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35章 军争篇(1)

第35章 军争篇(1)


  《军争篇》主要讲的是两军争夺胜利的问题,在前一篇中《虚实篇》中,孙子把可以得胜的用兵法则概括“兵形像水”,进一步点出“避实击虚”的军事原则。本篇将军事规律做进一步的总结,提出“以诈立、以利动”作为军争得总体原则。研究了军争得目的性,军争中军队的行动原则、行动模式、行动的传导系统及治敌术等。

  就如同人类所有事物一样,军事规律一样有它的规律可循,本篇将军事战争的规律尽善尽美的总结出来,是《孙子兵法》战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所揭示的战争指挥思想及军事行动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④,以患为利⑤。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⑥,后人发,先人至⑦,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⑧。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⑨;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⑩。是故卷甲而趋○11,日夜不处○12,倍道兼行○13,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14,劲者○15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16;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7,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18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19;不知山林、险阻、沮泽○20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21,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22,以利动○23,以分合为变者也○24。故其疾如风○25,其徐如林○26,侵掠如火○27,不动如山,难知如阴○28,动如雷震。掠乡分众○29,廓地分利○30,悬权而动○31。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32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33;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34。人既专一○35,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36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37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38,将军可夺心○39。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40。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41,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4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整整之旗○43,勿击堂堂之陈○44,此治变○45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46,背丘勿逆○47,佯北勿从○48,锐卒勿攻,饵兵勿食○49,归师勿遏○50,围师必阙,穷寇勿追○51。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一般来讲用兵的方法是,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从组编军队、征集民众,与敌人相遇列阵对峙、僵持不下,没有比争取得胜的条件更困难的了。争夺得胜的条件之所以困难,就在于要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方便的直路,把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所以,设法使敌人的进兵道路变得迂回弯曲,用小利引诱敌人上当而改变行军路线,我军后于敌人出发,先于敌人到达战场,占领有利阵地。这才是掌握了以迂为直计谋的将帅。

  所以争夺胜利的条件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率领携带所有装备辎重的全军出动,去争夺先机之利,往往无法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率领丢下装备辎重的军队去争夺,就会损失装备辎重。因此,让将士卷起盔甲轻装前进,昼夜不停,一天走两天的路程,急行百里去争先机之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敌人所俘虏,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后到,一般只能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达预定的目的地。用这样的方法,急行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前军的将领就会遭受挫败,兵力也只有一半可以按期到达。同样,急走三十里去争取有利条件,那么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如期赶到。所以说,军队没有装备机械就会灭亡,没有粮食会灭亡,没有物资储备会灭亡。

  所以不知道诸侯列国的战术策略,就不要随便与它国结交;不知道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要随便行军;不利用当地人做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

  所以说打仗多靠诡诈来取胜,用利益驱动敌人,用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起来快的时候要像风一样急速,慢的时候要像森林一样轻摇不乱,进攻时如烈火,防御像山岳,隐蔽时像浓云满天不可揣测,运动时像迅雷一样不及掩耳。掳掠敌国的乡邑,要兵分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权衡利害关系,而后相机行动。先懂得以迂为直战术的将帅会赢得胜利,这是争夺胜利的基本法则。

  《军政》中说:“作战中,众人听不清语言指,所以设置金鼓;众人看不见动作指挥,所以设置旌旗。”金鼓旌旗的作用,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的行动的;全军上下已经统一,那么,勇敢的士卒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卒也就不能独自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因此,晚上作战多用火光、锣鼓,白天作战多用旌旗,这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视听变化。

  所以,对于敌国的军队,可以使衰落他们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战争刚开始的时侯士气饱满旺盛,经过一段时间士气逐渐减弱,到了战争最后,士气便完全衰竭,每个人归心似箭。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的时候再发起攻击,这是掌握士气而用兵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敌人心理而用兵的方法。以我军就近占领阵地来迎战长途跋涉的敌人,以我军的安逸休整来迎战疲劳奔走的敌人,以我军的粮饷充足来迎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而用兵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的军队,不要攻打阵营雄壮的军队,这是灵活作战的用兵原则。

  因此,用兵的基本原则是:处于高地的敌人,不要仰攻。背倚丘陵险阻之地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击。士气旺盛的敌人不要攻打。敌人派出小股部队做诱饵,不要上当。正向其本国撤退的敌人,不要阻截遏。包围敌人时一定要留有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一定不要过分加以逼迫。这些都是用兵作战最基本的原则。

