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1:李渊起兵全文阅读 > 第8章 (8)

第8章 (8)


  就像中国2008年大街小巷都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 “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迷人”,当时的歌词大意是这样的:“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一百升就是一斛,是斛律光的姓,明月是斛律光的字,歌词的大意是:斛律光会成为天子,然后统一天下。这就在暗示斛律光有篡位的野心。皇帝身边的那些和斛律光不和的人听到这首歌很高兴:一个铲除斛律光的机会来了,他们马上对皇帝说:斛律光有谋反的想法,他手上有军队,不容易对付,皇上您最好先下手为强。皇帝之前并不想杀死斛律光,因为他需要斛律光替他打仗,纵然有些怀疑,还不至于死。可是,一旦有斛律光准备谋反的消息传开,皇帝心中的怀疑立刻上升为不信任。怀疑你,最多限制一下你,而不信任你,就要拿走你的性命。留一个随时有可能造反的大将军在身边,睡觉都不踏实,还是杀了吧。572年六月,北齐皇帝高纬准备动手,这一次,他出人意料地知道了一个道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他首先赏赐给斛律光一匹好马,然后约定第二天一起去爬山,等到第二天斛律光穿着休闲服,到宫中等皇帝的时候,高纬命人将其杀死。随后,高纬灭斛律光的九族,并下令抄家,但是在斛律光的家里,除了发现几件用来表演的刀箭之外,一分钱都没有找到。斛律光就这样死了,最高兴的人不是北齐的皇帝和大臣,而是北周的皇帝周武帝,周武帝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兴奋,他下令大赦天下,因为他知道,因为这个人的死亡,他统一北方的道路将会无比宽敞。斛律光死了,北齐也就完了。赵王杀死李牧,赵国亡了。北齐杀死斛律光,北齐完了。现在,北周军队打过来,谁来率军抵抗?果不其然,斛律光死后的第五年,也就是577年,周武帝率军杀向北齐都城邺城,一路所向披靡,直到攻破邺城,灭亡北齐,北齐再无一人能像斛律光一样,挺起北齐的腰杆。周武帝灭亡北齐之后,怀念这个曾经的对手,下令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在颁布诏书的时候,周武帝满怀感慨地对周围的大臣们说:“如果斛律光还活着,我怎么可能攻入邺城呢?”邺城是北齐的国都。能得到对手如此高的评价,斛律光的绝世才华可见一斑。

  北方的统一和周武帝的早逝一个人可以改变一切。斛律光就是这样的人。原本是一场艰难的统一战争,因为斛律光的突然死亡而变得轻松许多。时间已经到了575年,北齐的大将斛律光死后的第三年,李渊10岁。这个时候,北方还是处在分裂状态,但是北周进入了一个比较发达的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军费投入不断加大,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正在逐步由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进入封建社会的高级阶段。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的贡献,这就是他们伟大的皇帝——周武帝宇文邕。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宇文邕就是一个火车头,还是动车组。他终于等到了实施他心目中远大计划的机会,575年七月,宇文邕下达了全面进攻北齐的命令。故事总是有些起伏,历史也并不像我们心中所想的那般顺利,他并没有成功,因为宇文邕生病了。历史总会给很多人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却偏偏用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最残忍的玩笑。他们有能力,但是没有时间。577年,周武帝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第二年,雄心勃勃的周武帝兵分五路准备进攻突厥,他动用了所有能够征集到的军事物资,集结大军。

  但是,当一切准备工作完成的时候,他却再一次生病了,而这一次生病,将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生病。这一年的六月份,在接近前线的行宫云阳宫里,周武帝感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随即他立刻下令停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七月,周武帝的病情加重,他感到了死亡的降临,于是启程回京,在回京的路上死去,年仅35岁。唐代有一首《春夜思归》的诗,里面这样写道: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对于怀抱远大理想的周武帝来说,这首诗完完全全地展示出了他临死前的心理,一个正值生命中最富有活力阶段的男人,一个正在通往伟大理想的道路上的男人,就这么死了。在他之前,还有一个人,也曾有过相似的遭遇,这就是诸葛亮,唐代诗圣杜甫曾这样写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周武帝去世时年仅35岁,35岁按照现代社会的观点,是一个男人事业的黄金时期。周武帝的去世给了雄心万丈的后周一个最为沉重的打击。消灭突厥的任务只能交给后代。这一拖,就一直拖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距此已经过去了50多年。

