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书(国学书院)全文阅读 > 第4章 作战篇

第4章 作战篇


  摘要: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上艹下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释意

  孙子说:进行战争的通常规律是,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粮草。因战争而需要的前后方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补充弓箭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耗资以千金计,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动用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导致国家财力匮乏。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可能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精巧而用兵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相持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取之于敌,这样,军队的需要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远道运输粮草军需。军队远征,远道补给,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导致百姓之家资财枯竭。国家财产枯竭就必然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百姓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被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刀戈的制作和补充以及牛马车辆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士卒英勇杀敌,就要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勇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序列。对于俘虏,要优待转化。这样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愈是强大。

  因此,兵贵神速,不宜旷日持久。

  所以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第一节 兵贵神速

  孙子首先论述了战争必须以速战速决为原则的客观依据。他认为,旷日持久的劳师远征会造成国家财力的巨大消耗,给老百姓带来难以忍受的沉重负担,而且很容易在战争进程中造成两线作战、甚至多线作战的不利形势。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孙子提出了在战略进攻中争取速战速决的三种方法:首先是避免旷日持久作战,其次是“因粮于敌”(即从敌方夺取粮草物资),再次是优待俘虏、奖励缴获。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速战速决、以战养战的目的。

  【曹孟德速进 大破乌桓】

  袁绍兵败官渡,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伺机东山再起。曹操为巩固北部边疆,意欲消灭蹋顿和二袁,于207年亲自征讨乌桓,但是,由于军队数量庞大,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大打折扣,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迅速接近敌人,深入敌境,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才能取胜。像我们这样行军缓慢,敌人以逸待劳,做好战争准备,我们怎么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停止大军前进,亲率几千精兵,日夜兼程,在崎岖的山路中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出现在距蹋顿单于的王庭柳城仅百里的白狼山,与蹋顿单于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单于的骑兵没有料到会在自己的领土上与敌人遭遇,一时缺乏防备;曹操等人见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或许还有活路,因此人人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惨烈,曹操的几千人马死伤大半,但蹋顿单于及其部下将领死伤更多,蹋顿单于战死,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熙、袁尚听到蹋顿单于阵亡的消息,带领随从逃出乌桓,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便被公孙康设计杀死。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

  作为三国时代善于用兵的曹操,极为推崇《孙子兵法》,深刻体会到“兵贵胜,不贵久”的道理。速战速决平定乌桓,既显示了其作战雷霆万钧的一面,也显示了其胸有成竹,料定破兵的镇定,因此能够阵斩蹋顿单于。平定乌桓既未需率领大兵团,重复调用粮草,也解决了大军缓慢行军延误战机的可能,轻骑而动,其速战作风,堪为经典。

  【司马懿远征 平定辽东】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个深谙“兵贵胜,不贵久”的优秀将领,不但体会到兵法之精妙,且能用于实践。

  景初元年,魏国辽东(今天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的地区)太守公孙渊反叛,幽州刺史毋丘俭前去征讨,结果无功而返。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联合鲜卑人对魏进行侵扰。

  第二年,曹魏朝廷命令司马懿远征辽东。临行前,魏明帝找司马懿谈话,说:“此次出征本来不想麻烦你,但为求必胜,只有你去我心里才踏实。你估计公孙渊会用什么计策?”司马懿侃侃而答:“弃城而走,是上计;据辽水以抗大军,是中计;死守襄平(今辽宁辽阳县北),坐以待毙,是下计。”明帝追问:“他到底会用何计?”答:“公孙渊一定会认为朝廷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必先据辽水而后死守,这是中下计。”明帝又问:“往返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回答得更加干脆:“去一百天,回来一百天,打仗用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即可。”

  司马懿率军自京城出发,路过家乡温县,在虢公台上宴请父老乡亲。趁着酒兴,他赋诗:“天地开阔,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虽然这诗赶不上“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势,但也能看出当年司马懿对这场战争的必胜信心。

  司马懿率军进入辽东后,公孙渊果然派数万兵士在辽水东岸驻扎,连营六七十里。司马懿命令军队虚张声势,吸引敌军主力,自己率精锐部队则悄悄渡过辽水,直奔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手下将领不解其意,司马懿说:“敌人坚壁高垒,不与我战,目的是想消耗我军士气与军需。我攻其所必救,令其不得不与我战。如今敌人重兵在外,巢穴空虚,我打襄平,敌人必定惊慌,惧而求战,战则必败!”

