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5章 九地篇(2)

第55章 九地篇(2)


  与此同时,行军要快速,要对敌人实行突然袭击,要制敌于乱或者“先夺其所爱”,这样敌人才能听从我们的调遣。还要注意团结内部,“齐勇若一”、“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让敌国没有同盟国,使得他们孤军奋战;“顺详敌之意”、“始如处女”,用假象迷惑敌人,令其“开阖”“开户”,然后“乘人之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巧能成事”。这样的话,“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愿望,即可实现。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在进攻时,假意顺从,伪装沉静,都是为了掩盖进攻的真相,迷惑敌人。强调对战略意图的掩蔽。即使是对部属,也应愚其耳目,“使之无知”。在本文中,孙子还提出某些具体的措施:战前即封锁消息,“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战中突然袭击,“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切依据实际情况而不拘于成规定俗,“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这样“政举”之后才有胜算的可能。

  孙子从人的情感、情绪等心理因素出发,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地形,充分调动将士们的战斗积极性,防止和克服可能出现的种种消极心理,提出种种聚三军之众的心理措施。并将此视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认为打仗靠的就是士气,提出“三军可夺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士气是情绪、情感的表现,也就是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复杂心理活动的反映,它的形成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客观条件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对情绪、情感的调动,有着十分直接的作用。孙子对不同地形中如何用兵的论述,就充分看到了战场环境对参与战争的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的特殊影响,并相应提出了化解消极心理、激发积极心理的有关措施。这在当时完全不重人权的社会制度下看来是很有见地十分难得的。

  不在本土打仗,当然有使本国人力财力免受损失的考虑,但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门口打仗,士兵们容易产生恋家情绪而斗志涣散“散地无战”,“吾将一其志”。因此,将帅应注重管理,统一官兵的意志,鼓舞他们的士气。

  在远离国境、深入敌国腹地的地区“深入则专”,,后退已无路,前进则多险阻,军队上下的意气便容易统一,力量集中,“并敌一向”。在进入敌国不远的“轻地”,士兵们离本土不远,危急时容易产生退归故国的念头,针对于此,孙子主张“轻地则无止”,“使之属”,即在这样的地区不可停留,继续深入,而且要注意使部队保持连接,防止士兵松懈斗志,甚至离队逃脱的情况发生。

  “死地”、“险地”是孙子论述的重点。经过无数事实和科学理论反复证明,想要使人爆发超常的智慧和力量,常常是因为受到无情挤压的环境逼迫。孙子总结当时战争的经验,看到了这一现象,其观点正与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暗合,是相当高明的。他说:“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这是因为,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求生便成为第一位的事情,就会无所畏惧,奋力抗争,以求得解脱。“兵士甚陷则不惧”,“不得已则斗”,因而,“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死地而后生。

  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原则出发,孙子主张,将帅要激发官兵的斗志,去争取胜利,就应设法造成一种无路可走的情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将帅甚至可以“愚士兵们之耳目,使之无知”。“投之无所往”、“登高而去其梯”、“焚舟破釜”、“投之亡地”、“陷之死地”,都应是将帅的主观愿望和主动行为,“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是“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的具体运用。

  《九地篇》中,对于兵贵神速、隐蔽突击的论述,对将帅指挥能力的要求,也有许多精彩之处。如“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践墨随敌”,等等。而“兵可使如率然”,“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更是绝妙之语,是孙子为文之本分。另外,孙子对“置死地而后生”十分钟爱,在本文中可见一斑。

  但通篇看下来,孙子没有对其他情况的分析,因而容易给人以凡战必致死地才可能获胜的感觉。另外,士气的鼓舞,斗志的激发,完全靠危势逼迫,甚至愚弄蒙蔽,也欠妥当。这是需要甄别而加以剔除的。

  兵家活用

  “顺详敌之意”的韩信

  楚汉之争是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封建统治权而展开的。前后历时3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的兵力远远胜过刘邦,拥有战略上的优势,因此,在重大的战争中,刘邦曾多次败于项羽。但由于项羽政治上的失策和军事战略上的错误,未能有力地扼制刘邦势力的继续发展。

  相反,刘邦则注意政治上争取民心,孤立和打击项羽;战略上有一套正确的指导思想,军事连连取胜,所以牢牢掌握着楚汉战争的主动权,一步步消耗项羽的实力,蚕食项羽的势力范围,逐渐由战略上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歼灭了汉军主力,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困难。这时,张良向刘邦建议,主张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和彭越,联合结成反楚的强大阵营。

