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在霍邑城外等了许多天,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近处那几座葱绿色的小山的翠色还未蒙尘,李渊就决定取山间小道行军至城围。
很快,唐军就已经到了霍邑城墙之外。面前的对手,就是宋老生。他若是坚守不出,想必再打个弹尽粮绝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李渊向李建成和李世民问计,李建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整个计划进行得十分不顺,其影视表现形式如下:
几百骑兵飞奔霍邑东门;李建成、李世民带领数十骑兵在城下(南门),又是招手又是指挥,好像在指挥千军万马一样。宋老生在城上往下看,看到一烟人马,确定不了到底是多少,两军紧张对峙中。
见城上毫无动静,李建成忽然指着城上的宋老生骂道:“宋老生,快出来受死!”宋老生觉得很生气,但他还是忍住了。
而此时,李渊已经带领上万人马聚集在南门。
骂了半天,李建成毫无收获。李渊在南门前干着急,李建成的故事到此为止。接下来,轮到李世民了。
见宋老生没反应,李世民指着宋老生大骂道:“宋老生,你是个猪狗不如的畜生!”
宋老生一听,火冒三丈,领着一万人马冲出南门就杀。老生的彪悍此时显现出来了,顷刻间,他就将李渊和李建成的大部队给打了个满地找牙。
李渊后撤,令殷开山领后军支援,后军赶到,分兵东南两门。李世民主管东门,李渊、李建成主管南门。南门隋军有宋老生带领,异常剽悍,杀得李渊溃不成军。李世民见南门撑不住了,连忙带兵前去接应。
双方厮杀中,伤亡惨重。就在人海茫茫之中,李世民左右两手分别拿着一把大刀,冲在最前,对着冲上来的敌人一阵猛砍。所到之处,胳膊、脸皮、肠子、眼珠子到处乱飞,城门之前瞬间变成了一片血海。砍到最后,李世民的两把刀成了梳子。
李世民的确引人关注,然而,此刻的战场上,有一个人却夺走了李世民的风头。
此人在乱军之中横刀立马,横冲直撞,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把远远看到他的李世民都吓到了。李世民心想:我军有如此猛将,安能不胜!只可惜,此人偏偏就是敌军的老大宋老生。
宋老生就像犀牛一样在人海之中横冲直撞,眼见就要把李世民所领的军队冲破,李渊的后续部队赶来了。他们顺势厮杀,声威大震,刚才萎靡的士卒也有如打了鸡血般兴奋起来。一片混乱过后,宋老生消失在李世民的视野当中。片刻之后,军中有人大喊:“宋老生逮着啦!”
一阵欢呼。
宋老生不是容易屈服的人,他被乱军死死地堵在了城门之外。见无回天之力,下马,一头撞向了沟堑里,以死殉国。
何其壮哉!可惜没撞死。
李渊刚刚开始打仗的时候,整个部队的素质并不容乐观。眼见霍邑城的守将没死,抢在前面的刘弘基一把将宋老生拉住,用砍刀顺势一拉,切白菜一样地把他给杀了。这个时候,隋军的尸体已经铺了足足数里地(僵尸数里),把城外的旷野都给铺满了。而城墙上,宋老生的兵依然坚守。
唐军没有攻城器械,只能让人强上,史书美其名曰“肉搏而登”。没有攻城器械而去攻城往往就是送死,然而,这是一群曾经急红了眼,现在杀红了眼的恶魔。不知道用的什么方法,大股兵士爬上了城墙。与隋朝有着刻骨仇恨的士兵将自己那满腔的愤怒发泄在了同样无辜的大隋士兵身上,战役很快就结束了。
隋军溃败,李渊胜。搁在李渊心中几个月的担子终于可以暂时卸下来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奖赏那些为攻打霍邑做出卓越贡献的士兵。李渊打的第一战非常关键,他的行赏方法直接关系到士兵的斗志,这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攻打刚刚结束,军中就有人说,唐公是贵族出身,跟咱这些穷苦人家出来的人不是一路上的人,他如果封赏,肯定只会给那些出身良好的子弟,至于我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然而,李渊用自己的行动抽了说这话的人的嘴巴。
他不但公平地对所有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还继续他那未尽的事业——封官。
历史证明,不管是什么城,只要你没干啥屠城的勾当,打下来以后给点儿小恩小惠,百姓都是会接受的。霍邑城中领了李渊官秩的,都从内心里希望此人造反成功,当上皇帝。李渊微笑着看着这乌压压一片过来领官做的百姓,一阵喜悦。可是,有人向李渊泼了一盆冷水。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氛围下,那人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唐公,这样做会不会封官太滥,日后成就王业,人员一定冗杂,到时候怎么办?”
