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这句话的人,是公元7世纪的一位唐朝帝王,也是这套书的主角之一,他以“贞观之治”闻名于世,他的名字是李世民。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李世民的才能,远不如嬴政、刘邦、刘彻、杨坚、杨广、李隆基、朱元璋、爱新觉罗?玄烨等人,但他却能成为中国帝王的表率,与那些绝世天才并驾齐驱,甚至在名声上超越了他们,成为历朝历代称颂的贤君。有些人的成功在于创造成绩,有些人的成功在于避免犯错,聪明的人很容易做到前一点,有智慧的人才能注意后一点,李世民就是后者。李世民的成功在于,他善于避免重蹈覆辙,善于在历史中、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镜子。他用这些镜子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李世民知道,他所走的道路并不独特,千千万万的人曾经走过;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也并不独特,千千万万的人曾经做过。他对历史有最明确的态度:认识历史,就是认识当下;认识历史上的人,就是认识自己。
认识历史上的人,我们将会发现,他们经历的人生,与我们正在经历的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同样要面对出生、成长、成熟、事业、爱情、家庭、死亡等一系列难题;他们的抗争、隐忍、逃避、选择、坚持,都是某种性格或环境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为后世提供了无数面镜子。有些人用镜子照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检验自己的疏忽,判断自己事业的方向,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通过比照前人的经历,避免人生道路上的诸多陷阱;有些人用镜子照别人,指责别人的缺点,更正别人的错误,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对于镜子中的自己视而不见。
前者是智者,后者在耍小聪明,一面镜子的价值,由使用者决定。对着镜子仔细寻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人生;或对着镜子咀嚼他人的失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如何运用这面镜子,全看个人的选择。《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为读者提供的就是这样一面镜子。这套书记述了北周、隋朝至唐朝末年的历史,帝王、忠臣、良将、奸佞、士人、王子、公主、起义者等人物一一登场,着重强调他们的际遇、心境,在这面镜子中,他们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们的欢喜、忧愁、爱恨,都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以史为镜,是一种大智慧,历史是一面镜子,属于所有人。我们看到的既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现在的自己。
这本书讲述的是公元6世纪到公元626年的一段历史,故事的主角是唐高祖李渊。在李渊之前出场的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也是本书的主要人物。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朝代之一,作为开国帝王,李渊具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与成熟稳健的政治手腕,不但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更在政权林立的乱世中,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灵活的外交策略,从最初仅有数万军队的地方割据势力,一跃而出,成为问鼎天下的李唐政权。他的“武德政治”更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千多年来,没有多少人了解李渊的才能,多数人认为他是平庸之辈,习惯把唐朝开国的功绩算到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头上。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初唐史官有意识地丑化李渊,篡改开国历史;还有一个原因是:李渊之前,有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隋炀帝;李渊之后,是中国最有名的明君唐太宗,夹在中间的李渊,难免被人忽略。通过李渊,我们还将知道,隋炀帝并不仅仅是一个亡国暴君,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帝王;李世民也不仅仅是一个文成武略、功高盖世的理想君王,他的为人,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复杂。李渊是一个被改写的人,而偏见无助于理解历史。
