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导读
本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是“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与敌人作战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时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拼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以能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以能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以能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打垮敌人之旅就略逊一筹;以能使敌人全部士卒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打垮他们就略逊一筹;以能使敌人全伍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他们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并不就是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取胜;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取胜,下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应该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像驱使蚂蚁一样驱使士卒一个接一个地爬梯攻城,结果导致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啊!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依靠和敌人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所以,自己的军队没有疲惫受挫,而又可以取得圆满而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方法。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使敌人分散;兵力与敌人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撤退;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正面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就势必为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如果辅助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助有疏漏,国家就一定衰弱。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强迫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强迫军队后退,这就是所说的束缚军队的行为;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产生迷惑;不懂得作战的灵活与权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这叫作自乱其军,自取灭亡。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兵多和兵少的不同作战方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胜利;对敌来犯早有准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上面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只了解自己的情况,那么,会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又不了解自己的情况,那么,每次用兵都必定失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全胜论的战略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打仗不是最终的目的,发动战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无论哪一种性质、哪一种形式的战争,都必然要以牺牲财物与付出生命为代价,即使百战百胜,但这些牺牲也终究不可避免。孙子正是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主张。他认为大至敌国、敌军,小至敌之卒、伍,都能不战而使其屈服。历代战争中许多谋臣良将,都是将主要的心力放在战场之外,主张以谋略取胜,以武力威胁与政策攻心相结合,或施之以恩惠,或晓之以大义,或说以利害,或以敌制敌,或大张声威,或大军压境,或断其归路,或绝其粮草,这些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战例。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统率大军攻击刘备所布设在汉水的营寨。刘备手下将领赵云领兵退守汉水西岸,与曹军对峙扎营,两军相距很近,军师诸葛亮见汉水上游有一片土山,可以埋伏千余人,便令赵云带兵到山上埋伏,听令擂鼓放炮,但不许出战。当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熄,立即燃放号炮。赵云即令部众在山上擂鼓、放炮。曹军以为敌军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出阵,却不见人马踪迹。曹军回营休息不久,又听炮声连天,鼓角齐鸣,杀声震天,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疑不定,只好拔寨退兵30里。诸葛亮面临大敌,不向曹军发一兵一卒,采取扰敌、惑敌、疲敌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曹操退兵30里,真可谓神机妙算。
