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唐史全文阅读 > 第5章 风尘三侠

第5章 风尘三侠


  在押的囚犯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特别,他就是马邑的郡丞李靖。李渊问他犯了什么罪,他笑着说:“我没犯罪,只是听说您起义,便设法向朝廷报告,所以自己上了囚车,请长官把我押到江都,以便密告天子。不料到了长安偏赶上您来攻城,守城的士兵不知道我的计策,将我暂时羁押在这里。”李渊听了这番话勃然大怒:“你敢告发我?给我推出去斩了!”李靖大喊:“您兴兵起义为的是扫平天下暴乱,现在您竟然因为私怨杀壮士吗?”李渊也不答话,左右上前把李靖推到外边。就要行刑时,忽然有人上前阻拦:“杀不得!杀不得!”

  此人正是李世民,李世民与李靖曾有一面之交,知道他智勇双全,所以急忙拦住。李世民当即向李渊求情:“父亲还记得韩擒虎的遗言吗?他说李靖满腹经纶,如果能为我所用,必能立大功。还请父亲赦免了他,再封他官职!”李渊沉吟半晌说道:“我看他相貌奇伟,将来恐怕不容易驾驭。”李世民道:“儿自有驾驭的办法,请父亲不必担心!”李渊这才同意。李世民立刻给李靖解开绑绳,好言抚慰了一番,又把李靖请到家中,待为上宾。李靖本是京兆人,字药师,是隋初总管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和李靖谈论用兵之道时发现李靖满腹经纶,因此非常喜爱他。

  此外还有一段关于李靖的艳事广为流传。隋炀帝刚登基那年南幸江都,派司空杨素驻守西京。李靖怀着一腔豪气,昂然进见杨素,在和杨素谈论时事时,气势夺人。旁边有个手执红拂尘的侍女多次偷看李靖。李靖退出后,这位侍女暗地里托门卫打听李靖的住址。到了晚上,李靖忽然听到敲门声,于是起床开门。只见一个少年拿着包裹闯进来,接着脱下外衣,摘下帽子,竟然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女子。李靖大为惊异,那女子问:“您还认得我吗?”李靖仔细看了半天,说了声:“杨家的吧?”女子微笑道:“正是杨家的侍女。”李靖忙问有什么事,女子说:“我在杨府多年,见过的人不少,今天看您一表人才,有意托付终身,所以来投奔。”李靖答道:“杨司空权重京师,如果被他知道了岂不没命?”女子道:“他不过是一个老朽,有什么可怕的?如今侍女多半都跑掉了,他也没心思去追,所以我才敢出来,请您不必担心!”李靖又问她名字,回答说姓张。于是两人聊了起来,李靖见她谈吐优雅,风情万种,渐渐地生出爱意,就将她留下来做了伉俪。

  后来,二人担心杨素追捕,就逃到了太原。一天清晨,两个人在客栈刚起床,李靖刷马,张氏梳妆。这时,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家伙骑着驴跑过来,见面就和李靖、张氏搭话。言谈间李靖得知此人姓张,比自己年长几岁,是一位侠士。于是请他一起吃饭饮酒,三人一见如故。张壮士道:“看李兄弟器宇轩昂,不愧是大丈夫,我这位妹妹可算是嫁得佳偶了。不知太原一带还有没有奇人异士?”李靖答道:“有!此人和我同姓,年方二十,生得一副帝王之相,我看他将来一定是真龙天子。”张壮士道:“他现在做什么事呢?”李靖回答说是将门之子。壮士点头说:“李兄弟能帮我引见一下吗?”李靖答道:“我有个朋友叫刘文静,和他交情很深,我可以托刘文静做个介绍。不过张兄为何一定要见他?”壮士道:“太原有帝王之气,我料想应当出自此人身上,所以我定要见他一面。只是现在我还有点琐事,不便与你同行,等到太原我们再会吧,请李兄弟在汾阳桥等我,千万不要爽约!”说完骑上驴,转眼间不知去向。