  死与谥号中国古代是一个严格追求伦理秩序的社会,每一个社会等级都有着严格的生活方式,例如穿的衣服,就有很多讲究,比如颜色,普通人一般是不能穿黄色衣服的,那是皇帝才能用的颜色。只有秦始皇例外,他选择黑色作为他的专用颜色,这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黑色象征着冷酷和疏远,秦始皇就是这么一个人。又比如有的朝代规定,读书人才能戴帽子,普通人是不能戴帽子的。这些东西都象征社会地位,要是逾越了,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而且往往是以“大不敬”的罪过论处,下场一般都很惨。同样,在死亡这件事情上,也有很多规矩,古代一本专门规定规矩的书《礼记》里面有详细的记载。皇帝死了叫做“崩”,表示事情比较严重,崩塌、崩溃,毁坏的程度都很大。诸侯、高级嫔妃、王子、公主、很牛的大臣死了叫做“薨”。普通的官员死了叫做“卒”,后来普通人死也叫“卒”,它表示官员地位的下降和老百姓地位的上升。读书人死了叫做“不禄”,“禄”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表示这个读书人运气太背,享受不到日后的荣华富贵了。普通的老百姓死了叫做“死”。这表示老百姓是最低级的人群,但是也最实在:横竖都是死,搞那么多名词也逃不过一死。

  除了等级上的规定外,死亡的方式不同,称呼也不同。陪葬的叫做“殉”,这种死法很残酷,一个大活人陪死人下地狱。安安静静地死以及死了很久的死叫做“没”,也就是“殁”。自杀叫做“自尽”,这个大家都知道。杀死别人叫做“弑”,而且专门指大臣杀死皇帝,子女杀死父母。年纪轻轻就死了叫做“殇”,小孩子死叫做“夭”。当然,这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称呼,每个朝代还有每个朝代的不同。比如说唐朝就规定,二品以上的官员死了称“薨”,五品以上的官员死称“卒”,六品官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称“死”。要是你去人家家里报丧,你愁眉苦脸地跪倒在棺材前,大哭:某某兄啊,你怎么就死了啊,你死了还让我怎么活啊?如果你这样说,你可能会犯众怒,因为死的人身份有区别。你要先问一下家里人,这位死去的先生,生前是什么身份啊?如果答案是很牛的大臣,那你就死定了,因为你去人家家里送丧,居然不知道这个很牛的大臣是谁,那你算是白活了。如果答案是四品官,你就要这样哭:某某先生啊,你怎么就这样卒了啊?如果答案是读书人,你应该这样哭:某某先生啊,你怎么就这样不禄了啊?你要是说错了,麻烦就大了,那是对死人的不敬,比对活人不敬还要严重。

  按照传统,周武帝死了叫做“崩”。公元578年六月,就在周武帝回京的路上,一个夜里,周武帝“崩”在他的轿子里面,时年35岁。史书记载说“崩于乘舆”,乘舆是皇帝专用的交通工具,类似于美国总统用的“空军一号”,周武帝死在自己的座驾里面。周武帝就这样“崩”了。周武帝匆匆地结束了生命的旅途,然后“崩了”,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按照自古以来的政治传统,一个皇帝死了,人们要对他生前的所作所为下个结论——这个皇帝是好还是坏。这个时候,继任的皇帝、有权势的大臣们、皇室里能说上话的成员,有时候还会请一些社会上享有很高威望的知识分子,就会聚在一起开总结大会,这个大会的目的就是要给死了的皇帝一个全面的总结,最终,会形成一个共识,给皇帝弄一个谥号的。谥号,就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个评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就是官方的谥号和私人的谥号。不过这和普通百姓是绝缘的,想有谥号至少是读书人,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个体户、士兵、乞丐等等那是绝对没有可能获得谥号的。有谥号的人有以下几种:皇帝、诸侯(仅限西周)、封侯的大臣(仅限西汉)、高等级的官员(至少是部级干部)。

