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30岁前,最好的修行是恋爱全文阅读 > 第10章 良好的沟通是门“关系学”(2)

第10章 良好的沟通是门“关系学”(2)


  无数的问号之后,他会犹疑,甚至会把这种没把握的犹疑感迁怒于对面开口求他的人。可想而知,这种状况下,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去帮忙的呢?而且,就算是他这回帮了忙,之后在感情上也一定会稍有排斥和疏远,因为人的本性总是在不断规避麻烦和风险中的。

  所以聪明的做法应该是:不要盲目地去“求人”,要学会正确地“诉苦”。

  当你确信某人能帮助你解决眼前的困难时,那就找个机会跟他聊聊天,讲讲最近的麻烦,话至高潮处滴几滴眼泪也未尝不可。目的就是要给对方以良心上的压力,让他忍受不了之际主动提出说“要不我帮你试试看”?

  虽然“求人”和“诉苦”,同样是给予对方压力,但两种压力之间的属性并不相同:求人办事更多的带有功利化色彩,正常的人际环境中,对功利化目的的事情总是本能上排斥的。但倾诉式的表达则更加带有感情化属性,在谈心的过程中,给对方植入了一种概念:“我是信赖你的”,这会在最大程度上令强势一方放下戒备,同时激发出他内心中充当强者、保护弱者的人性光辉。

  即便是强者,也害怕被利用的感觉。而求人办事,或多或少总能给对方留下一点点“利用”的印象。

  想让对方帮你,你可以利用“人性”,但永远不要只想着利用人际关系。

  社交场中,有些人总习惯性地让对方自己介绍自己。

  于是他们反倒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

  因为自己介绍自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别让对方介绍他自己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间礼仪颇多。就比如,不经引荐、介绍,就擅自向对方毛遂自荐地主动打招呼,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傲慢与偏见》里,舞会上,柯林斯先生在无人介绍的情况下,径自上前去向达西先生做了自我介绍,随之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贵族达西先生惊讶地瞪圆了双眼,表妹伊丽莎白羞愧地涨红了粉脸……

  无疑,在那个时代,主动介绍自己,是件不那么受欢迎的事情。

  但这个时代,大家却把这当成是勇气,更不会有人因此说你是“冒冒失失,缺乏教养”。

  自己介绍自己,当然没问题。

  可如果,在某些社交的场合下,你要求对方介绍他自己,没准儿问题就来了。

  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一位从未见过面的来宾跟我寒暄:“我常听说您的名字,知道您很有名气,可我对您具体并不是很了解啦!”

  我们互相微笑向对方致意。

  他在等我的自我注解,我则在想:我该怎么向他介绍自己好呢?

  并非我不懂如何介绍自己。

  而是这样的境况下,介绍自己,是件很难的事情。

  自己介绍得太多,有傲然吹嘘之嫌;自己介绍得太少,有冷淡敷衍之意。

  这确实是个难题。

  慢慢的几秒钟停顿,彼此都会了意,微笑中,多了点尴尬。

  社交场合,如果对一个人不够了解,不可贸然地去询问。

  可以选择有第三方在旁的情况下去做攀谈,因为第三方可以充当一个媒介作用,替双方去表达一个信息。尤其,在这个第三方对双方都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还会有意识地引导双方去朝着彼此有共同点的话题去延展,同时规避掉会引起彼此尴尬的话题。

  所以,在公共的场合去跟一个陌生的来宾打招呼,最好选择有他人在旁的时候。

  等了解了对方的具体信息之后,再做单独的谈话,彼此的疏离感和防备感就会减小了。

  初次见面之人,中间总有若干屏障,如同一道道关卡,需要你用耐心一步步跨越。

  别嫌烦。若你通关顺利,好朋友便在下一个路口向你招手。

  有些话,即便明知只是无聊的恭维话,也尽量说服自己听完。

  因一个肯恭维你的人,最在意你此刻的态度。

  不能打断的恭维话

  有些人常能听到一些恭维话。

  有些人常能听到一些批评话。

  随着一个人越来越往高处走,耳边的恭维话总会越来越多。

  可恭维话听得太多,感觉又是如何呢?

  至少我,不觉得那么舒服。

  尤其,时常总有个感受,那些在你光鲜时奉承你的人,比那些在落魄时讥讽你的人,更觉不爽。

  不过没办法,我会提醒自己:再不爽,也要听完。尤其在听奉承话的时候。

  不要打断别人的奉承话,即便某些时候那露骨的阿谀令你也很不舒服。

  一则,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总归不是太正直的君子,君子常记恩,小人多记仇。不想给自己多生麻烦,还是耐心地接受对方的“好意”吧。

  二则,对奉承话视若无睹的人,总会被人认为是不识时务。毕竟,谁都不愿被人归作阿谀奉承的一类人,一个人在恭维对方的时候却突然被不耐烦地打断,无疑是极失面子的事情,这一瞬间冷场的尴尬,会化作怨愤积攒在心里,将来总要想办法清算出来。

  总是这个道理。

  当别人批评指责你的时候,耐心地听完,保持客气的微笑,然后,尽可能别把这些话忘掉。

  当别人奉承恭维你的时候,静静地听完,礼貌地道谢,然后,尽可能把这些话忘掉。

  肯奉承你的人,多半不是真正的朋友。

  不是朋友的人,交往起来,更需要谨慎和客气。

  你可以是真性情,但不能保证这世上所有的人,都如你一般无二。

  有些时候,你我要靠得近一点。

  另一些时候,你我要离得远一点。

  人与人的沟通,很多时候靠的不是语言,而仅仅只是物理的距离。

  远一点还是近一点?

