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索命美人图(历史传奇故事集)全文阅读 > 第3章 福祸黄马褂

第3章 福祸黄马褂


  一、救命鸡蛋面

  1900年的农历七月下旬,北京居庸关一带的天是阴着的,没有一丝风,闷热得让人难受。

  杨见喜扛着锄头踱到自家玉米地,突然,他听到从玉米地传出人声,“有人偷玉米!”他心里念着,拽紧锄把悄悄寻了过去。

  他看到了一男一女,穿着粗布衣衫。只见那个男人正在掐已经昏迷过去的妇人。

  杨见喜动了恻隐之心,赶忙上前问:“这是怎么了?”男人说:“我家老太太回娘家,没想到在途中昏倒了。你行行好,救救吧。”这人一副公鸡嗓,听得杨见喜说不出的怪异,他说:“先把人抬到我家吧。”

  杨见喜年近三十,长得五大三粗,老太太就由他背着回到了自己家。

  这是一个贫困的农家,屋内的陈设着实简陋。老太太被放到土炕上,杨见喜摸了一下她的额头并不烫,但面呈虚弱苍白之态,料想是又累又饿造成的。工夫不大,两碗白菜面条端上来。在老太太的碗里有一个溜水蛋,杨见喜尴尬地说:“不好意思,家里只有这么一个鸡蛋。”说着他让“公鸡嗓”趁热赶紧吃,而自己动手喂老太太。

  几匙面汤汁灌下去,老太太便悠悠睁开了眼,问:“小桃子,老身没事吧?”小桃子看到醒转过来的老太太,激动得泪流满面,说:“没事。我这做奴才的都没事,怎会轮到主子有事?”

  老太太真是饿坏了,吃得津津有味,一碗热汤面下肚,催出一脸的神气与血色。

  这时外面传来人马的喧闹声,杨见喜诧异,老太太两人面露喜色,小桃子赶紧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一位身披甲胄的将军进来,跪倒在老太太面前道:“末将已经击退了追来的洋鬼子,却让老太太担惊受苦了,请治末将护卫不力,渎职之罪。”

  老太太从床上坐起来说:“这怨不得你,将军不必自责,我们立即赶路吧!”

  小桃子搀扶着老太太往外走,临出门时,老太太对杨见喜说:“你很好。是老身的救命恩人,将来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二、获赏黄马褂

  老太太走后,杨见喜不时听到乡亲们议论国家大事:德、英、法、美、俄等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化装成百姓仓皇逃出京城。慈禧跑到山西太原,可山西正闹旱灾,并且听说洋人要攻来,便又转道西安,到了西安各路勤王的部队接踵而至,慈禧这才停驻下来。下御旨令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列强谈判。慈禧表示只要自己能回京,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辛丑条约》,国家的多项利益受到侵害,其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条约签订后,慈禧在西逃十六个月后回到北京,重又抖起了太后老佛爷的威风。

  这样一来可就苦了中国的老百姓,官府巧立名目,各种税收多如牛毛,许多人被盘剥得形销骨立,家徒四壁。

  这天,里长带着几个人走进了杨见喜家中,里长说:“杨见喜,你该交驴头税了!”杨见喜不解地问:“什么是驴头税啊?”里长说:“你家养了一头驴是吧,这驴占了我大清的地儿,吃了我大清的草,你说该不该交税啊?”杨见喜闻听瞠目结舌。

  “爷们忙着呢,没工夫等,这驴头税你赶紧交了吧。”里长催促起来。

  “不是草民不交,是实在没有!”杨见喜哭丧着脸说,“前天刚提前交了来年的人头税。”

  “别对着爷哭丧,爷也是奉命办差。你交不起驴头税,说明你养不起驴,那驴我们就牵走了。”里长说着率众人走向牲口棚。

  “你们不能牵走我的驴!这驴就是我的命根子!”杨见喜苦苦哀求,可是里长毫不理会,只管让人牵出了驴子。杨见喜冲上前抱住驴头不让走。

  “你小子敢抗税,找死啊!”里长说着走过来抬脚就踢杨见喜。

  这时忽听得一声“懿旨到”,只见一个太监带着一队护旨官兵来到杨见喜家门口。

  里长听到“懿旨到”三字本能地跪下了。杨见喜则依然抱着驴头傻在那里。

  太监冲杨见喜这边喊:“谁是杨见喜?速速接旨。”

  杨见喜“扑通”跪倒,诚惶诚恐地说:“草民就是杨见喜。”

  “奉天承运,老佛爷懿旨:下关屯的杨见喜良善勤俭,忠君爱国,护驾安圣,功不可没,特予嘉奖,赏银千两,赐黄马褂。钦此!”

  杨见喜惊喜得只知道说:“谢老佛爷恩典!谢老佛爷恩典!……”

  兵役给杨见喜套上黄马褂,杨见喜的腰杆子一下子直了粗了,满脸洋洋喜气。

  这时里长一帮人给杨见喜跪下了,磕头如捣蒜,说:“小的们狗眼看人低,万望杨爷恕罪!”