在本书中,我们能够看见的是一个真实的李渊,还有更加真实的杨坚、杨广、李建成、李世民……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部戏,李渊也不例外。但凡看戏的人,大多都希望一开幕主角就尽快出现,但是李渊在1400年前上演的那部精彩画卷,却不得不从他的家族说起。因为他的家族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声名显赫,在隋朝时期更是朝中重臣,在那个翻脸比翻书快的时代,他的家族背景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翻脸”基础,也为他的造反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三个意义非凡的镜头李渊的一生,可以浓缩成三个镜头来展现,这三个镜头代表他的三个时期,也代表了他一生的发展轨迹……镜头一:玄武门之变时间:公元626年阴历六月初四地点:太极宫主要人物:李渊、尉迟敬德、李世民场景:太极宫内,李渊像往常一样在北海池中泛舟,六月的长安像往常一样没风没雨,助长了闷热天气的嚣张气焰。这不是一个适合泛舟的日子,但是在这个充满各种角逐的皇宫内,李渊也只有用这种方式能排解心中的郁闷了。
本以为得到天下可以享几天清福,没想到让三个儿子和一帮大臣弄得头都快要炸了,这一刻,他在想一个问题:对于他们这个家,当初造反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事件:玄武门本是个极其平常的宫门,但是在六月初四那一天,这个地方被披上了一层政治的外衣。李世民站在鲜血染红的城头,看着长安城的天空默默对自己说:“兄弟,安息吧,这个天下让我来坐,不会让天下人耻笑我们李家人无能……”尉迟恭跨上战马,跳过地上的尸体和散落的兵器,提枪冲进了太极宫……李渊一直在等待着一些事情发生,因为他最了解这三个孩子,但是他又猜不到这些事情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或者说这件事会坏到哪种程度……李渊看着全身武装的尉迟恭,心中顿生一股寒流,难道连我也不放过吗?《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问曰: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李渊问尉迟恭:今天谁在闹事?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恭说:太子和齐王谋反,想刺杀皇上,秦王已经率兵镇压,担心皇上受到威胁,命令臣前来保护陛下。
正在泛舟的李渊听到这句话,心一下子沉入了湖底,他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李渊瘫倒在小舟之上……镜头二:晋阳起兵时间:公元617年阴历五月十五日地点:晋阳市政府办公室主要人物:李渊、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王威、高君雅场景:李渊中了裴寂的美人计,跑到隋炀帝在晋阳的别墅里面喝酒,还拉着隋炀帝的女人陪酒,最后还睡了一觉,这可是杀头的罪名,敢泡皇帝的马子,不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吗?李渊当然不是活得不耐烦,他想,事到如今,与其是死,不如反了。于是他接受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建议,准备起兵叛国,暗中招兵买马,积蓄粮草。隋政府留守晋阳的官员王威、高君雅看到李渊背后的小动作,开始怀疑李渊的忠心,准备趁李渊去祠堂求雨的时候刺杀李渊。这件事被人告密,李渊决定先下手为强。事件:五月十五日一大早,李渊和王威、高君雅正在市政府办公室上班,这个时候,刘文静走进了办公室,对李渊说:“各位领导,刚才有人递交了举报材料,说事情紧急。”李渊心知肚明,心底暗笑,说道:“那麻烦刘大人把这份材料给王威大人看看。
”刘文静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道:“不行,举报的人说,他举报的就是王大人的不法行为,只有唐公(李渊)你能看。”李渊假装大吃一惊,连忙接过材料,看完以后装作很愤怒的样子说道:“好你个王威,平时一副仁义道德模样,没承想你是突厥人的走狗,是我李渊看错了你。”王威已经明白,这是一个陷阱,一个针对他的陷阱。不过王威也是个不怕死的人,有胆量到对抗突厥的前线来监视李渊,他不是怕事的主儿。他撸起袖子,指着李渊大骂:“你这个狗贼,自己勾结突厥,意图不轨,还诬陷我,一定没有好下场。”李渊没等他骂完,马上从外面埋伏好的军队里找人把王威给绑起来,同时被捕的还有高君雅。做戏就要逼真。突厥人还真的打过来了。李渊施展空城计,把城门大开,一个士兵也没有。突厥人不知道底细,不敢进城。突厥人的到来给王威、高君雅通敌卖国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李渊“顺应民意”把他们两个人杀了,头挂在旗杆上示众。李渊起兵了。他的借口是帮助隋朝稳固统治。