  不出司马懿所料,公孙渊果然害怕襄平有失,慌忙应战,司马懿纵兵逆击,三战连捷。公孙渊退守襄平,从“据辽水抵抗”的中计转入“坐守襄平”的下策。司马懿立即进军准备围城。

  正在此时,辽东下起了连绵大雨,平地水深数尺。魏军迫于水势,无法对襄平合围,而敌方却可以借机出城放牧、打柴。魏将建议‘‘断其樵牧”,司马懿没有同意,又说:“我们不远千里来此作战,不怕敌人进攻,就怕敌人逃跑,使战事旷日持久,或者留下后患。现在敌军粮草将尽,我们若抢夺他们的牛马,断了他们的樵牧,不是逼他们逃跑吗?现在我们故意造成无计可施的假象,让他们安心驻守城里,等到雨后,公孙渊就成了瓮中之鳖。”

  是年八月,辽东雨停之后,司马懿急命大军合围,将襄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魏军在城外筑起土山,登高俯击,箭如雨下,昼夜猛攻。同时司马懿又令军士挖地道攻城。公孙渊坚守不住派其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到魏军大营求和,提出“魏军解围后撤就投降”的条件。司马懿一听,马上杀掉王建和柳甫。公孙渊又派人到魏营,想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请求解围。司马懿回信说:“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不能走则降,不能降则死。你不自己绑着来投降,只有死路一条了。”

  司马懿的一番羞辱逼得公孙渊孤注一掷实施突围,被魏军击杀,辽东遂平。

  【司马懿平叛 速战速决】

  平定辽东的战役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多多少少让我们看到司马懿性格的一个侧面。

  《资治通鉴》记载,后来司马懿在总结平定辽东的战役时,曾与讨伐孟达的战役做了比较,说明因敌施法、灵活变通的道理。

  孟达原是蜀将,因为早年未出兵营救关羽,害怕刘备降罪,另外他与刘备义子刘封不和。孟达就率部投降了魏国。曹丕对孟达很是宠信,提拔他为新城太守。曹丕死后,在诸葛亮的策反下,孟达又想叛魏归蜀。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下决心,甚至专门向魏国透露孟达有意归蜀的消息。当时司马懿驻军宛城,得到这个情报后,一面写信给孟达假意安抚,一面火速出兵。孟达看罢书信果然中计,以为司马懿对其并未怀疑,就犹豫不决,放慢了降蜀的步伐。而司马懿大军却星夜兼程,只用八天就兵临城下,让孟达措手不及。

  此前,孟达曾在信中对诸葛亮说:听说我举事的消息,司马懿一定会先向朝廷报告,请旨定夺。南阳距洛阳八百余里,离我这儿余千里,司马懿请示完再赶到我这里,至少得一个月。而那时,我就完全准备好了。况且我这里山高路险,司马懿恐怕不会亲自来。若别人来战,我就更没顾虑了。

  谁知司马懿竟然提前20天赶到,完全出乎孟达所料。司马懿一边分兵抵抗吴、蜀援军,一边亲率主力昼夜攻城。十余天之后,城池被攻破,孟达被杀。

  司马懿在此次平叛中,反应灵敏,料定孟达会迟滞降蜀。孟达以为司马懿必定要向朝廷奏报,往来弛返。但是司马懿深谙兵贵神速之道,直接奔袭上谷,出其不意地消灭了孟达。在这次战争中,司马懿灵活用兵,不拘泥于成法,因此掌握了先机。即使是善于用兵的诸葛亮也为之叹息不已。

  【司马炎灭吴 一举荡平】

  魏灭蜀后,魏、吴南北对峙。魏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黜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改元泰始。吴国自蜀国灭亡之后,形势已岌岌可危。吴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病死,孙权之孙孙皓即位,孙皓沉湎酒色,奢侈无度,宠幸佞臣,迷信巫卜,屠戮大臣,财政入不敷出,对于劝谏的大臣不是挖眼、断足,就是剥皮、锯头。朝中人人自危,朝不虑夕。

  司马炎经过五年的努力,国内政局稳定,军事实力大增,于是着手灭吴,派尚书右仆射羊祜统领荆州诸军,镇守襄阳,虎视江南。晋泰始六年(270),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占据凉州,司马炎分兵御边。泰始八年(272)边地稍安,司马炎即召来羊祜商议伐吴事宜。

  羊祜认为当年曹操南征失败,原因是缺乏水师,现应训练水军,制作舟舰,控制上游,一旦时机成熟,水陆齐发,一举灭吴。司马炎当即密令益州刺史王浚在巴蜀训练水军,建造大舰,长百余米,可载二千余人,可驰马往来。