  至此杨见喜才明白,那天他背回家救助的老太太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太后老佛爷慈禧!而那位小桃子则是大太监李莲英。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的前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人乘坐三辆驴车仓皇出京,逃亡之初的一些日子缺衣少食,非常狼狈。

  三、见官大三级

  居庸关所在地的知县和知府等官员听说自己治下的一个农民获赏黄马褂,仿佛给自己脸上贴了金一般,都觉得特别有面子。须知黄马褂只有四种人可以穿,一是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内大臣,他们穿的黄马褂叫“行职褂子”,只能在当差时穿;二是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突出的,他们穿的叫“行围褂子”,只有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三是肩负特殊使命的钦差、宣慰使才可能穿上黄马褂;四是“武功褂子”,是赏给立下特殊功勋的各种人的,只有这种黄马褂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没有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穿。能获赏黄马褂那可是天大的荣耀,穿黄马褂的人是见官大三级。于是知府、知县等二十多个大小官员邀约齐来观瞻黄马褂。

  杨见喜穿上黄马褂出现在众官员面前时,大伙纷纷跪磕头,看着这些平时在自己头上撒野的官员对自己毕恭毕敬的样子,感到特别受用。

  当地的官家富户听说年近三十的杨见喜还是光棍一根,蠢蠢欲动起来,纷纷托媒人上门给杨见喜说亲。这些人的算盘打得叮当响,杨见喜救过慈禧的命,这可是天大的功劳。老佛爷今儿一高兴赏了他黄马褂,说不定明儿又一高兴赏他个朝廷大员。杨见喜挑来选去,最后挑中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富家千金。

  有了一千两银子的赏钱,杨见喜在当地便是富人了。他在镇上典下一个酒楼,请来厨师、掌柜、杂役。他给自己的酒楼取名“开口见喜”,开业这天,他穿上黄马褂往门口一站,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和进食,一开张便博得开门红。

  这天他原来的邻居王二爹来找他,说是里长逼他交狗头税,可他实在没钱,里长便扬言三日后若还是交不出便来杀狗取肉,老人与那条老狗相依为命,无奈之下只好来求杨见喜。

  杨见喜穿上黄马褂去了县衙,县太爷见了笑脸相迎。杨见喜说明来意后,县太爷忙说:“既然王二爹是杨爷的近邻,那这狗头税就免了吧。”

  此后他又多次利用黄马褂的威慑力,帮助乡邻和镇上的各种人比较轻易地化解了一个个麻烦。帮助了别人,别人不光对他感恩戴德,还常有谢礼赠送。

  这天他又为收税的事找到官府,县太爷对他说:“本官这样做也是为太后老佛爷分忧啊。老佛爷许给洋人几亿两银子,如果每年不按量交付。洋人岂不要找老佛爷的麻烦?你我都是受到老佛爷恩典的人,难道不能体谅本官这样收税的苦心么?”

  知县的一席话让杨见喜自责不已,从此帮人便要挑选了,对于穷乡邻他便不大理会了。渐渐地,他漂尽了自己的农民本色,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起来。

  四、丢失与造假

  这天上午,杨见喜上完茅房回到卧房准备穿上黄马褂出去办事,可是放有黄马褂的铁皮箱子上的铜锁扔在一边,不见黄马褂!这丢失黄马褂的罪可大可小,说小是疏忽大意,说大是轻慢皇室。

  杨见喜想到报案,可一寻思觉得不声张为好,一则丢失黄马褂就是罪,倘若找不到却闹得人尽皆知,是自找麻烦;二则没有了黄马褂自己也就没有了护身符聚宝盆,不让人知道最好;三则盗取黄马褂之人,即便穿上招摇撞骗也不敢说是偷的。想到后来他有了一个主意。

  这天晚上,杨见喜走进段裁缝家,段裁缝手艺精湛,人称“一剪生花”。

  一番寒暄过后,杨见喜说:“受太后老佛爷垂爱,杨某荣获黄马褂,可是经常穿来脱去对黄马褂造成了损害,所以我就想把它供奉起来,另制一件,以备平时穿用。”

  段裁缝闻听吓得面无人色,私制黄马褂那可是死罪。

  杨见喜故作镇定地说:“段师傅莫怕,你不是给一个没有获赏黄马褂的人私制,杨某有黄马褂,不过是想再制一件替用,没什么啊!”

  段裁缝犹豫不决,杨见喜掏出一锭十两的银子,说:“这是给你压惊的,制成后再付你100两的酬劳,你还不干吗?”

  “我,我干!”段裁缝终是抵挡不住诱惑,然后又说:“杨爷得拿那件黄马褂给我做样子。”

  杨见喜摇头说:“这是不行的,我必须对黄马褂的安全负责。”

  段裁缝说:“黄马褂的大致式样我知道,您把一些细节描述清楚也行。”

  说到最后段裁缝想到一件事:“我们光顾说黄马褂的式样,忘了最关键的一点,做黄马褂的面料。黄马褂是用明黄色绸缎或纱制成的,而明黄色是皇家专用色,这样色儿的面料在民间可没有啊!”

