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隋唐乾传之彪悍南北朝:双雄会全文阅读 > 第10章 自毁长城

第10章 自毁长城


  不过在这一年,北方战场的形势却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段时间以来,破六韩拔陵一直在围攻北魏政府军。政府军在广阳王元渊的率领下采取守势。两军势均力敌。

  元渊颇有军事才能,而他最倚重的是他手下的参军(军事参谋)于谨——后来名震天下的一代战神。

  于谨出身鲜卑贵族,和被杀掉的那位倒霉蛋——怀荒镇镇将于景来自同一个家族。他熟读兵书,据说尤其爱看“孙子兵法”。这次元渊出兵,特意请于谨出山,为他出谋划策,作为他的谋胆。

  于谨出了个主意:老大啊,破六韩拔陵人数众多,光靠武力是不行滴。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元渊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走为上计?

  于谨连忙打住:非也。是反间计。当年秦末的项羽之所以失败,陈平的反间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项羽和军师范增、大将钟离昧、周殷等人互相猜忌、离心离德,其战斗力自然大大削弱。

  小子我在这里插一句,咱们读历史书——当然包括我这本书在内,也得这样活学活用才行啊。

  元渊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通:这个主意不错,破六韩拔陵的部队可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啊,鲜卑人、匈奴人、敕勒人……内部矛盾大大的有。

  可是派谁去?

  当然是于谨去。

  因为于谨是个国际化人才,会说几种不同民族的语言。

  他单人匹马来到反叛的胡人营地,说着胡话——就是胡人说的外语,对他们许以恩惠,晓以利害。小子我不厚道的估计:有没有可能是拿金银财宝或者美女贿赂一下的呢?一点薄礼,很成敬意,请笑纳。

  结果西部敕勒酋长乜列河被说动了——不知是深明大义或者见钱眼开还是见色忘友,反正他愿意率所部三万余人前来投降。

  元渊大喜,传令公关部,要求准备好仪仗队、礼仪小姐迎接敕勒人。

  于谨又放话了:破六韩拔陵这小子一定会派兵追击乜列河。咱们不如用乜列河做诱饵,设下埋伏,一定可以击败这支破军(破六韩拔陵的军队)。

  果然如于谨所料,破六韩拔陵被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于谨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懂理论,他还会实践;不仅是策划人才,还是执行人才。

  单刀赴会,仿佛关羽重生,可见其勇;神机妙算,仿佛诸葛亮再世,可见其智——而且其外语水平比诸葛亮高。

  破六韩拔陵元气大伤,士气低落,随后又遭到北方柔然军队的攻击,无奈只能南撤。

  兵败如山倒,你逃我也逃,场面一片混乱。在撤退途中,军心不稳的叛军又被元渊截击,再次大败。

  破六韩拔陵从此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位六镇起义的先驱就这样成了先烈,“真王”就这样阵亡。

  二十万六镇叛军向元渊投降。

  原先的六镇因战乱几乎已被夷为平地,这二十万六镇流民如何处置是个大问题,关键是要让他们能安心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元渊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希望在恒州(今山西大同)以北设立郡县,安置来投降的六镇流民,因为这一带气候风俗与六镇相似。然后再对他们加以救济,让他们丰衣足食,以便安抚他们受伤的心,防止再次叛乱。

  元渊不愧是北魏皇室最有见识的一个人。

  但此时以胡太后为核心的北魏朝廷,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脑残无极限”。凡是正确的建议一定不会采纳,这次也不例外。

  我当年的某位同学成绩很差,几乎什么都不懂,但最牛的是参加某次考试50道选择题全部选错,创造了概率论的奇迹,大概和此时的北魏朝廷有一拼。

  脑残的北魏朝廷驳回元渊的建议,随后出了一手昏招,一手关键的昏招,改变北魏帝国命运的昏招。

  朝廷派人把这二十万流民分散安置在河北的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市)三个地方。

  然而这些地方多是汉族聚居区,风俗习惯与以鲜卑、敕勒等民族为主的六镇流民很不相同。六镇流民原先多是放牧的,现在要去耕田,就好像让吃惯米饭的我天天吃汉堡一样,怎么可能过得习惯?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鲜卑人,哪里来这么多田让他们耕种?

  加上河北地区正好遭遇旱灾,原来这些本地的汉族百姓都吃不饱,何况你们这些外来的鲜卑人?加上政府又没有任何救济,你让这些六镇流民怎么办?

