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高层越不同了。该他陈词了,他却并不着急,先抿一口杯中茶,再慢慢放稳茶杯盖,环顾四周后,缓缓讲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忽略这个过程,一个人讲话的底气,往往都在这几秒钟的静默中酝酿得当。
想要自己的话听起来更有分量,在发言之前,先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静静的保持微笑。这样可以让你头脑冷静下来,还能摆脱发言的紧张感。同时,停顿的这几秒,更是让倾听者做好了心理准备工作,适时转换心境,进入完全倾听的状态,思考你接下来的发言。自然而然地,对你接下来的话,接受程度便也越高。
说和听,在沟通的层面上作用同样重要。
于是你要知道,在说的同时,也要去思索:他们,听好了没有?
能给你逆耳忠言的人,是朋友。
这是事实。
可因为逆耳忠言而做不成朋友。
这也是事实。
可见,好话,也得好说。
逆耳忠言怎么讲?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话,中国人奉为“圣经”。但有趣的是,愿意采纳它、执行它的人却很少。
因为很多讲过“逆耳忠言”的人,此后都不再被对方当成是朋友。友情的记事本上,从此他的一切好都被对方一笔勾销,记下的,都是他的种种不良!
于是这个讲了“忠言”的人就很委屈:“我为他好,他却把好话当成耳旁风,真是狗咬吕洞宾啊!”
但是你知道吗?
逆耳忠言,也分怎么讲。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是硬骨头的忠臣君子。唐太宗是有气度的贤明君主。
长孙皇后说唐太宗命好,遇上了魏征这样敢说真话的臣子。
其实应该说是魏征命好,遇上了唐太宗这样大度量的君王。
常常替魏征捏把汗,因为他总在犯人际沟通时的一大忌:逆耳忠言当众说;逆耳忠言还非挑皇帝情绪激动的时候说。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在众人面前时,人的自尊心会更强,防御心理也会更强。都说人活一张脸,这个时候若是反对的声音出来,人首先考虑的绝不会是“这是不是忠言”、“这是不是为我好”,而首先会是对自尊的保护,对反对声的防御和反击。
所以,真正的朋友,至少在这个时候,不能去拆台。即便你有一肚子话要讲,也要先咽回去,接下来,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悄地拉他到一边,两个人推心置腹地咬个耳朵。保准,他会更拿你当朋友。
与此同时,当一个人情绪激昂的时候也万不可迎头一盆冷水浇下来。这时候不适合给建议的,即便说了,也是白说,人在激动时是不可能采纳外来声音的,那时的人,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只要他不走出这个世界,一切劝或骂,都是无效的,相反,还会增加气恼和怨恨。因为那个时候的人,需要的是赞同者,是理解。一旦反对的声音出来,他则会自动地把这些发出反对声音的人隔绝出感情范围。
生活中,常常见一些挚友因某些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是一肚子的气鼓鼓。
也许作为朋友,你是真的不愿他走弯路,哪怕一小段。
但是,一个正迈开步子、准备上路的人,生拉硬扯也是拽不回来的。此时不恰当的逆耳忠言,只是让彼此的感情遭受致命性的打击。
最有效的劝导,一定要选对时候。
当一个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当他的动作开始慢了下来,这时,朋友该上前了,把你逆耳的顺耳的忠言一一奉上,他接受起来更容易,从此对你的敬重也更会多上一重。
这世上,绝非人人都有度量做得了唐太宗。所以魏征们越来越没市场了。
因为人际沟通中,除了真诚,更重要的是尊重。
即便忠言逆耳,也要给人面子。
有些人口若莲花,却依旧不讨人喜欢。
有些人安静寡言,却交到了最多朋友。
可见,善解人意比能说会道重要。
如何说到别人的心坎里
有位男士,是周围人公认的“善解人意先生”。
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有些话,即便我们不说,他也能读懂。有些想法,即便我们不好意思出口,他也能适时地体悟到。这么体贴、细致的男人,是真正的绅士风度!”
听到这些溢美之辞,这位“善解人意先生”却笑着表示:“我没那么绅士,只不过在沟通中我会时刻注意对方的举动。”
比如偶遇某位好久未见的熟人,聊了一会儿他发现对方的身体虽然还是直对着自己的,但脚部位置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方向,似乎有想要离开的冲动。于是他会关切地问对方“是不是赶时间?”“接下来还有什么事吧?”对方此时会感激地说,“是啊,我还有事要办。”匆匆告别之际,会感谢他的善解人意。
再比如在一些聚会中,每当看到朋友们被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包围的时候,他会站出来帮忙解围。朋友们都很好奇,“你是怎么看出我反感那人的?我自认对他们的态度也保持礼貌的友好啊!”他则会告诉朋友,“虽然态度是友好的,但当你看到他们时,却不自觉地微微转了一下身,似乎有想要背对他们的愿望,可见你并不是真的喜欢他们。”
于是这位善解人意的先生,愿意与他做朋友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无不称赞他的体贴,但你可知道,这“体贴”的背后,也说明了他熟谙沟通的潜规则。
那些不擅沟通的人,聊天的时候,就只在聊天。于是越来越聊不到对方的心坎里。
那些擅长沟通的人,聊天的时候,虽然话不见得多,但他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他的每一句,都能敲打在对方的心尖上。
说得多,不见得说得句句都好。
所以下一次沟通时,不要只急着逞口才之快!
男女进入感情状态后,最难启齿的一个字是——钱。
虽然道理是“亲兄弟明算账”,但两个正相爱的人,哪好那么直入庸俗?