  李靖和张氏到了太原,在汾阳桥上等着,张壮士果然如约而来,三人一起来到刘文静家。张壮士自称善于相面,打算见见李公子。刘文静本来就赏识李世民,听说张壮士善于相术,也想验证一下,就派人请李世民过来聊天。言谈间李世民举止潇洒,神采飞扬,张壮士见了不禁大惊,跟李靖耳语:“果然是真命天子!我看有十之八九。我还有一位道兄,我再让他见见,就能料到十成。”李靖转告了刘文静,刘文静答应再约一次。约期一到,张壮士领来一位道士,刘文静邀道士一起下棋,并派人去请李世民。不一会儿,李世民赶到,虽然观棋不语,但那眼神就与众不同。道士于是投子认输,起身告辞。一出门就对张壮士说:“正是此人。”

  这位张壮士也是个奇人,他本来打算在中原起义,一看李世民在此,只好另辟蹊径。临行前,张壮士赠给李靖很多钱财,并预言多年后自己必在东南称王。唐太宗贞观年间,东南蛮族上奏说海外有一个首领入侵扶余国,自立为王。李靖知道张壮士成事了,于是与张氏一起向东南下拜。因为这段故事,世人曾把李靖夫妇及张壮士三人称为“风尘三侠”。

  李渊安定百姓之后,拥立代王杨侑当了皇帝,在大兴殿即位,改元义宁,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封为大丞相,全权掌管内外军事,把武德殿作为丞相府。接着封官组阁,仍然用裴寂当长史,刘文静当司马,召老尚书左丞李纲为相府司录,掌管选拔人才事宜。前朝郎中窦威被封为司录参军,掌管礼仪。然后,李渊又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为景王,父亲李闼为元王,夫人窦氏为穆妃。封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次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四子李元吉为齐公。

  布置已定,李渊派使者去河东招降屈突通。屈突通已经和刘文静相持一个多月,屡战屡败。他见大势已去,就留下显和把守潼关,自己领兵向东逃到洛阳。显和当即率众投降了刘文静,刘文静派窦琮等人与显和合兵追击屈突通,屈突通固守不出。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劝他归降,屈突通大骂道:“你小子来干什么?我与你的父子之情已经断绝,如今已成仇敌。”随后命令左右用箭去射屈突寿,屈突寿狼狈逃走。显和又对屈突通的手下喊话:“如今京城已经攻陷,你们都是关中人,跟着屈突通能有什么好下场?不如赶紧投降,还可以回去与家人团圆。”屈突通的手下听了,纷纷缴械投降。

  屈突通自知不能幸免,下马向东磕头痛哭道:“臣已竭尽全力,并非有意负国,天地神灵明鉴。”手下人二话不说,竟然扭着屈突通来到刘文静的大营。刘文静将他押送到长安,李渊再三抚慰,封屈突通为兵部尚书,赐爵蒋公,又派他到河东城下招降尧君素。尧君素登城见了屈突通,黯然泪下。屈突通向城上喊道:“我军已败,如今义军所到之处莫不响应。大势至此,您还是早点投降吧!”尧君素厉声答道:“你身为国家大臣,受主上重托,怎能负国降敌,又来为他人做说客呢?”屈突通叹息道:“君素啊!我也是力不从心,不得已才投降的呀。”尧君素答道:“你不用多说了,我是不会投降的!”说完不再理会屈突通,下城离去。屈突通觉得惭愧,只得回去报告李渊。李渊听说尧君素的家属都在长安,就把他们扣押起来,又让尧君素的妻子写信劝降,尧君素仍然不降。李渊只好调虞州刺史韦义节等人继续围攻河东。同时,李渊派刘文静东征弘农等郡,派侄子李孝恭等人抚慰山南、山东,派云阳令詹俊等人南征巴蜀,各地陆续投诚。

  义宁二年,李渊任命李建成为抚宁大将军,李世民为副将,领兵七万出征东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掌管太原十五郡军事。三个儿子奉命渡过黄河,向东、向南分兵进攻。