  刘邦按照张良的建议,在正面战场上坚守成皋、荥阳地区,遏制项羽的攻势;令彭越在梁地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汉军调动和疲困楚军;在北方战场,命令大将韩信率领兵力逐个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的侧背发展;在南方战场,积极策反九江王英布,让其进攻楚军侧背,牵制项羽。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军击灭魏王豹,平定了魏地。

  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要灭楚,就必须翦除这些诸侯国。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相援的弱点,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断楚军粮道,然后与汉王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

  刘邦非常赞许韩信的计划,增调步兵三万,并派遣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去辅佐韩信。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率军击破了代国,活捉了代国的相国夏说。刚刚平定了代国,项羽就向刘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刘邦急忙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一带,正面抗击项羽的进攻。韩信便在当地紧急招募新兵,又组建了一支有生气但未加严格训练的新军。

  第二年10月,韩信率领数万名刚招募来的部队,翻越太行山,向东挺进,向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和赵军主帅陈余集中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在井陉口凭险据守,准备与韩信决战。

  井陉口(今河北获鹿西的土门关)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关隘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

  赵军的谋士李左军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向陈余献计:“韩信越过黄河,俘虏了魏王豹、夏说,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正旺,其锋芒锐不可挡。我们必须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的粮草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一定相当困难。必经之路井陉口又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汉军的粮草一定远远落在大军后面。请允许我带领三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您自己带领赵军主力坚决不出战。这样一来,必能使得韩信求战不能,后退无路,不出十天,汉军必垮无疑,就能把韩信和张耳的首级拿回来。”

  然而,刚愎自用的陈余却认为韩信将弱兵少,且疲惫不堪,根本无须躲避,而应该立即还击,一举可胜,拒不采纳李左军的意见。

  韩信探知李左军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希望速决的情况后,非常高兴,立即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当天夜里,韩信传令部队向前推进。韩信挑选两千名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帜,从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隐蔽起来,等待赵军离营追击汉军时,乘机抢占赵军营寨,把汉军的红旗树立起来,从后侧断敌归路。接着,韩信又派遣一万多人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摆成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

  赵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窃笑韩信不懂兵法,对汉军更加轻视,完全丧失了警惕。

  第二天清晨,韩信亲自率领汉军主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开进。赵军见韩信进兵,果然出营迎战。双方展开大战,坚持了很久,汉军才假装战败,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迅速与事先背水列阵的部队合为一体。

  赵王歇与陈余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于是挥军全力追击。汉军士兵看到前有赵兵,后有大河,无路可退,只好拼死抵抗。正当前方力战之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骑兵,乘势抢占了敌军营寨,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

  赵军久战不胜,陈余只得到下令收兵。撤退回营的赵军,猛然发现自己的大营已插满了汉军旗帜,已被汉军占领,于是大惊失色,纷纷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乘机从营中杀出,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同时,韩信指挥部队全线发起反攻,向赵军掩杀而来。

  赵军腹背受敌,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方向败退,结果被汉军追上,全部被歼灭,主将陈余被杀,赵王歇也被俘虏。

  破赵之战结束后,汉军的一些将领对背水列阵心存疑虑,便去询问韩信:“按照兵法,布阵应该是后靠高山,前临水泽。而将军却背水列阵,反而取得了胜利,是何道理?”

  韩信回答:“在兵法上也有背水列阵,即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汉军士兵大多是新招募来的,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像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打仗一样,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有把他们置于后退无路的‘死地’,才能使他们拼死战斗,否则只会导致失败。”

  汉朝大将韩信以不到三万的劣势兵力,一举击破20万赵国大军,灭掉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破赵之战,韩信充分掌握了陈余轻敌大意和“兵士甚陷则不惧”的心理,出奇制胜,击败数倍于己的敌军。无论是背水列阵,还是袭占赵军大营,韩信都善于做到“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有时候,无路可走了,往往能杀出一条血路来,出其不意取得胜利。“项羽鏖兵解巨鹿之围”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战例。公元前208年,秦国和赵国发生战争,秦兵将赵国的都城巨鹿包围起来,赵军被困,动弹不得,巨鹿危在旦夕。赵王一面派人向齐、燕、代、楚等求救,一面命大将陈余出战抗敌。哪知齐、燕、代几国的援兵进到巨鹿附近,慑于秦军威势,便不敢再向前,只在城外拒守。而陈余看到虎视眈眈的秦兵也不敢轻易出战。

