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心急,她可能是能追溯的最早的星妈。一名退役舞蹈演员,对银幕始终有着无限向往,可爱女儿恰好实现了她未能完成的明星梦。邓波儿语:我只过了两年慵懒的婴儿生活,以后就一直在工作了。禁止童工这条,唯独在影视界不成立。邓波儿自从5岁开始,每天工作5小时,她塑造了史上最成功的小童星,也完全失去了童年生活。其中一个场景是这样的,6岁时她母亲带她去商店看圣诞老人,后者却叫她给他签名。
人们这么塑造一个天才童星,宣称她对音乐的感觉与生俱来,忽略她3岁就开始在舞蹈学校练习舞步,忽略她小小年纪每天付出的努力,只为了打造一个天才儿童的形象。当然,外表一样重要,她母亲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女儿头上恰好有56个卷。这一头卷发让她在无数小女孩中脱颖而出,成为秀兰·邓波儿最标志性的发型。
7岁夺得奥斯卡,被总统罗斯福夸赞:因为这个国家有了秀兰·邓波儿,所以我们会好起来的。想象不出来,还有谁能比她更成功,几乎是一位国家英雄。然而7岁已经到达无数人到不了的顶峰,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将走向下坡路。
人们无法接受她长大,这多少让人尴尬,一个女孩本该拥抱她美好的青春期,欣然接受她身体日益玲珑的曲线和逐渐清晰的五官。但是所有人,没错,所有人都在怀念她童年时期的笨拙和稚嫩。是不是有那么一些艰难时刻,她对成长日益恐惧亦或对青春期充满厌恶?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和MJ曾经抱头痛哭,因为相同的童星经历。为了满足大众永远的纯真记忆,她不得不在22岁放弃一个演员梦。
当童星向大众展现一个孩子所有的纯真时,他恰恰也失去了自己最本真的天真。混沌的社会和迷茫的成人需要一个孩子来重拾美好,这个孩子却会因此陷入迷茫之中。去年《爸爸去哪儿》大热,所有人的视线转向五个小朋友。每个星期五,我抱着两袋零食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这些小童星哈哈大笑。但后来看到小朋友们频频曝光,闪光灯一路咔咔咔,摄像机像枪口一样冒出来几十只,总是一次又一次,觉得很不忍心。尽管明星父亲们众口一词,说会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但是天真这东西,好像就是在众人迫不及待的热情中,一点点溜走了。当一个天真的动作在电视中一遍遍地重放和解构,第二次再看到相当的动作时,总感觉已经带了点大人的世故。
邓波儿是幸运的,一大堆命运坎坷的童星中,她少见地拥有了相当成功的后半生,荣耀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以至于她无比确信:假如再活一次,对自己的人生不会做任何更改。
但是想想那些跃跃欲试要在电视里表演天真的孩子,那些还没识字已经被人冠以小大人的孩子,我以为科技如此发达,完全可以在电视里造几个孩子,把真正的孩子从繁重的拍摄中解放出来,放他们真的去玩。
编者注: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大家》作者纷纷撰文悼念,朱白慨叹一个时代宠儿的消失,云也退则言邓波儿就在上帝的身边。生命的印记用书写去留存,这也是后人对邓波儿最好的祝福和宠爱,她没有离开,只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邵逸夫,那位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黄佟佟
一
许多年了,这个清瘦的宁波男人总会坐着轮椅出现在香港最大电视台的台庆夜里,左右各伴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当年港姐。作为这个电视台的创始人,他笑嘻嘻地享受着镜头与众人的欢呼,成为台庆夜永不变化的一景。人们像嗔怪调皮的孩子一样夸他“精灵古怪”,他也就笑容满面地收下,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还听不听得懂毕竟,2007年时邵逸夫就已经100岁了。
邵逸夫几乎经历过所有的娱乐世代,也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时代;从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黄梅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由电影摄影师到影院老板再到制片人……他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他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邵逸夫楼,但他很少露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二
邵逸夫究竟是谁?
大娱乐家?大慈善家?大富豪……他从来不要这些虚头八脑的称号,认认真真地说道:“我只是一个生意人。”
父亲做颜料生意,他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按着父亲那一代人的方式做着生意。他脸上带着那股子不松不紧的笑意,低调而精明地扩展着自己的生意帝国。
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他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犹豫转战免费电视。1967年,他与利孝和成立TVB,垄断了五分之四香港人40年的夜晚生活。TVB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之一”。
他天赋异禀会做生意,勤力过人。他18岁就去哥哥的电影公司帮忙。1927年,他跟着三哥邵仁枚跑到南洋推出流动放映车,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名作家蔡澜回忆当时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是他最大的嗜好。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上5点即起,工作至深夜10点再睡。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9部电影”。
“我喜欢做事,这样做人才有乐趣。”他说,他一生不做赔本的买卖,那不是怕亏钱,而是有关智力。人家问他为何不支持艺术,只拍赚钱的娱乐片,他正色道:“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向大家都喜欢的娱乐着手!我是在做生意,I am running a business。”
三
生意要赚钱,不代表不支持艺术,他捐钱盖了香港艺术中心。他的想法很商人如果你中意艺术,你就去艺术中心,不必苛求我拍艺术片。他的公司是出了名的对待员工锱铢必较。他手下的艺人从来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他个人却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香港家人的生活。他一生笑口常开,对重要的艺人从来都是亲自交涉安抚,客客气气迎来送往,走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路数。走了的人都念邵老板的好,和气的邵老板却娶了厉害的拍档方小姐。
“全世界那么多制片家,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他说过,“成功,当然要努力苦干,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但是,运气都几重要”!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一毛钱一块地的时节买下许多的荒地,在经济起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把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这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吃不完。挣这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
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 a wild life(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人生里最爱的也许就是美女。盛年时他也曾名花簇拥,但从来也不见有什么荒唐的事曝光出来。他老实承认盛年时爱和女明星出街吃饭跳舞,但他一定说明:“我like to风流!But never下流!”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他人前人后都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一生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己方小姐,哪怕90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因为他欠她一个名分。
四
2011年,他以86亿元卖掉他一生创立的TVB,做完了他人生最后一笔生意。3年之后,1月7日早上,他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里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于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完美的中国式生意人的榜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人家问他为什么给自己取名叫逸夫,说惯英语的他蹦出一句广东话“安安逸逸咪好咯”。
他的离去,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人们之所以震动莫名,大约因为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那种焚香静坐、安闲丰农的旧式生活真的就此渐行渐远……是的,台庆夜永远地没有了邵爵士,人间也永远地没有了Sir Run Run。斯人远去,告诉我们天荒地老总有尽时,此时此际也就只余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