镜头三:李渊娶妻时间:某天地点:定州主要人物:李渊 窦毅场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氏已经长大了,据说此女美貌绝伦、聪颖智慧。窦毅心想,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儿,嫁的男人也必须是人中龙凤才行。不说是个海归镀金的,怎么说也要有房有车,最主要的是至少有一两门技术在身,怎么办呢?公开招聘。事件:一天,窦毅发了一个征婚启事,启事里面说,他的女儿窦氏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哪位想娶他女儿的,要前来参加考试。窦氏的美貌与聪慧无人不知,加上她的家世显赫,谁娶到她就等于财色兼收,这是全天下男人的共同追求,于是前来应征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乘兴而来的多,败兴而归的更多,没有一个人能抱得美人归。原来窦毅在门口的屏风上让他女儿窦氏画上了两只孔雀,规定谁能两箭射中孔雀的眼睛,谁就能娶他女儿。李渊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心动不已。于是他也赶来参加考试。到了窦毅的家中,窦毅领着李渊来到大门口。
李渊问道:“请问,有什么条件?”窦毅说:“没有条件,很简单,看见屏风上的那两只孔雀了吗?”李渊回道:“看到了。”窦毅说:“很好,这里有两支箭,你只要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就过关了。”李渊大喜,这个考试题目对于常年习武的他来说,等于计算1+1=2这样简单,除非在算错的情况下,否则李渊不会得到1+1=3的结果,于是他拿起弓箭刷刷两下,全部射中孔雀的眼睛。窦毅遵守诺言,将窦氏嫁给了李渊。于是一个如花似玉、智慧过人的老婆李渊就娶到手了。李渊出生公元566年,中国历史纪元北周天和元年,在北周的都城长安,一个婴儿出生了,这个婴儿就是李渊。这个小孩不一般,因为他长了三个乳头。看过一些历史书的人都知道,为了让普通百姓相信,他们纳税的对象——皇帝,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就需要把这个皇帝的出身弄得神神秘秘的。比如皇帝的母亲和龙交配,皇帝的母亲吃下奇怪的东西,等等。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明白,特别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意识到如果这样写,特别是拿皇帝的母亲说事,不雅,太俗,而且很黄很暴力。一是有辱斯文,房中之事,古代读书人是不能随便说的。二是如果像上文说的皇帝的母亲和龙交配,或者吃下奇怪的东西,不管哪一个,都和皇帝他爹没有关系。孟子说过,无君无父,禽兽也。不知道皇帝,不知道亲爹的人,是禽兽。这下可好,皇帝不知道亲爹是谁,那算什么呢?禽兽?半兽人?所以,后来给皇帝写历史的时候,手段要文雅了不少,不再随便拿皇帝的母亲开涮。例如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就说是家里红光满屋、光芒四射,结果邻居以为他家失火,都跑来救火。不过李渊,这个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他的出生并没有多少奇异的色彩。只是有一点,还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李渊长了三个乳头。后晋人写《旧唐书》没有记载,但是宋朝人欧阳修写的《新唐书》记载了。中国关于“三”这个数字的记载并不少见,三个眼珠子,第三只眼,等等。三个眼珠子叫做“重瞳子”,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就是三个眼珠子,而项羽也是重瞳子。
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重瞳子,就是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中国的传统中,“重瞳子”是大富贵,甚至可能是帝王之相的人才有的。三个眼睛叫做“通天眼”,第三只眼睛长在两条眉毛的中间,佛教和道教里称它具有和上天直接交流的能力。可惜,有三只眼的人我们没有见过,神倒是有一个,就是二郎神。可是我们没有听过三个乳头代表了什么神圣的意义。难道李渊的三个乳头也是一种具有光明未来和强大能力的象征?还是可以预测未来,逢凶化吉?当然,还有一种比较变态的解释,就是说李渊其实不止三个乳头,而是有很多乳头,因为中国古代的“三、六、九”都是约数,并不表示就是三个、六个、九个,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比如“如是者三”这个成语,不是说先后尝试了三次,而是说前后尝试了很多次。
这个解释当然只是博大家一乐,完全是荒诞的言论,一个人长了很多乳头,那还不成了怪物?但是我们的确不知道欧阳修为什么一定要加上这个细节,除非欧阳修有刺探别人隐私的癖好,或者说欧阳修秉承了优秀的纪实主义的文学写作手法,一定要完完全全地描写出李渊的真实形象,可是即便如此,为什么不记载李渊的身高、体重、是否有狐臭、是否有香港脚,却专门记载他有三个乳头。反正,关于李渊的出生就这么简单:这孩子有三个乳头。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出生时的政治背景。当时中国大地存在三个国家,南方是历史上南朝的最后一个国家——陈。北方也是北朝最后的分裂时期,分为周国和齐国。李渊的国籍是周,我们称为北周。而齐国我们称为北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