唐代宗时期,叛臣仆固怀恩联络上蕃、回纥、党项、羌等少数民族率军30万包围泾阳。当时泾阳守将郭子仪只有精兵1万,情况万分危急。其中回纥人的立场,事关战争全局。郭子仪临危不惧,利用回纥曾与唐朝一起平叛安史之乱,帮助唐朝收复两京的友谊,决心亲自去回纥营中劝说其守领。郭子仪只带十几个骑兵去见回纥首领,由于郭子仪在回纥人中享有一定威望,再加上郭子仪对回纥首领晓之以大义,回纥首领回心转意,遂令士兵放下武器,双方以礼相待、和睦如初。
叛臣联军30万,而郭子仪只有精兵1万,如果两军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但是郭子仪毕竟是驰骋疆场多年的大将,他深知此时只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能解围,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他从唐朝与回纥的旧情入手,分化瓦解了叛臣仆固怀恩联军,而得以解围。
以上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因此,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打入市场。
白兰地公司是法国著名的酒业公司,它们生产的白兰地虽然在国内享有盛誉、畅销不衰,但在美国却一直难以打开销路。公司为此曾制订了许多销售计划,可是收效甚微。后来有人献计,提出利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67岁生日之际,来个锦上添花——向总统赠送礼品酒。公司决定淡化白兰地的销售色彩,转而透过媒体向美国人宣扬两国的传统友谊,让白兰地以友好使者的身份进入美国。为引起两国国民的注意,公司决定先把礼品白兰地由专机送往美国,再由身着法国传统服饰的法国青年带着礼品进入白宫,然后在白宫的大草坪上举行隆重的赠酒仪式。消息传开,立刻成了热门话题,人们都争相一睹这名贵礼品的风采。艾森豪威尔生日这天,在众人热烈的期待下,两桶窖藏67年的白兰地酒终于亮相,人们欢声一片,赞不绝口,几乎把总统的生日宴会变成了白兰地的展示会。通过这一举动,争购法国白兰地的热潮在美国骤然掀起,法国的白兰地终于昂首阔步进入美国市场。
白兰地轻轻松松进入美国市场,而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回过头来分析一下,白兰地公司既没有耗费巨资在美国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也没有压低白兰地的身价降价销售,而是巧妙地利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生日之际,向其赠送饱含情谊的白兰地礼品酒,从而借机一举打开了美国市场。这真是商战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似乎一点也不亚于刀光剑影的军事战争,但是有时它也会表现得比较缓和。真正的权谋高手面对政治对手,不必通过激烈的政治争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在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就降服了对手。
武则天当政时,徐敬业勾结朝廷势力发动叛乱,武则天全力镇压。平叛胜利后,她在宫中宴请功臣。三天后,她在洛阳宫乾元殿又召集了一次群臣集会。不过这次没有歌舞、酒宴,只有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气氛。
武则天先是对自己粉饰一番,然后对群臣厉声说道:“众卿,你们中间有的是先朝老臣,有的是将门之后,还有的是握有兵权的宿将。可是你们有超过裴炎的吗?有超过徐敬业的吗?有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人,都是颇有声望的,但他们不利于朕,与朕为敌,朕都能杀掉他们。如果你们有异图,比他们更厉害,就请早点动手,不然的话,就应该洗心革面,安分守己,免得身败名裂,贻笑天下!”
这番话字字千钧,铿锵有力,众臣们听后个个浑身颤抖,冷汗淋漓。一起跪地叩首,表示愿意拼死效忠于她。集会完毕,武则天又让大臣们排着队前往朝堂。朝堂上正悬挂着徐敬业、裴炎、程务挺三人的首级。
武则天用不着对她的那些大臣们施以严刑酷法,那三颗首级就足够令他们服服帖帖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两军交战不仅仅是双方士兵战斗力的较量,更重要的还是两军首领智谋的较量。智慧高明的一方常常会出奇制胜,令敌人措手不及。孙子在这里提出的“上兵伐谋”的思想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通过战争让敌人屈服有“智胜”和“力胜”两种方式。“智胜”对方,我方付出的代价不大,有助于保存实力;“力胜”,会使我方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还有可能两败俱伤、损失惨重。所以能智取对方为上策,力胜对方只能勉强为其次。
中国历史上明智的军事家、政治家,都主张先“伐谋”、次“伐交”,最后才主张“伐兵”。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春,秦国派军队偷袭郑国。
恰逢一位名叫弦高的郑国商人前往东周去贩牛,走到滑邑(今河南偃师东南)时遇到了秦军。弦高虽是商人,但很爱国,他断定秦军这次是要袭击郑国,于是当机立断,一面悄悄派人星夜赶回郑国报信,一面准备牛皮牛肉,冒充郑国使者去慰劳秦军。弦高对秦将孟明视说,郑国国君听说秦军光临郑国,愿意为秦军效劳,特派他们前来慰问。秦军见到郑国送来了牛皮、牛肉慰问他们,心中以为郑国得知了他们的偷袭意图,没敢轻举妄动。而此时,郑穆公已经得到了秦国入侵的消息,并做好了迎战准备。秦将孟明视得知郑国的情况后,料定此次孤军攻打郑国,势难取胜,于是,秦军取消了攻打郑国的计划,顺便消灭了附近的一个小国,回国交差。
例子中的商人弦高,虽然既不是一名大将,也不是一位谋臣。但是他有勇有谋,颇具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眼光。如果不是凭借他的这点谋略,那么秦郑之间肯定会发生一场激战。到那时,双方损失惨重不说,郑国仓促迎战,还可能会有亡国的危险。由此可见,谋略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