李渊笑道:“隋朝之所以成了现在这副德性,就是因为它太吝啬手中的权利,不去勋赏有功者,这才让我有了可乘之机。不给他们封官,难道还要杀了他们?”如果当时有微博,李渊肯定会被网民狂卷一顿,然而,李渊就是李渊。以此方法,他先后在霍邑、临汾、龙门等郡实施了该套方案,获得了绝佳的效果。趁着这股热乎劲儿,大军先后拿下了几座十分重要的城池:
八月八日,李渊入临汾郡,慰抚霍邑。
八月十二日,进军鼓山。
八月十五日,拿下龙门。
八月十八日,至汾阴。
八月二十一日,进军壶口。
下一个目标,就是屈突通了,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军心大振的时刻,将军府传来了一件更加令人高兴的事情——突厥派来了火力支援。原来,从起义之初,刘文静就被李渊派到突厥请求协助,刘文静就带着二两银子(也有可能是四两)跑到北疆,与突厥可汗进行了谈判。
谈判结果:突厥答应派兵五百人,胡马两千匹。
李渊很高兴刘文静能回来这么晚,如果早回来一会儿,不知突厥会不会突然变卦,从自己后背插自己一刀。刘文静回来以后,李渊喜不自胜地对他说:“我们正往西打,即将过河,以前是兵多马少,现在是兵少马多,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此话当真?
不能当真。
毕竟,我们才刚刚开始打江山。
李渊同志在忙的时候,遇见了当地一位赫赫有名大人物。
此人名叫孙华,被人称作“关中大侠”(不是吕轻侯)。这个关中大侠原本不是大侠,而是响马的头子,只不过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附李渊是他正确的选择。李渊大军到达汾阴的时候,这个孙大侠就收到了他发出的纳降令。
孙华手底下有几万个弟兄,按理说实力与李渊也差不到哪去。但那是按理说,事情到了李渊父子那里,就没有道理。
孙华同志收到李渊言辞恳切的书信之后,连琢磨也没琢磨,直接决定跟着李渊混了。因为在李渊攻打其他地方的时候,孙华就料到李渊不会放过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些日子以来,李渊的军队迅速壮大,自己这边还是一如既往地那个熊样,有领导才能的不多,真能打的也不多,与其跟李渊做对,不如入伙,混个公侯当当也不错。
这天,孙华带着几匹马,几个人,一起乘着小船过了河。他们上岸,来到了李渊面前。李渊亲切接见了他,他握住孙华同志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既然说不出话来,那就别说了。于是,他给孙华同志封了几个荣誉头衔,同时也给了孙华的手下许多官职。
一切都被搞定了,孙华安然。
在这个和谐美好的时刻,李渊突然开口说话了。这是他交代给孙华的第一项任务:“此次攻打河东,还是你先过河吧!”
【天涯问答】
李渊:小时候听过一首歌很好听,有一句是“一个芝麻球,不吃我珍惜”,求歌名!
孙华:……难道是《棉花糖》?
宋老生:《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孙华的部队都在黄河对岸,其实,李渊的话还没讲完,他看了看孙华,接着说道:“回去之后原地待命,我会派大部队接应你!”