  距离,是个微妙的东西。往往,它能决定一切的走向。

  很多人都听过“安全距离”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邓肯提出的人际安全距离是1.2米。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的距离应该保持这个数字标准,过远会显得疏离,过近会令对方感到威胁。

  安全距离也并不见得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个性的不同、职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安全距离的定量也有不同。所以,交谈的过程中,有些人喜欢离得近一些,有些人习惯离得远一些,这是每个人对交谈的安全舒适度的需求不同。

  今天的主题不是安全距离。而是如何用好交谈中的“距离”,

  社交就是个沟通的过程,谈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的谈话分三步骤,先是相互寒暄,而后是交换信息,最后才是交流想法。

  第一步骤属初步搭建关系的阶段。寒暄、问好、相互奉承。这三到五分钟里,是浅层交谈阶段,基本上聊到的话题是无用的。正常的社交礼仪中,开头通常不会说真话和难听的话。也是因为这个交谈的最初阶段里,两个人的脸最热情,但心却是最戒备。这第一步骤的3~5分钟,也是一个人际筛选的过程,若是彼此觉得没有进一步合作价值,会寒暄之后选择微笑道别。

  留下来的人,就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步骤。通常这个阶段的沟通时间不限,因这是个建立信任的阶段,最短亦需要8~10分钟的时间。这是在寒暄过后,进入的中层交谈阶段,这时候交谈的内容会涉及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话题,但这个阶段的沟通以彼此间的互问互答为主,通常双方只会表述自己掌握的客观信息,基本不会表达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看法和态度。这是因为双方还未真正达成信任的共识,而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所以要切记一点,在交换信息的阶段,不要一味地询问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因彼此还未真正达成信任,一则你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二则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能进入第三步骤交谈的人,在社交场合基本就少之又少了。能进入交流想法阶段,可见双方已经把彼此纳入了长久性交往的范围,这个阶段的交谈内容,已经到达较为深层的沟通状态了。其实前两个阶段都是沟通中的信任树立阶段,而顺利完成这前两阶段的交流最少也需要十分钟的时间。我们要知道,在经历了十分钟以上的中浅层交谈之后,彼此间已经建立起了最初步的互信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交谈双方基本已经在某方面达成了进一步交往的共识,也愿意更多地展露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了。所以要记住一点,这时候去询问你最想从对方口中知晓的事实,才是有效的。在前两阶段去询问,即便有了答案,也未必会是真相。

  搞清楚交谈步骤和各步骤的不同心理表征,对接下来的社交沟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让你明白,在哪个阶段该聊哪些话题。

  随后再回归到安全距离的问题上,便可以更好地运用其中微妙的学问了。

  在交谈的前两个阶段中,必须要恪守安全距离。具体的距离数字以交谈时的舒适感为标准。

  至少在这开头的十分钟里,不要着急地去拉近距离。等度过了交换信息的阶段后,若仍然有进一步沟通的愿望,可以尝试找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在聊到一些对对方表示关心的话题时,可以尝试着上前一小步,这会让你的关心显得更真实、更急迫。再比如,你可以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用上前一步的方式,更近距离地去表达。这会令对方感到被信赖,有“你已把我当自己人”的安全感受。

  安全距离在最初的沟通阶段,是必须遵守的法则。但过了最初的攀谈阶段,巧妙地去打破它,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间距。

  安全距离逐渐缩短的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亲密度不断增进的过程。当两个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彼此心理上也会发生亲密变化:会更愿意认同这个距离自己最近的人,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亲密朋友。

  安全距离到亲密距离,就是这样发生转变的。

  安全距离也并非人人适用。懂得安全距离的人,会是大家喜欢的社交对象,但若不懂得缩短它,你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很多人总说自己交不到真心朋友,大概是他一直站得太稳。

  适当的时候,脚往前一步,心也才能更近一点。

  如果想让你的话得到更多认同,开口之前先停顿几秒。

  如果想让你的人受到更多重视,举手投足间缓上一缓。

  停一停,不紧张

  很多沟通,都败在“紧张”。

  固然,沟通的技巧很重要,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如何自如地去表现,尤为重要。

  很多人都有在公开场合下讲话的恐惧。平常私下里可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一旦在众人的面前开讲自己的观点,总是心也跳、音也颤、话讲个匆匆忙忙。

  所有失败的表达,都败在了“急”和“快”上。

  仔细去观察身边人。但凡说话有分量的人,话都说得不急。

  开会时,那些轮到自己发言,便第一时间匆忙开谈的人,一定只是基层小员工。他匆匆忙忙说完,与会者也便匆匆忙忙听完,在还没有彻底进入倾听状态的时候,于匆忙间,忘掉了他言谈中的大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