  这时,只有楚国的项羽挺身而出。项羽骁勇异常,不久前杀死了宋义,楚怀王将他任命为上将军。项羽接到赵军的求救,便领兵出战,率领楚军投入了救赵战斗。渡过黄河后,项羽即下令全军将士,烧毁营舍,沉掉船只,砸破釜甑,每人只带三天干粮,誓与秦军决一死战。楚军上下面临绝境,又见主帅项羽英勇慷慨,人人奋力前行,怀必死之心,直抵巨鹿城下。

  秦将王离看见楚军攻来,就立刻调遣军队迎战楚军。两军相逢,秦军还未展开阵势,楚军早已一齐冲上,勇不可挡,对着猝不及防的秦军乱砍乱杀,杀的秦军根本无招架之力,竟三战三退。秦将章邯又率大军前来增援,希望仗着强大的兵力可以反败为胜。但殊不知,情况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秦军甲仗齐整,队伍雄壮,兵多将广,其势如泰山压顶;楚军这边衣甲简陋,三五成群,步伐粗疏,各自为战,全然不成阵势,似毫无训练的散兵游勇,只知横冲直闯。两军对阵,与秦军相比,楚军似乎毫无可对抗性,作壁上观的燕、代、齐各国将士,都捏了一把汗,以为楚军必败无疑。但其实,这其中包含了大学问,正是项羽用兵的精妙之处。

  项羽知道秦楚兵力悬殊,如果按照常规兵对兵、将对将的列阵对抗,楚军一人对付秦军二人还不够分配,取胜是不可能的。所以项羽反其道而行之,从战场情势出发,灵活处置,自己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命将士不拘阵势,各自为战,只求杀敌取胜,将士们见主帅冲锋在前,于是士气大振。项羽还让士兵们破釜沉舟,无后退之路,唯有奋勇向前才可能有活路。所以士兵们怒气冲斗牛,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呼声震天。秦军闻声丧胆,楚军刀斧过处,秦军尸横遍野。

  章邯曾在项羽面前吃过败仗,今日之阵势,更令他胆战心寒,没经过几个回合,秦军伤亡便十有三四,只得败退而去。项羽下令宿营休息,让士兵们饱食干粮,以便再战。第二日出战前,项羽对士兵们说:今日务必尽扫秦兵。我军粮食已尽,不胜将全军覆灭。并命将士杀敌后,只管向前,不必考虑阵形与别人的策应。

  将士们得令后,个个争先。刚进入战场,便一声呼啸,直向秦军杀去。章邯虽极力催促部下向前,但根本敌不过楚军英勇猛烈,陷于被动地位,一退再退,五退之后便溃不成军。章邯仓皇率残兵逃回了秦军大营。王离在项羽大战章邯时,勉强守住了本寨,但绝不敢出战。项羽便命英布等领兵堵住道路,自己亲率军马攻打王离,一鼓作气,直捣王离营门。王离想夺路逃跑,却被项羽堵住了出路,只三四个回合,便被楚军生擒了。就这样,楚军取得了胜利,解了赵国的巨鹿之围。

  巨鹿之战的成功,主要是因为项羽善用兵法,先“破釜沉舟”、自断退路,再“践墨随敌”、各自为战,将将士们的骁勇善战发挥到了极致,他自己还身先士卒,为士兵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他率楚军抵达巨鹿城下,到击溃势力强大的秦军,先后仅用三日之内将,不得不说这是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平定蔡州之战

  《九地篇》所涉及都得兵法较多,乍看之下,似乎颇显凌乱,但其实每个兵法之间都有很强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只懂得一种用兵之道是很难取得胜利,必须要学会同时灵活运用几种兵法,才能取胜胜利,接下来我们要讲李愬平定蔡州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经历过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之前的繁荣鼎盛慢慢走向没落,各地节度独揽本地的军、政、财大权,独霸一方,纷纷要营造独立王国,有的节度使实力十分雄厚,逐渐形成了敌方割据势利,并开始对抗朝廷,于是唐王朝的被统治进一步削弱了。

  唐王朝为了恢复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局面,在边疆形势逐渐缓和,国家财力比较丰厚的情况下,机遇开始致力于削平藩镇割据。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四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随后便开始讨伐淮西、成德割据势力。公元814年,也就是唐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他的儿子吴元济继承了节度使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