钱啊钱,真是烦煞有情人!
如何谈钱能谈出感情?
谈钱,是个挺难的事情。
尤其是正相爱的一对男女。
女孩子薄薄的面皮,经不起“钱”的磋磨。
但柴米油盐的日子,又离不开“钱”来撑腰。
怎么办啊怎么办?
其实,谈钱最重要的是学会两大法则:
第一,“平等沟通法则”。
尤其在相亲的时候,女孩最想问的是对方的收入,但怎么问才能让对方最舒服呢?
这时候,话题不妨先从自己的经济状况引出来,比如一方可以说,“我们公司的效益一般,今年员工月均收入才5千,你们公司怎么样?”
这种情况下,对方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而且通常也会乐意攀谈。
其实一男一女刚刚结识之初,互相都有防备心态,这时候最忌讳的是“不平等的沟通”。不告知自身信息,只要求对方暴露自身信息的谈话方式,就是所谓的“不平等沟通”。当两个人,都彼此坦诚地把自身信息公布给对方的时候,就会获得最基本的彼此信任。这种状况下,即便谈的是“钱”,也并不会引起相互的反感。因为平等的交流状态下,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沟通的公平性。
第二,“曲线谈钱法则”。
比如在感情进入稳定状态后,无可回避地要谈到物质问题,毕竟这是日后的婚姻保障。但这时候的女人,切忌“债主姿态”,更忌讳“攀比口吻”。比如“连这点钱都不肯出还结什么婚啊!”还比如“我姐们儿的老公给她买了大钻戒,你连一个小碎钻都没买过!”
当女人用“控诉”方式向男人表达物质要求时,很容易换来男人的“绝情”。这时候的女人要学会曲线谈钱的方法。
先表达自己想跟他白头偕老的想法(让他有安全感,不至于花出去的钱打了水漂),然后不断给他描绘未来幸福生活的场景,场景中要植入一些你希望存在的物质要件(潜移默化地让他知道这些物质要件是幸福生活的必备),最后才提议是不是可以考虑消费了(顺理成章就聊到钱的问题了)。
相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真正圆满的爱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有关“钱”的事,启齿之前,动动脑筋吧。
有些男女,是为了感情而暧昧。
有些男女,是为了暧昧而暧昧。
某些人际的环境中,“暧昧”,有时也是一种恰当的恭维。
另类的性别恭维
曾有一女读者来信发牢骚:“偷看了老公电脑的聊天记录,越看越烦!全是他跟女客户的打情骂俏,他管她叫‘小奶油’,她管他叫‘小花猪’,偶尔还冒两句‘开房、去宾馆’的猛词!心里快要堵死了,遂质问老公,他却一脸风雨不惊,说她只是一个大客户,这种玩笑调情,只是为讨好她,在工作上多点润滑剂。老公反过来教育我说,‘嘴上花一点,是如今流行的职场礼貌。人家也是有老公有儿子的人,我们不可能做出离谱的事来。’仔细研究了老公的聊天记录和短信,确实没发现他们动真格儿的迹象,可心里依旧难受,男女间的业务关系,难道非得用‘调情’来维系吗?难道真有这样的女人,男人轻薄她,她才高兴?”
这一问问得实在好:“难道真有这样的女人,男人轻薄她,她才高兴?”
确实,男人的轻薄也成全了女人的虚荣。不美不俏没有魅力的女人,男人轻薄她作何?!
回到男人身上也是一样,女人的“调戏”是最有力的赞美,证明着她对这个男人的肯定和仰慕。
如此情境下,这种礼貌性的调情,便也成了另类的职场润滑剂。
在生活中,这种故事并非个案。
某一线女星曾经爆料过娱乐圈里流行的“礼貌性上床”:一男一女独处一室,如果不发生点事情,那算是对对方的一种蔑视,说明他(她)毫无吸引力。所以很多男女星共处时,明明没真的动情,但身体也总要先行一步。因为魅力,是娱乐圈里最重要的从业资质!
绝大多数人非娱乐圈中人,平凡白领们没有那个勇气去把调情“身体力行”。于是就改用“花花口”的方式,油嘴滑舌一番,同样,也能收获不凡的效果。
有心理学家把人类的一切行动力根源都归结为“情欲的冲动”,因为情欲的勃发,让人们更野性地去生活去工作。
人的自尊心最根源的满足,来源于荷尔蒙的满足感。一个人在情欲之上的被尊重,可以激发出他(她)真正的好感。
所以女追男,只会隔层纱,他乐意被她追到手。男追女,即便隔座山,只要他够有耐性,她也终会被感动。
在情欲的领地里,每个人都睁着一双渴望的眼。
只是,职场凶险。职场调情,也要“调”对人。
礼貌性调情的关键是,既要让对方知道你在调情,更要让对方知道你不是真的动情。
调情,只是调动对方的虚荣心,不是调动对方的真心。要让对方愉悦地感到自尊的满足,但又真的不能让对方想得太多。
点到即止的挑逗,可以帮你撩起对方工作上的劲头,若是这挑逗深了一点,礼貌性调情发展成了真正的暧昧,麻烦事也就真的来了。职场恋情的最后,多半是苦不堪言的。
那些会调情的姑娘们,总会一个媚眼之后,干练转身,不给出下文。
那些不会调情的姑娘们,总会一个媚眼之后,还跟你继续交流感情。
既然是礼貌性调情,前者足矣。
蜜添得太多,吉凶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