  私谥比较随意,一个读书人死了,他的亲友、学生、同事都可以给他弄个谥号,反正不受法律保护,有和没有差不多。官方谥号有很多,按照不同性质可以分类。比较好的谥号:文、武、明、睿、康、景、懿等等。这些都是好词,看历史书看到哪个人的谥号是这些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比如汉朝的汉文帝、汉武帝都是很不错的皇帝。比较差的谥号:惠(平庸的人)、末、哀、灵、炀、献、顺等等。这些都是很差的词,惠还好一些,献、顺二字就是彻底地否定了这个皇帝的贡献。比如汉献帝,把国家献出去。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谥号,比如冲、质、少等等,表示这个皇帝很早就死了,没什么可说的。谥号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但是到了秦朝,到了很有个性的秦始皇手里,他不愿意了,他认为:我是什么人?古今第一人,你们后人有什么资格来议论我?我不要谥号,后面人也不准要。于是秦朝只有始皇、二世,然后灭亡。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他的谥号就是“武”,表示这个皇帝很有政绩,特别是在军事上的贡献很大。这是事实,周武帝统一了北方,居功至伟。谥号本来是个很好的东西。但是到了后来,有人发现,通过谥号这件很有前途的称号能给自己带来很有前途的工作。

  拍拍死去的人的马屁,那是给活着的人看的。于是,一群人开始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给本来很短的谥号“增高”,本来一个字的谥号,发展到后来长达十多个字,最长的是清朝的21个字。北周武帝谥号“武”,一个字。到了唐朝,李渊的谥号你能猜到有多少字吗?七个字——神尧大圣大光孝。这还不算什么,我们来看清朝的。康熙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一共21个字。这就和武侠小说一样,东方不败的日月神教也有这样的口号:“日月神教,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千秋万载,一统江湖”。我们不禁要感叹,人居然能拍马屁拍到如此地步,人也居然能厚颜无耻到如此地步。如果一个皇帝具备谥号所说的那么多优点,那朝代为什么会更替?农民又为什么起义?这个皇帝要是一个好皇帝也就罢了,一个很烂的皇帝也有那么好的谥号,会笑死人不偿命的,大概是这些大臣和皇帝自己也知道恶心,也知道如果把那么一长串的谥号读出来,自己忍不住会吐。这么长的谥号就没办法当成名字来叫了,不然,朝廷估计还要专门办一个“谥号培训班”,来培训全国各地的人记住谥号。于是除了特定场合外,谥号就没人提起,免得恶心人。还是唐朝以前的朝代好,谥号简单易记,文盲也能记住。

  10

  短暂的隋朝公元573年,北周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去世了。李昞,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当初,宇文泰对李虎青眼有加,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已经去世的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昞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娶了独孤信的女儿,没立过什么功劳也没犯过什么错误,他的谥号和他的人生一样没有特点:“仁”。李昞的死,对北周算是一件小事,但对李昞的儿子李渊来说,却是晴天霹雳。虽然,李昞死后,北周政府没做啥对不起李家的事,封地没收回,没收财产继承税,封号可以世袭,李渊承袭了父亲的官职,当了唐国公。可问题是,当时的李渊只有7岁。一个7岁的小孩,有官有钱有封地,身后却没有监护人。就像一个没有自保能力的婴儿捧着金饭碗,这情形怎么看怎么危险,或者那金饭碗被人抢走,或者不懂事的小孩自己把饭碗砸了。情况很危险,但李渊的饭碗捧得牢牢的,因为他有贵人相助。这位贵人叫做独孤伽罗,独孤信的女儿,李渊母亲的妹妹,她怜爱幼年丧父的外甥,决定亲自抚养李渊。李渊留在姨母身边,和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一位小他三岁、叫做杨广的表弟。这样的成长环境,给了李渊一个近距离接触历史、观察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