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5章 势篇(1)

第25章 势篇(1)


  这一篇与《形篇》是姊妹篇,孙子继续从“守”和“攻”的角度,阐述战争取胜的方式,主要讲述了在兵力强大的基础上,将帅要发挥的杰出指导才能,出奇制胜,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灵活地采取作战方法,才可在战争中达到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善用兵的将领或领导往往要尽可能的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等到有胜利的把握时,才寻求有利时机同敌人交战。

  《势篇》是孙子兵法军事指挥的概说,军事指挥与军事谋略、军事后勤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大部分,在本篇对将帅的指挥原则,精妙的指挥技巧,任人、择势、争取指挥主权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论述。

  原典

  孙子曰:凡治众①如治寡,分数②是也;斗众③如斗寡,形名④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⑤而无败者,奇正⑥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⑦,虚实⑧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⑨,以奇胜⑩。故善出奇者○11,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2。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13之变,不可胜听○14也;色不过五,五色○15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16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17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18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19,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20,至于漂石○21者,势也○22;鸷鸟○23之疾,至于毁折○24者,节○25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26,节如发机○27。

  纷纷纭纭○28,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29,形圆而不可败○30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31。治乱,数也○32;勇怯,势也○33;强弱,形也○34。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35;予之,敌必取之○36。以利动之,以卒待之○37。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38,故能择人而任势○39。任势者,其战人○40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41,危则动○42,方则止○43,圆则行○44。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45,势也。

  译文

  孙子说:一般来讲,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就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那样容易,是军队编制和组织得合理的原因;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那样得心应手,是因为旌旗鲜明、鼓角响亮,通讯联络畅通;能使全军在遭受敌人进攻时不致失败,关键在于“奇正”战术的运用要随机应变;指挥军队进攻敌人,就像用坚硬的石头砸鸡蛋那样一击即溃,关键是避实击虚策略的正确运用。

  通常,作战总是以“正”兵迎敌,以“奇”兵取胜。善于用奇兵取胜的将帅,他的战术变化,就好像天地的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河的流水一样,永不枯竭。周而复始,这是日月运行的规律;衰而复盛,这是四季更替的法则。音调不过五种(宫、商、角、徵、羽),但五音的变化可以组成各种各样听不尽的乐曲;色素不过五种(青、赤、黄、白、黑),但五色的配合可以绘出多姿多彩看不完的图画;味道不过五种(辛、酸、咸、甜、苦),但五味的调和可以做出有滋有味尝不遍的佳肴。作战的战术方法不过“奇”(特殊战术,出奇制胜)和“正”(常规战术,按部就班)两种,但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不可胜数。奇与正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圈旋转那样,无头无尾,谁又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快速的奔泻,以致能够把石头漂浮移动,那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凶猛的雕鹰奋飞搏击,以致能捕杀雀鸟,那是由于掌握了时机节奏的缘故。因此,善于指挥战争的将帅,他所造成的态势总是险峻逼人,发起攻击的时机节奏总是短促迅捷。这样的险势就像张满了的弩弓,箭在弦上,蓄势待发;这样的短促节奏就像用手扣动扳机一样,一触即发。

  战旗纷飞,人马混杂,在混乱中指挥战斗,要能保证自己的军队整齐不乱;兵如潮涌,浑沌不清,要使自己的军队阵形周密而立于不败。向敌人显示混乱的假象,是建立在自己的军队有严整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之上;向敌人显示怯懦,是由于本军将士有勇敢的素质;向敌显示弱小,是由于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严整或者混乱,是军队组织编制好坏的结果;勇敢或者怯懦,是士兵素质态势的外在表现;强大或者弱小,是军事实力大小的显现。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将帅,用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好处引诱敌人,敌人就会上当前来夺取。用利益来引诱调动敌人,并以重兵等待敌人,伺机聚而歼之。

  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注意造就有利于己的必胜态势,而从不对部属求全责备。因此他们能够很好地量才用人,利用和创造必胜的态势。能够充分利用必胜态势的人,他们指挥战争就像转动木料、石头一样。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在险峻陡峭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木石容易稳定静止,圆形的木石则滚动自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把圆石放在万丈高山上往下滚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名家注解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李筌曰:陈以形成,如决建瓴之势,故以是篇次之。

