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4章 经之以五事(3)

第4章 经之以五事(3)


  战国时期,大将李牧驻守赵国北部边防,常年驻在代郡、雁门郡一带防御北方强敌——匈奴的入侵。匈奴大军生性多疑,且出兵迅速,常令赵国守将摸不着头脑,为了诱歼匈奴单于,李牧特地向军中兵士下令:凡发现匈奴来犯要立刻回营自保,不得恋战,如有违犯一律处斩。匈奴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窃为惊喜,认为李牧怯懦,不堪一击,于是准备大举进攻。公元前233年的一天,李牧故意让边防百姓四处放牧,成群牛羊遍布山野,匈奴单于见机会难得,先是派小股骑兵入侵,李牧假装战力不济,败退而去。匈奴单于见天赐良机,于是亲率大军南下想一举消灭赵国北部重兵,可是李牧事先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他采取灵活多变的阵势,出奇兵包抄匈奴大军,一举灭掉十几万匈奴骑兵,匈奴单于只身脱逃,幸免于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对人来讲是利,“食”对鸟来讲也是利,所以人和鸟都会为利而置生死于不顾。在战争中,敌我双方也都时时刻刻围绕着利而展开较量。在上面的战例中,对匈奴单于来讲,无时无刻不想挥师南下、掠夺财物,这是他们的大利。当然,对赵国守将李牧来讲他也有自己的利。但是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利用了敌人想得到的利益,而没有向敌人暴露自己想要的利益。最终诱使匈奴大军南下,而将其一举歼灭。这正体现了“利而诱之”的战略思想。

  战争中不仅要“利而诱之”还要注意“乱而取之”。战国后期,燕国政局动荡,将军市被和燕太子平互相勾结,准备以武力打击燕相国子之及一些大臣和官吏,全国上下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地处燕国东南的北方大国齐国看到燕国内乱不止,于是想趁机出兵,从中牟利。为了更加稳妥地消灭燕国,齐王决定想办法加剧燕国的内乱,于是他派人向燕太子平表示,齐国愿意追随左右,帮助太子整饬朝政。燕太子平信以为真,放松对齐国的戒备,放手发兵围攻燕相国子之,可是未能迅速取胜,而此时将军市被又临阵倒戈,双方伤亡惨重。燕国百姓纷纷逃到他国去避难。齐王见伐燕时机成熟,于是派兵大举攻燕。燕军经过长期战乱,毫无斗志,懈于防备,齐军长驱直入,最后燕王战死,相国被杀,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了燕国。

  齐国趁火打劫,“乱而取之”最终轻而易举地灭掉了燕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乱”就会削弱组织内部的力量,瓦解自己的斗志,从而丧失对外的抵御力量。这对敌方来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进攻机会。齐国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计谋,才轻易地取得了胜利。

  战争中,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有时需要“利而诱之”,有时需要“乱而取之”,面对易怒的敌人还要“怒而挠之”。在太平天国的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中,石达开就曾经对湘军“怒而挠之”,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清咸丰四年(1854)8月,太平军西征军在湖南战场连连受挫后,只好退往江西。可是湘军却穷追不舍,分三路逼向长江下游。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奉命与胡以晃等人率军逆流而上,西进驰援。当他到达江西湖口时,湘军正派陆营攻九江,水师攻湖口。石达开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湘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不可立即与之交战,决定筑垒坚守,对敌人“怒而挠之”,然后再待机出兵。他命令士兵白天进攻,晚上则派一部人马在江边擂鼓呐喊,不断向江中敌船抛掷火球,扰乱敌军。湘军官兵被搞得寝食不安,疲惫不堪,锐气大挫。这时,石达开认为时机成熟,决定与湘军决一死战。但是湘军水师有一大一小两种船配合作战,威力无比。为了分化瓦解敌人的战斗力,石达开想办法把两种战船隔离开,大小两种战船一分开,战斗力大大减弱。石达开率军乘虚而入,湘军顷刻溃不成军,连曾国藩也险些被俘。

  石达开面对锐气十足、实力强大的敌人,如果立即与之交战定会损失惨重。所以他决定想办法激怒敌人,首先挫伤其锐气,然后再乘虚进攻。湘军果然被激怒,石达开又想法削弱敌军的优势,迅速出击,最终大获全胜。

  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哈勒尔公司与宝洁公司一样,也是生产日用品的一家美国公司,当然它的名气远远低于宝洁公司。不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曾经在一次销售大战中用计打败了它的强硬对手——宝洁公司。那场清洁剂销售大战被称作“猴子与大象”之战。面对强大的宝洁公司,哈勒尔没有与之正面交锋,而是巧妙地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击败了对手。当宝洁公司在丹佛试销一种称为“弓新奇”的清洁喷液时,哈勒尔却巧妙地从丹佛市场撤出了该公司名为“配方409”的同类产品,这使得宝洁公司的新产品在丹佛的试销大获成功。正当宝洁公司的这种新产品全面占领丹佛市场时,哈勒尔却把它的小瓶装“配方409”大量投入市场,而且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此举大大降低了宝洁公司的销售收入,严重打击了宝洁高级主管的信心,最后,宝洁不得不从货架上撤回它们的新产品,而哈勒尔在这场销售大战中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面对宝洁这种强劲的对手,哈勒尔没有与之死拼硬战,而是巧妙利用了大公司因过分自信而轻视对手的心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地一举击溃了对手。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中国历代通过“宫廷政变”而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在“乱”中取之。武则天死后,中宗继位,唐朝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安。由于中宗软弱愚懦,皇后韦氏趁机拉帮结伙,把持了朝政。为了达到独霸朝政大权的目的,韦氏又设计毒死中宗,临朝称制。从此韦氏一党,遍布朝廷,他们为了立威,严刑峻法,致使政局更加混乱。而这正好为李隆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他身为李氏皇族后裔,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于是他趁机拉拢韦氏的反对者,争取各方面的力量顺利地夺下了皇室大权。韦氏之乱成就了李隆基,使他的夺权行动顺利完成。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乱而取之”,反之,如果中宗在世,统治稳定、天下太平,那么李隆基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夺权。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也就没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说了。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无准备之仗几乎没有胜算的把握。反过来讲,在敌人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前,向其发动进攻,那么胜算就成竹在胸。这就是历代兵家所极力推崇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敌人没有准备时,发动突然袭击,就会使敌人手足无措,计划失误,以致仓促迎战,结果兵败连连。这是历史上多少战例曾经证明过的战争制胜的法宝。