  杨见喜呆愣了半晌说:“不就是一块面料吗?我来想办法。”

  杨见喜走进程记染坊,程老板笑脸相迎:“是什么风把杨爷吹来敝处?”“是财气化成的风。”

  程老板愣神之际,杨见喜突然咬牙切齿地说:“都是胆大包天的老鼠造的孽,它们竟敢在老佛爷赏的黄马褂上咬出一些洞!”

  程老板越听越糊涂,杨见喜干脆挑明了:“是想请程老板染出一匹明黄色绸缎,用于缝补黄马褂。”

  程老板一听让他染出明黄色绸缎,吓得脸色立变,连连摇头摆手。

  杨见喜却笑了:“程老板不必多虑,你染明黄色绸缎为的是维护皇家体面,非但无过反而有功。”说着塞上一大锭银子,“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不久,程老板悄悄将明黄色绸缎送到杨见喜手上,杨见喜又立即交给段裁缝。拿到面料的段裁缝便开始秘密仿制了。

  当做成的黄马褂呈现在杨见喜眼前时,他几乎认为是被盗的黄马褂失而复得了,用几张银票打发了段裁缝。

  于是杨见喜在称病一段日子后,重又穿着黄马褂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乐”于助人了。

  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传出两个人死亡的消息,先是段裁缝淹死在每日都要经过的河中,后是程老板淹死在染坊的染缸里。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意外,也有人说两人几乎同时“意外”,恐怕就不是“意外”了。

  五、祸起痛无尽

  这天杨见喜又穿着黄马褂在酒楼前揽客,知府带着一班差役到了。知府厉喝:“将这胆大包天,欺君罔上,胡作非为的刁民恶徒拿下!”两个如狼似虎的差役飞身上前,将杨见喜押住。

  杨见喜大叫:“我救过太后老佛爷的命,我有御赐黄马褂护身,你们谁敢无理?”

  知府“哼”一声道:“还翻老黄历呢!现在让你丧身的就是黄马褂!也许要你命的就是老佛爷!”

  原来,段裁缝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一方面他抵不住白银的诱惑,接了秘制黄马褂的活儿;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杨见喜会杀人灭口,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段锦华。段裁缝的尸体在河里发现后,段锦华便认定是杨见喜所为。可他没敢轻举妄动。在程老板死后,他悄悄找到程老板的儿子程子午。两人一合计没有去官府告发杨见喜,原因是段锦华认为父亲秘制的黄马褂虽不是真的,但足以乱真,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况且他们的父亲在这件事中助纣为虐也难脱干系。没有直接证据,朝廷和官府是不会轻信他们的话,请专人鉴定的。于是两人秘密展开了调查,可是半个月过去了,调查没有什么进展。

  这天两人在酒馆中喝完闷酒,相扶着走了出来,这时一个面呈菜色之人走了过来,低声说:“欲寻黄马褂,请君随我来。”

  他们跟着这个叫何天的人进了一个破旧的宅子里,何天年钻进床底拖出一口箱子,打开箱子现出的正是黄马褂!何天年告诉他们,在一场生意大战中,由于杨见喜收了何天年对手的银子,杨见喜便通过官府的干预,最后弄得他血本无归。

  何天年恨死了杨见喜,逮着一个机会偷出了黄马褂,他想静观杨见喜惶惶不可终日,然而没料到的是杨见喜竟然私造黄马褂,招摇撞骗。当得知段程二人为父之死秘密调查时,他站了出来。

  三人联合告发到县衙,这知县早就不满杨见喜目中无己的作派,反映到府衙;知府听说是私制皇家黄马褂,反映到省衙;巡抚一听牵涉到太后老佛爷,反映到刑部;刑部听说是私制和偷盗黄马褂,还牵涉到两条人命,便从皇家造办处借调来监制黄马褂的戴管事。

  在当地知府的协助下,戴管事鉴定三人手里的黄马褂是真品,知府便带人缉拿了杨见喜。

  因为杨见喜是太后老佛爷亲口恩赏的人,谁也不敢治他的罪,刑部尚书便来求见慈禧。

  慈禧当时正在品茶,听了刑部尚书的讲述,笑了:“真有意思,一件黄马褂竟引出这么曲折的故事。”品了一口茶她又淡淡地说:“不过话说回来,这黄马褂谁不想要啊!谁见了不眼红啊!能获赏黄马褂的人就是皇家的功臣,谁不去巴结啊!杨见喜的所作所为在情理之中,倒是那偷盗黄马褂之人居心叵测。至于段程二人,贪图钱财,掺和进来造假就有罪,念其已死,就不予追咎了。”

  刑部尚书领旨告退,这时李莲英俯近慈禧耳语,慈禧便又发话了:“这人一老啊就念旧,想当年见喜的一碗鸡蛋面,做得真是好吃啊!所有的御厨都比不了。既然他会侍候人,那是当太监的好料,不能浪费了,就让他进宫来侍候本宫吧!”

  杨见喜在香满楼拥红偎翠时,接到懿旨,他护住下体昏死过去。好不容易熬过了被阉割的痛苦,他开始好好侍候老佛爷,梦想接李莲英的班。然而做小喜子不足百日,慈禧便撒手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