  吴国建平太守吾彦发现上游不断有大量碎木漂下,推断晋必攻吴,上疏孙皓,请求增兵建平,守住险要,以防晋军顺水而下。孙皓以为晋国无力对吴用兵,完全不予理睬。吾彦只得命令工匠,铸造铁链、铁锥,在西陵峡设置障碍,横锁江面。羊祜在荆州实行怀柔策略,减少守备巡逻部队,进行屯田,积蓄军粮,并与吴人友好相处。打猎时,捕获被吴人射伤的禽兽就送还吴人。羊祜的这些举动,麻痹了吴国人。晋泰始十年(274),东吴名将陆抗病死,他所辖的军队由他的5个儿子分别率领。吴国长江中下游防务,由于失去高明的统帅,更加削弱。

  羊祜向司马炎进言:“现在伐吴可以不战而胜。”司马炎赞同。不久,羊祜病死,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咸宁五年(279)年底,司马炎诏令琅琊王司马抶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成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沿江东下,6路大军共二十余万人,水陆齐发,进军东吴。王浚水师,越瞿塘塘,过巫峡,一举击破丹阳城,活捉丹阳守将盛纪。进入西陵陕,舰船受阻于拦江的铁链和铁锥。王浚命水性好的士卒,撑数十个大木筏先行,将铁锥拔出,又命令士卒,将巨大的火炬安置船前,烧熔铁链。吴军原以为这些障碍足以阻止晋军,未曾派兵把守。晋军顺利地拆除水障,继续进军。在王浚进军的同时,杜预也出兵策应,派部将周旨率奇兵800人,乘夜渡江,埋伏在乐乡。王浚军抵达乐乡,都督孙歆率军迎战,吴军大败。伏于城外的周旨军趁乱入城,孙歆被晋军所俘。杜预、王浚水陆大军合攻江陵,斩杀守将伍延。随即逼降武昌(今湖北鄂城)守将,胜利结束长江上游作战。

  吴主孙皓惊慌失措,派丞相张悌领精兵三万渡江退敌。军至牛渚,太守沈莹建议在此坚守,以防晋军水师。张悌不听,率全军渡江,寻找晋军决战。吴军在杨荷与王浑前锋张乔所率七千余人遭遇,张悌将其包围。张乔见寡不敌众随即诈降。吴军继续前进,至牌桥,与王浑主力遭遇。沈莹率五千精兵发起冲击,被晋军击退,沈莹阵亡。

  吴军后退,晋军乘势反击,张乔突然从背后杀来,吴军全线崩溃。副军师诸葛靓劝丞相张悌后撤伺机而动。张悌决意以身殉国。诸葛靓挥泪离去,不久,张悌为晋兵所杀。王浚水师抵达三山。吴主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阻击,张象却率师投降。孙皓于是将全部军权交给陶浚,命他领兵迎敌。吴军将士此时纷纷逃走或者过江降晋。孙皓采用光禄勋薛宝、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同时分送降书给王浑,王浚,司马伸,想使三人争功以激起晋军内乱。王浑接到降书后,请王浚赴江北商议,王浚借口“风大,不能停泊”,扬帆直指建业。第二年三月十五日,率八万水师进入建业。吴主孙皓被迫出降。

  晋军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消灭了割据江东57年之久的孙吴政权。

  第二节 智将务食于敌

  在战争中,如何解决军队的粮草及其他消耗同样是制胜的关键。孙子说:“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上艹下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就是以战养战,消耗敌人的给养。在战

  争中未必都能“务食于敌”,但是若能消耗敌人的给养,同样是对敌人的巨大打击。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周亚父断敌粮道的做法,都不失为“食于敌”的经典。

  【周亚夫决战 断敌粮道】

  汉景帝即位不久,吴王刘濞勾结早已蓄谋叛乱的6个诸侯王,统率二十万大军,一路杀向京城。汉景帝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前军统帅,进行平叛。

  周亚夫情知战事险危,只带了少数亲兵,驾着快马轻车,匆匆向洛阳赶去。行至灞上,周亚夫得到密报:刘濞收买了许多刺客,在自京城至洛阳的崤渑之间设下埋伏,准备袭杀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将。

  周亚夫果断避开崤渑险地,绕道平安到达洛阳,进兵睢阳,占领了睢阳以北的昌邑城,深挖沟,高筑墙,切断了刘濞北进的道路。随后,又攻占淮泗口,切断了刘濞的粮道。

  刘濞的军队北进受阻之后,掉头倾全力攻打睢阳城,但睢阳城非常坚固,而且城内有充足的粮食和武器。守将刘武得到了周亚夫的配合,率汉军拼死守城,刘濞在睢阳城下连遭挫败后,又转而去攻打昌邑,以求一战。

