝没有看到自己梦里面见到的掌声和鲜花,也没有人们夹道欢迎的场景,他甚至连发表逃亡感言的机会都没有,就迅速被人们遗忘。这个孝武帝跑到宇文泰的地盘以后,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可是他没地方跑了啊,刚从东边跑来西边,发现西边的工作环境也很严峻。孝武帝心里那个后悔,早知道就在东边过他的逍遥日子了,东边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比西部高很多,反正都是喝茶看报纸的悠闲日子,他何必跑到西部来受罪,气候干燥,还有沙尘暴,对皮肤保养很不利,甚至连茶都是苦的。
一肚子窝囊气的孝武帝开始有意识地报复这个黑暗的社会,他开始不认真工作(私底下搞些小帮派,积极进行违法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活动)、不认真生活(喝茶不好好喝,睡觉不好好睡),终于,宇文泰看不下去了,把他杀了。在长安,宇文泰才是老大,他孝武帝不过是一个被人硬捧起来的发言人而已,自以为当上了皇帝就很了不起了。实力才是决定因素,而孝武帝最缺的就是实力。看着高欢在东边当起了“董事长”,这边的宇文泰也搞起了一个国家,当皇帝的当然还是北魏的皇室,不过却不是逃亡来的孝武帝,而是魏文帝元宝炬,孝武帝被宇文泰灌了毒酒,见佛祖去了。宇文泰当然不能让逃过来的孝武帝继续当皇帝,他知道,孝武帝之所以从东边逃走,是因为他不想当一个傀儡,而宇文泰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傀儡。这个孝武帝不是一个安分的人,留着他迟早是个祸害,干脆趁早杀了。
这个倒霉的孝武帝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535年,宇文泰拥护一个听话的皇族当了皇帝,这个皇帝就是魏文帝元宝炬,西魏建立。虽然历史上称呼宇文泰和高欢建立的两个魏国叫做西东魏国,但是对于宇文泰来说,他的魏国才是正版的魏国,东边的那个魏国是冒牌货,同样的,对于高欢来说,他的魏国才是正版的魏国,西边的那个魏国是冒牌货。西魏和东魏隔着黄河和潼关对峙。两边都说自己是正版的北魏,但两边其实都是盗版的北魏,都是傀儡政权。原来的北魏的皇室现在只不过是个受人摆布的幌子。幌子的背后是一个大的集团,这个集团叫做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一个大的政治集团的统称,最早由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按照陈先生的观点,最初的时候,关陇集团的成员就是一群靠打仗发家的胡人,后来掌握了政权,既从事军事活动,也涉及政治事业,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这个集团中大多数都是靠打仗起家的,叫做军事贵族,和以前魏晋南北朝时候大家族的人是文化人出身不同,这个集团的人是打仗打出来的家族。李渊一家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它的起源很早,要早到北魏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北方,乱成一锅粥。你杀我,我杀你,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能够活下来的,就是精英中的精英,白骨里面的白骨精,自然就会成为很大的家族,一个人是活不下来的。和平年代可以卖弄文化,战争年代,只能靠刀枪。战争就是无数人打架。打到最后,总有身强力壮的人击败所有的对手,最终存活下来。北魏末年的动乱,自然就有人在战火中成长,接过时代的旗杆。关陇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的武将、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汉族的豪门如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它的核心是八柱国,前面提到过,八柱国就相当于今天的八位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都是实力派的人物。
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历史书上说,唐朝能称之为大家族的,首先要提到八柱国家。这说明他们的地位之特殊。这其中,宇文泰是八柱国之首,但是他控制了国家,地位已经不是其他柱国可以比的,而元欣是皇帝,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地位还摆在那个地方,也是无可动摇的。实际上,八柱国只有六柱国,每个柱国下面有两个大将军,一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将军下面有两个府,每个府有一支军队,一共二十四支军队,这就是北魏的核心统治力量。日后,背叛隋王朝的人里面,除了农民起义,更是有很多直接从统治者内部分裂出来的大家族,他们之中还有八柱国的后代,例如后来的李密就是李弼的曾孙子,李渊是李虎的孙子。他们的背叛也在后来读历史的人的意料之中,因为,大家族之间互相背叛在魏晋南北朝以来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他们背叛隋朝,也只是模仿隋朝。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北周的大家族,但是他窃取了北周的政权,自己建立了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