  名家注解

  曹操曰:两军争胜。

  李筌曰:争者,趋利也。虚实定,乃可与人争利。

  王皙曰:争者,争利;得利则胜。宜先审轻重,计迂直,不可使敌乘我劳也。

  张预曰:以军争为名者,谓两军相对而争利也。先知彼我之虚实,然后能与人争胜,故次《虚实》。

  解读

  本篇论述的主要问题,两军相对而如何先敌争取制胜的条件,取得有利的作战地位,孙子做了深入阐述,两军相对而争利,其关键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因而,如何先敌占领战场要地,造成有利态势,从而掌握有利战机,是两军相争中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

  军争之难,最难的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与“直”、“患”与“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丝毫的共通之处,而孙子则要它们变化成自己的对立面,这当然不能说不难,但也决不是不可能的事。前者要设法把自己要经过的迂回弯曲的进军路线,变成直通目的地的捷径;后者要将对自己不利的负面因素,设法变成有利的正面因素。孙子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设法使敌人的进兵路线变得迂曲,引诱敌人改变本来近直的行军路线这样,敌人的路程便相对变得迂曲而延长,而我军的路程同时便相对变得直坦而缩短。

  孙子的“迂直之计”,深藏着辩证法的精义,同时颇有些相对论的味道。直近、曲远不仅是空间概念,也与时间紧密相连。一旦与战争双方的兵力部署虚实相结合,加之以主观的能动作用,矛盾的双方就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远而虚者,易进易行,机动快,费时少,成了实际上的近;近而实者,难进难行,机动慢,费时多,成了实际上的远。

  军争有利亦有弊,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危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容易被人理解,所以孙子着重具体分析了弊的一面。军争对战争的胜败作用巨大,因而,凡用兵者都极其重视。因此孙子以军队强行军为例,具体描述了军事的两难境况:携带全部军需物资去争先机之利,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舍弃军需物资去争先机,虽有可能占得有利地位,但后果更惨。孙子通过细致的估算和科学的分析,指出捐弃辎重而趋敌的结果,有可能是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灭。孙子的用意十分明显,目的在于警醒用兵者,应对军争之危有高度的警惕,并在实践中努力杜绝它的发生,从而充分把握和获取军争之利。这样强调甚至有些渲染军事之危,真正想说的,却不直接说出,又可以使人意会得出。

  孙子《军争篇》在提出“迂直之计”后,用大量篇幅详细论述了军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诡诈多变、悬权而动的智慧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条件,才能实施迂直之计而获胜,这是军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违背它,得来的就极可能是“军争为危”。

  知彼知己是前提。即知外部情况,包括诸侯之谋、地形特征、乡导指引,知自己军队的实力素质,包括疾与徐、侵掠与隐蔽、动与不动,都要达到相当的程度,符合要求。主要方法有:“用众之法”,运用旌旗、金鼓指挥军队统一行动;“治气之法”,击其惰归,避其锐气;“治心之法”,以静待哗,以治待乱,在情绪上、心理上占据优势,取而胜之;“治力之法”,以佚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在体能实力上超过敌人,以实击虚;“治变之法”,如果敌旌旗零乱无序、阵营混乱动摇,方可攻击敌军。

  反面的有“用兵八戒”,即八种情况下,不可轻易去攻敌人——高陵、背丘之敌,有地势之利;佯北、饵兵之敌,诈在其中;锐卒气盛,归师情切;围师太严,恐作困兽之斗,穷寇猛追,迫其破釜沉舟。这是用兵者须切记不能忘的根本法则。

  在论述了“奇正”、“虚实”之后,孙子以“迂直之计”为主旨,进而阐解兵法,其中蕴涵着严密的逻辑联系。这种安排,颇具匠心。因为无论是出奇制胜,还是避实击虚,都必须以迂直之计为前提条件,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迂直之计的组成部分或一种结果的表现。

  同时,孙子看到了参与战争的主体——人的情绪、心态,对于战争胜败的重要作用,于此提出了“治气”、“治心”的战术,提出相应的制胜方法,虽显得过于浅近、极不完善,但实质上与现代战争注重心理战术的运用,有某些相通之处,在当时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而其“治气”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更是至深至精至切至妙之至理名言。