  周亚夫为了消耗刘濞的给养,坚守壁垒,拒不出战,刘濞无可奈何。

  旷日持久,刘濞因粮道被断,军需粮草紧张,军心动摇。不禁恐慌,他调集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向周亚夫坚守的壁垒发起了大规模的强攻,战斗异常激烈。

  刘濞在强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表面上是以大批部队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实际上将最精锐的军队埋伏下来准备攻击壁垒的西北角。但是,周亚夫识破了刘濞的计策,当坚守东南角的汉军连连告急请派援兵时,周亚夫不但不增兵东南角,反而把自己的主力调到西北角。果然,刘濞在金鼓齐鸣之中,突然一摆令旗,倾其精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壁垒西北角发起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猛烈。

  激战从白天一直打到夜晚,刘濞的军队在壁垒前损失惨重,士气丧失殆尽,加之粮食已经吃光,只好撤退。周亚夫岂肯放过这一大好时机,乘胜追击,他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叛军一败涂地。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几千亲兵逃往江南,不久就被东越国王所杀。周亚夫乘胜进兵,扫平其余六国。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和越王先后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平息。

  周亚夫作战之初,首先抓住了制胜的关键,切断敌军的后路及粮草,再消耗它的锐气,运用战术得当,因此获得大胜。

  【诸葛亮取箭 务食于敌】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进军东吴,企图一统天下。孙权和逃到荆州的刘备联合起来,结成联军,共同抵抗曹操。曹操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在赤壁和东吴大将周瑜隔江对峙。

  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营中,谋划军事。周瑜见诸葛亮多谋,认为必为日后大患,一直想找借口杀掉诸葛亮。周瑜虚情假意地派人找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问诸葛亮,两军水战,最宜用何种兵器。诸葛亮不假思索地答道:“是箭。”于是,周瑜就乘机让诸葛亮十天时间造十万支箭。按照当时的制作程序,十万支箭不分昼夜,不停地干,十天也不一定能完成。诸葛亮微微一笑道:“何必十天,三天就足够了。”周瑜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诸葛亮又说了一遍,他才敢相信。周瑜大喜,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除掉诸葛亮的机会。周瑜半真半假地说道:“军中无戏言。”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中弄不来十万支箭,诸葛亮愿受军法处置。

  立完军令状的第一天,诸葛亮大摆酒宴,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第二天,仍大摆宴席,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东吴将军鲁肃很替诸葛亮着急,偷偷地去拜访了他。诸葛亮请鲁肃准备几十只船,每只船上都扎满稻草人。同时,还要求船上多备些锣鼓。鲁肃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满口答应了。

  第三天,大雾弥漫,江面上雾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诸葛亮一大早就出发了,命令士兵驾船朝曹军水寨驶去。快到水寨的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大声擂鼓呐喊。顿时鼓声震天,喊杀声一片。由于大雾,曹军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战。他们以为是东吴水军前来偷袭,拼命地向东吴船上射箭,想把东吴的船给赶回去。东吴的船逼得越近,他们的箭射得就越急越密。东吴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射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等天大亮,雾快散去的时候,曹军才看清虚实,准备追击时,诸葛亮已下令返航了。由于东吴的船只顺风顺水,一泻千里,曹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满载箭支的船扬长而去。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为以后对曹军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存勖灭梁 昼夜进兵】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原,朱温与李克用互为主要对手,李克用为报昔日之仇,屡次与后梁血战。李克用是沙陀族的首领,原为唐朝的雁门节度使,黄巢占领长安后,他率军勤王,被唐僖宗封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当年追击黄巢,因为粮尽而退兵,回军途中经过汴州,便入城休息,只带了随从亲兵三百人。当时的汴州节度使朱温大摆筵席,款待李克用及其官属。李克用根本瞧不起流寇出身的朱温,酒醉后说了一些侮辱朱温的话。朱温怀恨在心,在夜里派兵围住李克用留宿的上源驿。李克用的手下一面拼死抵抗,一面用水泼醒醉酒的李克用。李克用率几名亲兵突围逃回军中,其他人被朱温全部杀死。李克用上疏唐僖宗请求讨回公道,没有实权的唐朝皇帝无奈,只能下诏为他们和解。从此李克用和朱温成了死敌。

  朱温与李克用反复争夺泽州、潞州,结果大败而归。此后在柏乡之战中又损兵折将,再次出兵时,自己所率部队竟被晋军区区几百骑兵骚扰突袭得仓皇逃窜,终致全局失利,从此他忧急成病,死前已经预感到了后梁的灭亡。