  这时候,江都忽然传来急报,说隋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杀掉,宇文化及另立秦王杨浩为皇帝。李渊不禁痛哭道:“我在这里辅佐代王,不能去救故主,实在哀痛啊。”

  原来,隋炀帝久居江都,越来越荒淫无道。文武大臣都有返回故都的想法,将作少监宇文智及和郎将司马德勘、直阁裴虔通等人推举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为首领,准备谋杀隋炀帝。他们半夜里放了把大火,随后带兵杀入玄武门,直奔东阁。宇文化及等人把隋炀帝牵出来,历数其罪状,然后将他勒死。隋炀帝的弟弟杨秀,儿子杨暕、杨杲,及长孙杨倓,包括宗室外戚等人都被斩首。还杀了大臣虞世基、裴蕴、来护儿、萧巨、许善心等十多人。只有隋炀帝的侄儿秦王杨浩因为和宇文智及交情深,才得以幸免。宇文智及跟宇文化及商量,立杨浩为皇帝,让他住在偏宫,只许发诏署名,不得参与政事。

  宇文化及自封为大丞相,总揽文武大权。又霸占了六宫妃嫔,连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也被他奸污,骄奢淫逸一如隋炀帝。他封弟弟宇文智及为左仆射,宇文士及为内史令,裴矩为右仆射。宇文化及留下左卫将军陈稜把守江都,自己挟萧后及秦王杨浩等人从江东出发,打算回到长安。沿途仪卫甲仗,都仿照皇上的规格。一路掠夺财物,老百姓怨声载道。虎贲郎将麦孟才、虎牙郎将钱杰、折冲郎将沈光、司马德勘等人都曾密谋刺杀宇文化及,大概是他尚未恶贯满盈,几次刺杀都因谋事不周而失败,这些人全部被杀害。此时,魏公李密屯兵巩洛,拦住了宇文化及。吴兴太守沈法兴占据了江表十多个郡,也来声讨宇文化及。梁王萧铣听说隋炀帝被杀,也自称皇帝,迁都江陵。

  李渊接连听到这些消息后,跃跃欲试。他召回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威胁代王杨侑禅让帝位。代王杨侑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孩子,性命都捏在李渊的手里,哪敢不从。一班攀龙附凤的臣子代为拟诏,到了五月戊午日,宣告禅位。

  禅位诏书下达以后,李渊先是假意谦让一番,然后改大兴殿为太极殿,择了甲子日登基。这天的辰时,李渊先派萧造祭告南郊,然后开始即位大典。李渊当时五十多岁,须发都有点白了,头戴黄冕,身披黄袍,由侍卫搀扶着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宗室贵戚及大臣按顺序进入大殿,分列两班,跪拜朝贺,三呼万岁。历史上称李渊为唐高祖。

  李渊登基后,改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大赦天下。官吏各赐晋爵一级。撤郡设州,改太守为刺史。退朝后大宴百官,赏赐金银。第二天,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侄子李瑗为刑部侍郎,裴寂为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萧瑀、窦威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窦琎为户部尚书,屈突通为兵部尚书,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高祖废除了隋朝的律令,颁布了新法,又在都城建立四亲庙,追封高祖李熙为宣简公,曾祖李天锡为懿王,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父亲李闼为元皇帝,庙号世祖。祖母及母亲都称为王后。追谥妻子窦氏为太穆皇后,追封皇子李玄霸为卫王。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封赏李氏宗亲,从堂弟蜀公李孝基以下,封王约有十人。

  李渊把杨侑降为酅国公,在京师给他安置了宅子。追谥隋炀帝为太上皇,被杀王公的坟墓都列在隋炀帝坟墓的旁边,隋朝自此了结。只有东都留守官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人还在苟延残喘,奉越王杨侗为皇帝,和大唐为敌。此外还有几个大的草寇没投降,李氏父子清剿了好几年,最终把他们一一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