  本篇对军争的意义、军争的利弊、军争的原则和基本战术,做了系统精辟的分析论述。大量的古今战例,都充分证明了“迂直之计”是一条克敌制胜的永恒原则。

  虽然孙子在“八戒”之后提出的三法,过于机械呆板,也不符合战争的实际。但这是由于孙子所处的时代及其时战争的特点所限,得出如此结论自有孙子自己的道理。这丝毫无损《孙子》的崇高地位,更不能影响孙子个人的伟大。

  兵家活用

  蒙哥马利以诈取胜

  本篇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兵以诈立,以利动”,孙子也在《孙子兵法》的很多篇里提过诡计、谋略。所谓兵不厌诈,诈术可以说是以智取胜的一个很要的方式,在实力没有对方强的情况下,就不要硬碰硬,一定要找运用诈术寻找突破口才能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蒙哥马利将军率领的第8集团军和德国元帅隆美尔指挥的德意“非洲军团”,在北非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龙虎斗。这两位对垒的将军,都是本国能征善战的骁将,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沙漠之狐”隆美尔在阿莱曼战役中首战失利,被迫转入防御。但其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在沙漠战场上前所未有,它不仅有宽而广的地雷场,而且没有公开暴露的侧翼。为了进一步取得胜利,蒙哥马利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精心策划了代号为“轻盈”的反攻计划,意在彻底打垮隆美尔。

  为了迷惑敌军,蒙哥马利专门组建了一支用来惑敌的A部队。这支队伍中有商业银行家、药剂师、音乐厅的魔术师、电视剧作者、艺术家、情报人员和几名大学教师,是个纯粹的杂牌军。也正是这支杂牌军,凭着高超的伪装欺骗手段,有效地把将在北线上担任主攻任务的1000辆坦克、1000门火炮、81个步兵营、几千辆军车和数万吨物资伪装了起来,使之看上去就像是运送物资的大卡车,使德军误认为这些车辆只不过是英军前线步兵的军需补给车。

  在南线的佯攻方向上,A部队更做了大量文章。他们用音响、烟幕等模拟大部队的集结,并铺设了假输油管和假铁路,在沿途设下无数供水站,致使德军对英军将在南线发动主攻深信不疑。

  经过一系列的隐真示假后,英军于10月23日夜万炮齐鸣,从南北两线开始进攻。由于英军的进攻出其不意,再加上隆美尔正抱病回国休养,致使德军前线指挥官施图姆搞不清英军的战略意图,不知所措。最后,施图姆综合战前的侦察情报和战时从前线发回的战况描述,更加确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线,遂把一个最精锐的师调出主战场。英军在主攻方向上的压力减轻后,进展相当顺利,将德军切割成独立的几段,使德军伤亡惨重。隆美尔匆忙返回战场,但已无回天乏力,最后只得带领“非洲军团”败逃突尼斯。

  蒙哥马利用诡诈之道轻易地赢得了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让隆美尔带领残兵仓皇而逃,打了漂亮的一仗,不得的佩服他的精通兵道,也更加验证了孙子的观点的正确性及实用性。

  刘备“以迂为直”胜曹军

  两军相对,必定各有优劣之势,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化不利之势为有利之势,“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样才能获胜,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就是这样赢得势力强大的曹军的。

  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张鲁自知以汉中一隅之地不足以与曹操对抗,想不战而降,把汉中让给曹操。但张鲁的弟弟张卫不同意降曹,主张出兵抵抗。曹军到达阳平关后,张卫率领一万多人拒关坚守,但可惜寡不敌众,阳平关被曹军攻破。阳平关失守,本来不愿抵抗的张鲁以及巴中地区的土人部落首领,都投降了曹操,曹操基本上控制了汉中及巴中地区。

  汉中原属于益州管辖,是刘备的地盘。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四川东北的门户,是西蜀通往北方的重要途径。当汉中被刘备占据的时候,刘备则进可以攻关中,退可以守益州,但现在曹操占据了汉中,那么益州北方就无险可守,势必对占据四川不久的刘备形成极大的威胁。虽然经赤壁之战,刘备的势力已经大大加强,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但相对于孙权和曹操,刘备的力量还相对较为弱小的,本来在三者之后就处于不利地位,现在如果再失去汉中,刘备的处境就将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