  王皙曰:势者,积势之变也。善战者能任势以取胜,不劳力也。

  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

  解读

  本篇与上一篇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继上一篇的主旨,接着论述“攻守”战术,详细讲解了“形”与“势”之间的不同,“形”指的是运动的物质,“势”则指物质的运动,可以说,“形”是基础,“势”则是结果,“形”有展示显露的端倪,而“势”则是现象之下隐藏的必然趋向。

  物质之“形”是客观存在,运动之“势”则可以主观造就,有了军事实力之“形”,还需有善于造势、用势的出色指挥官,否则,优势实力便不能化为必然胜利之“势”。将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战争的胜负来说,至关紧要。所以孙子现在《形篇》中讲述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和对客观条件的有效利用,强调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又继而在《势篇》中着重论述战争指挥者的“治”、“斗”、“变”与“任势”,即造势与用势,强调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势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战争结果是帅们战术原则的运用和必胜态势的造成。

  首先,用兵作战时,将帅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军队的实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就必须掌握好四个环节:“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分数”就是部队的组织编制,这是治理全军、统率兵众的关键,如果编制有序,组织严密,部队的管理就能轻松自如,因此孙子把“分数”排在第一位。“形名”就是部队通风报信的能力,目之可见为形,此处指表示番号和用于联络的旌旗;耳之所听为名,此处指传达进退命令的金鼓号角。指挥者的意图能否顺利传达,部队能否及时调度、靠的就是“形名”,这直接关系着战局的进行和胜败,所以居次位。“奇正”是用兵的战术及其变化。正面迎敌为正,侧面袭击为奇;明攻为正,偷袭为奇;按常规作战为正,采用特殊战术为奇。“奇正”战术的正确使用和灵活变化,是军队遭到敌人攻击而不被打败的成功诀窍。最后是“虚实”,就是行军作战要善于避实击虚,造成以实击虚、以石击卵的绝对优势,这正传承了《形篇》中讲到,“胜于易者”、“胜已败者也”。

  所以总体来说,想要取胜,就要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畅通的指挥通讯系统,奇正结合灵活机动的战术和正确选定的主攻方向,四者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和逻辑顺序,必须紧密配合,才能把胜利由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本篇又单独拿出“奇正”,进行深入讲解,“以正合,以奇胜”的重要命题,论述了奇正相依相存,相互转化的无穷魅力和致胜奇效。用兵打仗无非奇正两种战法,一般的使用原则是用正兵迎击敌人,尤其是在防守过程中,更应集中兵力有效地拦击进犯之敌。而在在主动进攻时,则要用奇兵获取胜利,更要攻其不备,出奇制胜。这是奇正战术的第一层基本原则。在“奇正”战术中,孙子突出强调的方面是“奇”。因为“奇”本身的超出常规通法,“奇”的变化便无穷无尽,难以胜数。天地、江河、日月、四时的无穷无尽、循环往复,五声、五色、五味的变幻组合、层出不穷,一系列美妙精到的比喻,将难究其义、不见其形的奇正之变、奇正相生等抽象理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由人不服。这是第二层,就文章之道而论,也是一例“以奇胜”的成功典范。奇也好,正也罢,都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相依相存、相互转化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必胜的态势,譬如疾可漂石的水势,速可毁折的节奏,善战者用奇正之术,目的在于营造“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的兵势,可以突发奇兵,直捣黄龙,大获全胜。这是第三层,结束对奇正的分析。第四层便入奇正的运用,指出造成出奇制胜的兵势,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完善自我,部队要训练有素、组织严密,能在人马杂乱、战旗纷飞的混战中,做到建制不乱,指挥有力;要布阵周密、首尾相接,能在兵如潮涌、浑沌不清的情况下,做到圆润自如,立于不败。二是诡道诱敌,隐蔽真相,示敌以伪装,掩盖真实目的,给敌以小利,引诱敌人上当,服从我们的调动,然后聚而歼之。治乱、勇怯、强弱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由客观情形与实际力量决定的,而且对立的两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有治方可示敌以乱,有勇方可示敌以怯,真正强大方可伪装弱小,否则诡道诱敌便无从谈起。如果按孙子固有的思路和习惯的做法,我们也可将完善自我称为“正”,而将诡道诱敌叫做“奇”,奇正相生,“正”是母亲而“奇”为子息,辈份是不能乱的。

