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太原历史文化全文阅读 > 第11章 秦汉:战略要地(1)

第11章 秦汉:战略要地(1)


  一、强秦置郡

  秦汉时期,太原盆地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每当中原战乱之际,晋阳附近便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和平统一年代,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则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经过商鞅变法,到战国后期,西方的秦国已经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强秦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破纵连横,首先用兵于邻近的魏、赵、韩三国。战略要地晋阳成为重要战场。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开始向赵国各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当年十月,秦昭襄王派将军司马梗带领部队进攻赵国西北部,攻克战略要地晋阳城,占领了整个太原盆地,赵国形势岌岌可危。此时,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士兵“死者过半,国内空”[1],前线需要的大量兵员和粮草无法供应,内部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种意见。赵国乘机派人到秦国游说主和派首领——宰相范雎,承诺割地求和。经过范雎的反复陈述,秦昭襄王权衡利害,最后采纳了主和派的建议,答应了赵国割地求和的条件,下令秦军撤出赵国。赵军乘机收复了秦军占领的太原地区。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吕不韦当政,秦国再次大规模攻赵。大将蒙骜率兵,进攻包括太原盆地在内的黄河以东广大地区。庄襄王三年(前247年),蒙骜带兵攻占赵的榆次(今山西晋中榆次区)、新城(今山西朔州朔城区)、狼孟(今山西太原阳曲县),攻取赵国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2]。太原郡是秦在统一过程中较早建置的郡之一,也是秦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郡的开始。太原郡的治所在晋阳。其范围包括北到雁门关,南到霍山,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的广大地区。

  秦在太原置郡后,全国尚未完全统一。赵国虽然失去了以晋阳为战略中心的西北国土,但实力犹存,仍在顽强抵抗。而魏、赵、燕、楚、韩五国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上将军魏无忌的组织指挥下,建立联军,合纵攻秦,救援赵国。占领晋阳的秦将蒙骜,在强大的军事进攻之下,被迫撤兵,在河外(黄河以南)被五国联军打败。这时,具有反抗精神的晋阳人民,乘机起兵反秦,呼应五国联军。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年仅13岁的儿子嬴政继位,秦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丞相吕不韦的手中。秦军重新组织力量进攻赵国。在河外战败的将军蒙骜回军太原,再次占领晋阳[3]。至此,秦在晋阳一带的统治才稳定下来。

  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权相吕不韦为培植私党,占据要地,将河西太原郡地封于亲信长信侯嫪毐,建立毐国。第二年,秦王政行冠礼,准备亲政。嫪毐起兵发动叛乱,被秦王政镇压,嫪毐全族被杀死,太原收归中央,恢复为郡。

  先秦时期,“太原”一词泛指汾河流域广大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后,太原作为一个行政名词固定下来。因太原郡治所在晋阳,故战国以后,太原即指晋阳,晋阳即是太原。

  二、北防前哨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族开始强盛,不时南下骚扰,太原郡是中原王朝抗击匈奴的前哨阵地,其治所晋阳为北部边防重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西汉。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上仍然实行郡县制,但也有分封制,实际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的双轨制。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为了防御匈奴南下,以太原郡21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4]。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5]为由,请求将都城迁至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区),得到刘邦批准。同年秋,匈奴冒顿单于攻马邑,刘邦猜忌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之。韩王信担心被刘邦诛杀,便以马邑之地请降,引匈奴南逾勾注(今代县雁门关),攻占晋阳。刘邦闻讯,亲率大军解晋阳之围。随后刘邦乘势进军,率轻骑直追匈奴到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北马铺山),“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6],匈奴进攻七天七夜,未能攻占山头。后陈平用计,贿赂匈奴阏氏,冒顿单于网开一面,刘邦才突出重围。此后,西汉被迫采取了和亲政策,以换取暂时的边境安宁。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以“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数有胡寇,难以为国”,将代郡、太原郡合二为一,建代国。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7]。汉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年),将代地一分为二,封皇子刘武为代王,都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封皇子刘参为太原王,仍都晋阳。四年(前176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太原、代二国为代国,徙刘参为代王,都晋阳。从汉高祖开始,经汉文帝、汉景帝直到汉武帝统治前期,以晋阳为都的代国一直是西汉王朝抗击匈奴的前哨阵地。尤其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晋阳既是西汉军队的集结地,又是前线军需的供应地。

  汉武帝中期以后,匈奴威胁解除。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徙代王刘义于清河,复太原郡,领县二十一[8],包括今雁门关以南,韩信岭以北,黄河以东,娘子关以西的整个山西中部地区。

  太原郡二十一县为:

  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葰人(今繁峙境内)、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中都(今平遥县南)、于离(今吕梁市离石区吴城镇)[9]、兹氏(今汾阳市南)、狼孟(今阳曲黄寨东)、邬(今介休市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阳(今静乐县西)、京陵(今平遥县京陵村)、阳曲(今定襄县)、大陵(今文水县东北)、原平(今原平市)、祁(今祁县东)、上艾(今平定县南)、虑虒(今五台县)、阳邑(今太谷县东)、广武(今代县西南)、盂(今阳曲县大盂镇)。

  三、刘恒治代

  高祖十年(前197年),“赵相国陈豨反代地”[10]。十一年(前196年),高祖派太尉周勃由太原起兵平定代地,遂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其封地自太原、雁门郡以东至常山(今恒山)。刘恒在晋阳为代王计17年,期间轻徭薄赋,发展农牧,边境安宁,社会稳定,史称“刘恒治代”。

  据史料记载,刘恒治代期间,特别重视畜牧业发展,曾在清徐马峪一带牧马。据方志载:“马鸣山在县西十五里。汉文帝牧马于此,有印驹城。[11]”“马鸣山在(清源)城西十五里,山势陡峻,径若羊肠。相传汉文帝曾牧马于此,有印驹城,遗迹尚存。”[12]正是有刘恒治代,重视畜牧的基础,西汉政府在太原建立大型国营养马场[13],为军队提供了大批战马,使西汉骑兵得以强盛,奠定了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伟大胜利。

  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崩,汉将周勃等人诛灭吕后乱党。众大臣议立皇帝人选,代王刘恒得以入承大统,是为文帝。文帝继位后,不忘故地,常给予太原特殊政策。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南侵,进入北地郡之北,黄河之南,大肆掠劫[14]。文帝自甘泉(今陕西云阳一带)遣丞相灌婴率军向北击退匈奴,遂由甘泉之高奴(今陕西延安)幸太原。在晋阳,文帝召集昔日代国之臣僚,赏民赐爵,分封土地,又因晋阳乃起家之所,遂免晋阳、中都三年赋税,以报晋阳父老之恩,又在太原游玩十余日。皇子济北王兴居听说文帝至太原指挥对匈奴的战争,乃谋反。文帝遂自太原至长安挥军镇压叛军。

  此后,文帝于十一年(前169年)冬十一月至十二年春正月、后元三年(前161年)春二月、五年(前159年)秋七月,又数次回代地巡视,驾幸太原,问民疾苦,赈济困穷,赏赐官僚[15]。

  文帝“贤知温良”,在位23年。政治上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积极发展农业,为“文景之治”之肇兴。班固赞扬文帝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16]”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都晋阳。高后八年(前180年),9岁的刘启随父亲刘恒入长安。刘恒登基后,刘启被立为太子。晋阳度过的童年以及刘恒治代的业绩,对刘启影响至深。文帝去世后,刘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故后世太原一带有“先有晋阳,后有汉唐”之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在太原晋源区,这一节日尤其热闹,甚至胜过正月初一的春节,白天狂欢一天后,晚上还有大型焰火燃放。据父老相传,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汉文帝“龙潜”晋阳17年后,返回长安登基之日。当时晋阳老百姓欢呼雀跃,庆贺刘恒登基,“真龙”抬头,于是,“二月二,龙抬头”的盛况一直延续至今。今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南街有龙天庙,亦称刘王祠,为纪念和供奉从太原走出的文、景二帝的寺庙。

  四、东汉并州

  并州本为古州名。远古时期划域内为九州。并州地属冀州。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17]夏仍为冀州地,周复为并州,“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其川滹池、呕夷;其浸涞、易”[18],据此判断,当时并州范围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汉武帝元封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在全国设十三州刺史部,并州为其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十三州刺史部不是行政区,而为特别监察区。每年秋季,中央派刺史监督地方政府,冬季归朝。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外戚专权,皇权旁落的教训,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十三州刺史部常驻地方,建立机构,刺史自辟属员,成为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并州为东汉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治所晋阳,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定襄、代等郡[19]。

  东汉初年,军阀卢芳在西羌、匈奴支持下,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与胡通兵,侵苦北边”[20]。东汉政府以晋阳城为前哨实行反击。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刘秀命大将军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寇”[21]。建武十一年(35年),东汉任命郭汲为并州牧,驻守晋阳。郭汲以晋阳为依托,积极团结少数民族,击败卢芳,收复北方五郡。此后,代理大将军马成驻守晋阳,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北部边防线上,“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侯[22]”,有效地防止了匈奴的南下。

  两汉时以晋阳城为中心的并州战略地位重要,在当时被称之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23]。自东汉设置并州以后,魏晋北朝到隋唐五代,时置时废,管辖范围盈缩不一,直至宋代嘉祐四年(1059年)并州之名才被废除。但是,由于并州治所太原,后世一直将太原叫做并州,这就是至今太原简称为“并”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