  朱温对部下、战俘、士人均滥杀成性。每次作战时,如果将领战死疆场,所属士兵也必须与将领阵地共存亡,如果生还就全部杀掉,名为“跋队斩”。所以,将官一死,兵士就纷纷逃亡,不敢归队。朱温又让人在士兵的脸上刺字,如果思念家乡逃走,或者战役结束后私自逃命,一旦被关津渡口抓获送回,必死无疑。

  朱温生病,病情加重,儿子朱友圭利用他掌握的宫廷卫队发动政变,连夜杀入宫中。侍奉在朱温身边的人全部逃窜,朱温惊问:“是谁反了?”朱友圭回答:“不是别人,是我。”朱温大骂:“我早就怀疑你会作乱,可惜没有杀了你。你背叛你父亲,大逆不道,天地不容!”朱友圭回骂:“老贼万段!”朱友圭的随从冯廷谔一刀刺入朱温腹中,刀尖透出后背。这一年是乾化二年六月,朱友圭用破毡裹住朱温尸首,埋在了寝殿的地下。

  朱友圭杀父继位后,众兄弟不服,特别是嫡子朱友贞,率师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在杨师厚的帮助下,朱友贞得到宫中禁军的配合,最后杀死异母兄弟朱友圭,夺取了皇位。

  开平二年李克用死后,儿子李存勖继位为晋王。登基后出其不意地解了潞州之围,缴获了后梁大量的粮食军械。后来李存勖多次击败了朱温的军队,使后梁军队在心理上产生了恐惧,往往两军还未交手就纷纷溃散。朱温感到自己后继无人,不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对手,所以感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我的儿子和他比起来只是猪狗而已。”

  朱友贞即位后,李存勖集中全力灭梁,双方连年混战。朱友贞宠信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对将帅们颇为猜忌,大将出兵都派他们监视。赵岩等人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与后唐交战屡遭失败。

  李存勖步步得胜,他袭占杨刘,大战胡柳陂,又赢得了德胜渡口争夺战。两军争夺这些黄河沿岸战略要地,前后持续了两年,双方所用兵力均在十万左右,反复拉锯。交战初期,由于梁军占有这些据点和渡口,后援充足,所以处于有利地位。李存勖攻占之后,一方面进一步巩固新得到的河北地区,更为重要的是,突破了黄河防线,使后梁都城大梁丧失了屏障,对后梁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当时,李存勖的局势也很危急:后梁大将段凝夺取黄河北岸德胜以西的卫州,契丹军队又时常围攻幽州,潞州守将李嗣昭之子李继韬投降后梁。这些使得后唐内部人心不一,认为后梁难以攻取。但机会终于来了,后梁驻守郓州的将领卢顺投降了后唐,卢顺透露了郓州的虚实:“郓州守城士兵不到一千人,守将又不得人心,可以派兵袭取。”但大将郭崇韬认为孤军深入,胜利把握不大。

  后唐庄宗李存勖分析了全局形势,认为后梁此时由于西面的潞州刚刚归降,注意力已集中于西面,而东面准备不足,防守松懈,正可以趁机袭占郓州,动摇其军心。他派猛将李嗣源率领精兵五千从德胜出发,沿黄河北岸向东急行至杨刘,在雨夜的掩护下秘密渡过黄河,然后挥师直捣郓州城。梁军毫无戒备,在后唐精兵的强攻下城破。郓州拿下之后,后梁的腹心暴露无遗。

  隆德三年八月,庄宗李存勖召见了刚刚归降的后梁将领康延寿,康延寿为李存勖分析了后梁的形势。十月初二,李存勖所部精锐从杨刘渡河南进,初三即进入郓州城,子夜时分跨过汶水后,命李嗣源为先锋攻击前进。初四早晨与梁军交战,大获全胜,并攻占后梁的中都。此时,有的将领认为,虽然传言汴州空虚,但不知情报是真是假,主张稳妥用兵,先向东进攻,再寻机而动。康延寿则极力主张迅速发兵汴州,李嗣源也主张昼夜奔袭,趁梁军未知内情时先夺下汴州。唐军士气高昂,初四傍晚时分,李嗣源便奉命率军快速出击,趁夜急进。第二天,李存勖率部紧随跟进。在初七这天,唐军骑兵围攻曹州,梁军守将毫无戒备,只得投降。兵不血刃占领曹州之后,唐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飞驰,直逼汴州。

  朱友贞得到曹州失陷的消息后,惊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众人无计可施。朱友贞日夜痛哭流涕,最后自杀。初九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守军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庄宗李存勖也率兵赶到,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灭亡了。李存勖奇袭汴州的计划,从最初商定到全部实施,前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