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本来与未来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迄今为止的大事因缘,莫过于国家的命运——诞生、跋涉、传衍和弘扬,当然也包括国破家败与绝处逢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命运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
国学潮之所以汗漫于21世纪初叶的中国,是因为其内生的属性契合了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这一波潮涌不是返祖而是进化,承载着一系列厚本厚生、资治化民、与时偕行的历史使命,其目标麾指人类文明的又一巅峰。
红尘滚滚的世俗显然对国学大潮的浪迭涛涌缺乏理性的应对预案。于是在价值多元的当下社会,国学便被推向了纷纭披拂的“春秋战国”。红艳艳的国学大旗随风飘扬起来,却鲜有人去理性思索其背后的动因。
今天我们传承着国学的本来,于是就有了这套插图版的国学经典系列。
我们知道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力所能及的方向和规模。当然也可以做得更大,但我们宁愿选择做得更精。我们像双手掬捧着祖先的遗惠,虔诚而勤勉地加以拂拭、点饰、悟析和解读,力图让这些千年经典焕发出时代的清辉。从这十几本入选经典中,我们不难看到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的精神资源和思维向度:一、生生不息的变易之道;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三、安贫乐道的幸福观;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五、厚德载物的道德观;
六、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
七、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
八、阴阳互生的发展观;
九、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十一、知行合一的学统;
十二、资治化民的宗旨和践行。
而这些,都已化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渊薮。
至于国学的未来,我们认为:就是践履国学智慧的大众化、现代化和生活化。这同时是我们推广国学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我们推出本书系的重要宗旨。能以本书系的出版来助推国学潮的澎湃,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参与这项工程的诸多同人的敬业精神不止一次让我感动倾情。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书系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毫不愧恧,因为在统稿的过程中我读出了底蕴、良知和用心。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样强大的支撑了。所以我满怀欣悦地向读者推荐我们的插图版经典读本。这是一套继往开来的书系,伴随着国学的本来走向未来。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安危的领域,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为君而死,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系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充分比较,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兵众更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攻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打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打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就要挑逗起他的怒气;敌人谨慎,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在庙堂之上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缺乏。所以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不用说那些战前根本就不进行谋划的了。我根据战争双方的战前谋划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兵者,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讲,战争都是事关国家命运安危的一件大事,所以一定要对战争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开战之前一定要慎重研究整个事态的发展,对战争的全局以及战争胜负给国家带来的影响,作一个全局性的预见。
历史上,不重视战争而招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战国末年,在改革中逐渐崛起的秦国,开始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一战争。秦国大军东进,开始兼并诸侯各国。小国弱国,被它一扫而空。可是,当时位居山东、国力较为强大的齐国为何也未逃脱被兼并的厄运?原来,当时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田建在位,他不修战事,荒于朝政。齐王田建年少时,国事取决于齐襄王后。齐襄王后对中原的兼并战争置若罔闻,只知道奉行“谨事秦,与诸侯信”的外交策略,而不做充分的战争准备,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国保民。后来齐襄王后去世,齐王田建当政,可是他当政后仍然浑浑噩噩度日,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朝中谋臣劝告齐王田建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秦。可是他并没有采纳,直到秦国陆续吞并各国,扫除入主山东的门户“赵国”时,齐王田建才开始在西部边境设防,断绝与秦国的往来,收编韩、赵、魏、燕、楚等国的流亡部队,企图抗御强秦,可惜为时已晚。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大军避开齐国的西部防线,从齐国防御最薄弱的北面——燕国南部进攻,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被擒,齐国灭亡。后来齐王田建饿死在流放地。
齐国的灭亡,虽然是战国末年统一战争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但它如此不堪一击,则与齐王田建长期不修战事,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的政治心理分不开。在秦国不断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田建竟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安危的“国之大事”完全置于脑后,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山河易主”的悲剧。
商场如战场。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区域经济也日益集团化,所以国家、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这种竞争的残酷性绝不亚于一场战争。对于国家来讲,当然要重视发展经济,而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重视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的方式以及管理手段。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日本的索尼(SONY)公司,几乎无人不晓,很多人都以拥有索尼的电子产品为荣。其实索尼公司最初并不是生产电子产品的,它的发展历程也曾历经坎坷。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曾经研制过计算尺,研制过电饭锅,还曾研制过高尔夫球等其他日用品,然而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井深大意识到了危机,他认识到只有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挽救自己的企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开发一种全新的产品——把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的磁带录音机。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学习和工作,1949年底他们终于研制出日本第一台G型录音机。由于G型录音机实用性不强,不久他们又研制出较为实用的H型录音机,这种录音机受到了日本中小学校、政府机关以及家庭的欢迎。H型录音机的研制成功为索尼开创事业奠定了基础。1955年,索尼公司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当年销售额就达到250万美元。
纵观索尼公司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重视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且不断推陈出新,才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兵者,国之大事”,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就是指政治、政务,对于统治者来讲,如果不重视政治、权谋,不理政务就会导致国家的覆亡。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不但如此,他还不识将才,轻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落得个“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惨下场。而这一山河易主的千古之恨,至今让人深思,叹息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