孙华出发了,带着一丝失落的心情。黄河之上,还是那几艘船,那几个人,那几匹马。此次出战,不知是死是活,既然走到这一步,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他不知道李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渊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必要弄清楚,也没时间弄清楚。李渊完全不能闲下来,现在,屈突通这只螃蟹钳住了自己的先头部队,他要设法将其端掉。人常说,秋风起,蟹脚痒。屈突通精兵不少,肥腻得很。要对付这么一个人,非得想办法擢他的背不可。打仗多年,这点儿困难还是难不倒李渊的,但屈突通该作何反应,还轮不到他说了算。李渊是这样安排行军阵营的:
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柰(音:奈)率六千兵马取道梁山(黄河沿岸山)过河。在河西结营,等候大军!
诸将听令,即刻行动。随后,李渊自己也过河了。
过河之后,李渊与王长谐等人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谈,谈话无非就是为将士们打气,将屈突通恶搞一番,然后再说说自家的优点。行军打仗,扬长避短,出其不意,但现在要做的,却是与河东守卫屈突通软耗。
大军过河之后,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
然而,最不平常的事情,往往就发生在最普通的行动当中。
大部队过河之后,李渊立刻下令,不要停止,直趋长安。这一举动,让大多数人感到震惊。河东未下,直趋长安,如果跟长安耗上,河东军再从后背攻打,唐军必定腹背受敌。李渊对此早有准备,他决定大股部队直逼长安,留下一小部分拖住屈突通。这是一个不错的计划,可终究还是一个计划。
就在李渊摇摆不定的时候,一个神奇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裴寂。裴寂认为,以唐军实力,打下河东不成问题,打下长安也不成问题,但如果打长安,河东兵就有可能从后翼突袭,我军腹背受敌,后果不敢想象。这样看来,让部队冒险直扑长安实在是一步臭棋。
这个世界上,李渊只信两个老男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裴寂。琢磨了一阵子以后,他决定采纳裴寂的建议,与屈突通死磕。
九月初十,秋高气爽,甚至还有些寒冷。
李渊的军队已经扩大到了十几万人,按照此种方式发展下去,在未来几年内,唐军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军队。
李渊够忙活的,除了准备战斗之外,还要迎接不远百里千里而来的名士。上到吴用一类的智谋圆机之士,下到时迁一类的鸡鸣狗盗之徒,都能得到李渊的亲自接见。精挑细选,分层把握,任用贤才,不失一人,这是李渊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这种氛围下,入股将军府的人越来越多,已呈现出压倒性优势。
大军乌压压如墨色乌云,将河东城围得密不透风。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一句话就将唐军调走了。裴寂提出谨守河东的建议时,李世民正在招待宾客,顾不上军机要事,可等事情缓了下来,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他的意见跟别人似乎不大相同。
他说,长安人都指望屈突通能守住河东。如此说来,屈突通必定死守。假如我们硬是要跟他死磕,势必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现在长安防守空虚,大军破之如摧枯拉朽,我们何必跟屈突通废话?再说,行军打仗要出其不意,我们行动如此缓慢,怎能做到这一点?
李渊知道,李世民是对的,就在昨天,他也这么说过。
这就要委屈裴寂了,虽然他对军事狗屁不通,但也算是一片好心,虽然好心办不了好事。这天,唐军被分成了两路,一路直趋长安,一路阻拦河东。折腾了半天,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大军迅速做出了调整,留守河东的后军依然一动不动。
屈突通等了半天,又半天,心想:叛贼怎么还不动弹?
后来,他明白了,李渊做出一副要攻城的假象,把他迷糊住,然后自己带领大军杀向长安去了。等他明白过来,已经晚了。这天是九月十五日,月黑风高,而河东城内的屈突通却无法如月一般安静。
有人告诉他,按照李渊的行军速度,不日便可攻破首都,要挟天子。
什么也顾不了了,屈突通整顿军队,领着一大彪人马就杀了出去。负责留守河东的将领,是隋朝的鹰扬郎将尧君素。令屈突通感到奇怪的是,在他杀出去,跑了百八十里的过程中,竟然没遭遇到任何阻击。隋军过河,很快,他们就跑到了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