  仓廪实而知礼节,肚子饿而知打劫。还能怎么办?造反吧。

  被安置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的的原柔玄镇流民杜洛周首先揭竿而起,聚众起事,改年号为“真王”——老破的山寨版,真没想到这破年号有什么好的。

  此时距离二十万流民投降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

  杜洛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没过多久,又有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今河北定州)起兵造反,改年号为“鲁兴”。

  北魏朝廷委任长孙稚(唐太宗长孙皇后的高祖父)为华北军区总司令(大都督北讨诸军事),命令他与河间王元琛(就是那位爱炫富的王爷)共同讨伐鲜于修礼。

  这两人素来不和,长孙稚不想出战,元琛却强迫他出战,自己又不去救援。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不团结就会遭殃。政府军被鲜于修礼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没办法,朝廷只能再次请出“镇国之宝”广阳王元渊。命他为总司令(大都督),章武王元融(也是排行榜前列的大富豪)、裴衍为副总司令(左右都督),征讨鲜于修礼。

  但这次元渊还能马到成功吗?恐怕很难。

  问题出在元渊的私生活上。他没管住自己的下半身。

  可元渊就搞了不该搞的人。这个不该搞的人是城阳王元徽的老婆于氏。

  偏偏元徽善拍马屁,与郑俨关系极好。有了郑俨狂吹枕边风,元徽深受胡太后信任,担任尚书令这一要职。

  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什么帽子都能戴,只有绿帽子不能戴;什么仇恨都能忘记,唯有夺妻之恨不能忘记。更何况元徽本来就是个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男人!

  元渊也不是白痴,他知道元徽与自己势不两立。于是他上书胡太后,希望把元徽调到外州任职,这样他才能安心打仗。

  如果按照用人不疑的原则,那么既然胡太后要利用元渊的军事能力,就应该答应元渊的要求,让元渊放手一搏,免除后顾之忧;如果不信任元渊,那就应该任命别人去北征鲜于修礼。

  但胡太后走了一步最臭的棋。

  不但不答应元渊的请求,还让章武王元融暗中监视元渊。

  朝中有一个时刻想置自己于死地的对手,元渊还有心思打仗吗?

  胜了,是功高盖主,难逃一死;败了,是罪不容赦,罪该万死。

  曾经,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颇为自信。而现在,他的军功,既是他的通行证,也将是他的墓志铭。

  元渊觉得前景如风沙漫天的大漠一般苍茫。

  他进退两难,心无斗志。

  于是他按兵不动。

  此时,叛军内部发生火并(黑帮片里经常可以看到)。

  先是老大鲜于修礼被属下元洪业杀掉。接着怀朔镇人(高欢的老乡)葛荣又把元洪业干掉,当上新掌门,随后称帝,国号齐。

  葛荣是个厉害角色——在遇到尔朱荣之前,堪称所向无敌。

  他突袭章武王元融,大获全胜,杀了元融——这个曾经的富豪排行榜前三名。

  人死了,钱没花完,可惜。

  元渊还是按兵不动。

  果然有人密告胡太后,说元渊拥兵自重,有非分之想。

  当时元渊驻军在定州。定州刺史杨津怀疑元渊图谋不轨,遂派人去抓元渊。

  杨津有这个权力吗?小子我觉得应该是胡太后或者元徽的授意吧。

  元渊猝不及防,仓皇出逃。结果正好碰到葛荣手下的侦察兵,被抓获送到葛荣那里。

  作为曾歼灭破六韩拔陵的名将,元渊在六镇流民中威望极高。

  葛荣对他非常忌讳,马上就杀了他。

  北魏最能打仗的王爷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

  元徽公报私仇,终于报了夺妻之仇。

  元渊壮志未酬,没能战死在沙场却死于自己人的阴谋。

  我为元渊感到悲哀,我更为胡太后感到悲哀。

  我真不知胡太后怎么想的,当年刘邦杀功臣,那是在平定天下之后,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她却好,天下大乱,正需要良将之际,把几乎是唯一忠于朝廷的大将元渊给害死了。

  一个人做一件蠢事并不难,难的是像如今的胡太后这样一直做蠢事。

  如果问她你做过的最蠢的事是哪一个?她一定会回答:下一个。

  真的难以相信,曾经如此睿智,如此聪颖的胡太后,竟然变得如此愚蠢。

  一个优等生几年以内就沦落成了一个差生,唯一的解释是心理出了问题。

  胡太后就是这样,五年的软禁生涯扭曲了她的心灵,她觉得人生无常,需及时行乐,于是她开始自暴自弃,沉醉于情欲中不能自拔。

  她的人生格言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在治国上,她懒得花心思或者说她已经彻底失去信心。于是她成了最差的差等生,几乎每一个题目都是答错的。

  胡太后自毁长城,等于自毁前程,很快她就品尝到了苦果。

  葛荣擒斩北魏第一名将广阳王元渊,声名大震。

  随后他挟大胜之余威,先后攻占殷州(今河北省隆尧县东)、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接着又率军十万,在阳平(今山东莘县)击败前来讨伐的北魏政府军,政府军总指挥源子邕和副总指挥裴衍都兵败被杀。

  之后,他又击杀杜洛周,统领其部众。

  他坐拥几十万万大军,纵横河北,如入无人之境。

  此时的葛荣意气风发:问天下谁是英雄?举目望唯我葛荣。

  究竟谁才能对付得了葛荣呢?胡太后很头疼。

  但有人自告奋勇,愿意为朝廷分忧,谁呢?尔朱荣。

  尔朱荣给胡太后上表: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在飞,怕什么?有我呢。

  尔朱荣何以口气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