  西晋末年,各诸侯王之间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成都王司马颖借机兴师讨伐。双方军队在黄桥(今河南淇县西)遭遇,司马伦兵力强大,司马颖出师不利,死伤万余人,全军为之震动。司马颖准备退守朝歌(今河南淇县)。军中谋士卢志、王彦进言司马颖说,我军失利之后,敌人必生轻我之心。此时遇难而退,消极防守,势必令全军士气不振。而现在敌人刚刚取胜,一定会对我军疏于防守,不如趁机挑选精兵,趁夜出击,说不定可以反败为胜。司马颖认为他们言之有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当时司马伦及其部下正欢喜庆功,陶醉于黄桥大捷,司马颖突然向他们发起进攻,司马伦逃脱,其部下群龙无首,溃不成军。

  本来弱军遇到了强敌,几乎没有了胜算的把握,加之消极防守、士气受挫,司马颖几乎要兵败无疑,但谋士们认真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用“我之优势”出其不意攻“敌之弱势”竟然迅速地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反败为胜,不得不令人称奇。所以,在战争中对战争双方来讲,每时每刻都要加强军事戒备,以免对方乘虚而入。

  古今中外,像这样的战例不胜枚举。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孙策趁机举兵江东。在建安元年八月,孙策率兵攻取会稽郡,但遭到会稽郡太守王朗的坚决抗击,孙策多次进攻未果。后来孙静建议孙策放弃正面进攻,而是在夜间布下疑兵,迷惑王朗,然后孙策从侧面率兵突袭,王朗来不及抵抗落荒而逃,孙策乘胜追击,占据了会稽郡。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一战术,如果运用得当,几乎战无不胜,难怪被兵家奉为至宝。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在商战中同样被广泛应用。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奇”,也就是要在突破人们常规思维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当然这种“奇”既指出奇的经营思想、出奇的产品,也包括出奇的销售方式等。总之,在商战中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的商业效果。

  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高层领导曾经扬言: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所有的工厂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我们就可以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工厂。由此可见,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拥有多么好的信誉度。可口可乐在全球能获得这么好的信誉,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葛施达善出奇招经营公司。人们评价他:善以“超常识”的想法实施“超常识”的经营手段。1981年,他一上任,便出人意料地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可口可乐的钱袋子抛给了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在北京地区制作和出售可口可乐,这样轻而易举就打开了庞大的中国市场;二是收购了一家与饮料业毫不相干的大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惊愕不已,问他,他却解释说:“一定要使每一位观众在看哥伦比亚影片的时候喝可口可乐。”葛施达的这些措施,为公司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使公司知名度大大提高。

  可口可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葛施达“出其不意”的经营思想也许算不上是主要原因,但他的两项措施却毫无疑问地为可口可乐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从而为其赚取了空前的商业利润。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兵家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远远大于其他策略。在政治上,要想击败自己的对手,这种策略同样不容忽视。

  清军平定西域时,阿睦尔撒纳也归降清廷。但他的归顺并不是出自真心诚意,他常利用清兵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乾隆一方面对阿睦尔撒纳做出十分信任的姿态,但一方面又对他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乾隆还提醒驻守伊犁的萨喇尔一定小心防范阿睦尔撒纳。

  为了安抚人心,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阿睦尔撒纳的权力欲望,在攻克伊犁后,乾隆论功行赏,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但阿睦尔撒纳欲壑难平,一心图谋割据,其野心越来越大。

  阿睦尔撒纳还献媚于随军的参赞大臣、乾隆的长婿色布腾巴勒珠尔,挑拨色布腾与班第的关系,企图坐收渔翁之利,然后自立为汗。对阿睦尔撒纳的狼子野心,乾隆了如指掌,但一直不动声色。后来等到时机成熟,乾隆命令班第见机行事,于军中将阿睦尔撒纳就地正法,不留后患。后来,阿睦尔撒纳野心败露,亡走俄国,后染病而死。

  虽然阿睦尔撒纳最终没有死于乾隆帝之手,但乾隆所做的一系列努力,都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防止狗急跳墙,为后来时机成熟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做准备。不过阿睦尔撒纳最终病死俄国,总算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孙子兵法

  导读

  本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

  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更会乘机进攻。从速胜的观点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的物资来补充壮大自己。

  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自己的实力,迅速克敌制胜。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