  最后,要选择适当的人充任战争的指挥,认清自己的有利形势,并最终把胜势变成实实在在的胜果。上文中孙子“势险”、“节短”两个重要原则,是对《计篇》中“造势”(“乃为之势”)的具体要求,并力陈用“示形诱敌”的方法调动敌人(兵家谓之“动敌”)形成优势。这一切都是主观努力的结果。但“造势”不过只是条件的准备而已,“任势”才是最关键的。有了优势而不利用,优势就没有意义,“造势”也就不知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了。因此,“择人而任势”便是必然的逻辑终点。孙子明白地表示,人的因素第一,将帅起决定作用。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求势”而不“责人”,“择人而任势”。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态势的将帅,所指挥的军队就像从万丈高山之上滚动冲下的圆形木石一样,势不可挡,无往不胜。

  本篇从一开始先说明“势”的基础——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在说明造“势”的方法——以正合、以奇胜,最后说明用“势”的关键——择人任势,严谨翔实,顺畅圆满。以优美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生涩德军事理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可以使读者轻松了解并认同这种战略思想,通篇下来,令人如含英咀华,回味无穷。

  兵家活用

  第三次武装起义

  在战场上,往往恋战是不会取得胜利的,相反,集中实力,给敌人迅速一击,反而会赢得战争,就如孙子早本篇中提出的“其势险,其节短”,要把自己的“态势”做的险峻逼人,这样发起攻击时,才会短促迅捷,让敌人没有招架之力,成为胜利的一方。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就是因恰当运用“势险节短”这一谋略而成功的。

  一九二六年10月到一九二七年2月期间,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举行了两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武装起义,但这两次起义,都被军阀孙传芳镇压下去了。到了一九二七年的三月,中共决定由周恩来任特别军委书记、武装起义总指挥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

  对于前两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周恩来认为又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因为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导致在战争中措手不及。第二是因为武装起义的领导人在事变中缺乏果断,导致在战争中自乱阵脚。所以在组织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针对这两点问题,进行了长足的改善。

  那是北伐军已控制了浙、赣两省和安徽大部分地区,前锋从南、西两面直逼苏南。直系军阀孙传芳虽然已经将军队撤离了上海,但奉系军阀张作霖又派鲁军毕庶澄部进驻上海。当时,毕部只有有三千人左右,加上当地二干警察,也总共只有五千人左右,战斗力不强。

  在上海工人阶级这边,仅上海总工会的会员有二十八万九千多人,工人纠察队有三千人,自卫团有一百人。论兵力,我们要大大强过军阀部队。虽然兵力占很大的优势,可是已经组织起来的工人武装人数不多,训练不够,武器装备也十分缺乏。不仅如此,北伐军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已经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共活动,对工人武装起义不仅不会积极呼应,还会予以破坏,这些起义的不利条件让上海工人阶级很是担忧。。

  周恩来针对这样的情况,做起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主要有组织队伍,筹集武器和制定计划这几个方面。他把工人纠察队扩大到五千,自卫团扩大到五百,同时组织特别队。工人武装按区组织成大队、中队,为麻痹敌人,每天夜里进行训练。周恩来还经常到各纠察队去指导训练,并亲自教工人练习射击。为了培养起义骨干,指挥部举办了军事训练班,由具有军事经验的中共党员作教员,讲授枪械使用方法,《暴动须知》和巷战战术,并进行一些军事训练。

  此外,周恩来还积极组织筹集武器弹药。他们自行用染料制造炸弹,并在租界购买了二百五十支手枪,。当时,上海一些军阀和资本家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组织了保卫团,周恩来指示工人骨干参加进去,以掌握武器,分化敌人。就这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对进攻目标、力量、方法、时间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对全市和各区都制定了书面作战计划。

  (图5.2周恩来2)

  一切准备得当之后,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们又关于起义的具体时间做起了讨论。因为这次既要与北伐军的军事进展相配合,又要独立行动,避免失去时机。当时陈独秀主张,两个条件具备方可行动,一个是上海没有驻兵,二是北伐军到松江后仍继续前进,或者等它到上海南郊的龙华。但周恩来不这么看,他主张为:“假使松江下,必可动,毕决不致再守上海。苏州下,也必可动,因他也不能枯守上海,同时他的兵队必有一部分溃散。”

  相较之陈独秀的看法,会议接受了周恩来的主张,确定:“一、松江下。二、苏州下。三、麦根路与北站兵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三月十八日,北伐军到达松江,与军阀部队激战。三月十九日,上海区委主席团召开紧急会议,周恩来提出,如果今天十二点以前,有毕部溃退消息,那就下令罢工,看准时机,立刻起义。于是立刻下达了预备动员令并颁布了行动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