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30岁前,最好的修行是恋爱全文阅读 > 第7章 读懂人性的微表情(1)

第7章 读懂人性的微表情(1)


  看过两个故事,时间、地点、类型……全都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都是当事人自己出卖了自己。

  第一个故事是一起案件。

  一位父亲跑来警局报案,声称在外出时不慎将女儿弄丢了。警察经过了仔细的询问,这位父亲的说辞并未有破绽之处。但隐隐地,警方总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

  警察开始仔细观察他的身体动作。通常,对一个刚刚弄丢了女儿的父亲而言,必然会极端情绪激烈化,也可能会词不达意,也可能会口不择言,甚至会手舞足蹈地用身体语言强化口头表达的效果。

  但这位父亲显然“理智”得多。他很清晰地表达着每一个时间和事件关节点。虽然他的声音也在颤抖,但语调始终克制在不夸张的范围内。同时,他牢牢控制着自己的手部动作,并未有其他的身体语言去辅助口头描述。

  这似乎并不像是一个刚刚丢了女儿的父亲,应对这一突发事件,他的冷静和克制令人生疑。果然,警方开始深入调查这位父亲的行踪,竟然发现:他为了骗取保险金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另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一场赌局中。

  有一位赌徒,在那晚的赌局中几乎输光了全部身家。最后一局,也是决定成败的最后一线希望了。很幸运,这一局他摸到了一手好牌。

  作为一个老赌徒,他当然知道这时候的关键是好牌不外露。他克制起自己的微笑,强迫自己掩藏兴奋,甚至继续保持着严肃的焦虑。他觉得自己可以隐藏得很好,也觉得这一局胜券在握。可他的对手,依旧从对面看出了破绽。

  虽然他的眉头还是紧锁的,但扩张的瞳孔里还是不自觉地放出光来。他的面部表情虽然还是刻意保持沉重的,但他的腿和脚却早已快乐地癫狂,不断在桌面之下剧烈地摇摆和抖动,那似乎是在进行最欢快的舞蹈!

  他种种的微细表情动作,终于引来了对方的注意,在其他几个对方手共同围剿下,他依旧输掉了这一把的好牌。

  他也不明白,这么好的牌,为何还是会输。

  那是因为,他忽视了肢体的魔力,小小的动作,出卖了他的真心。

  这样的赌徒,一直赌下去,大概会一直输下去。

  这两个故事,都是生活中阴影的代表。

  通过这两个故事,却不难发现,人性当中,有很多细微的表情,作为当局者,你总是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就是这些细微的存在,在关键时刻,左右着你的成败。

  每个人的脸上,都有若干的表情,快乐,不快乐,都写得清晰,却未必全都值得信赖。

  那些看得见的表情背后,亦有些若隐若现的情态,虽不明朗,却是确凿的事实。

  人性中的微表情,值得你细细玩味。

  爱,是说出来的。

  爱,亦是听出来的。

  每一个有爱的人,都有一项特殊的功能。

  他能听到你内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听出来的快乐与忧伤

  一次节目中,有对濒临离婚边缘的夫妻来到了现场。先生一脸的愁苦,太太一脸的泪珠。

  其实细问起来,他们的矛盾再简单不过——只是因为打电话的事情。

  先生经常出差外地,或是三两天,或是七八天,不能相聚的日子里,太太也跟其他女人一样,喜欢用电话跟丈夫聊聊天。

  可就是打电话打出了问题。

  太太觉得先生不爱自己了,“他在电话那头总是敷衍我,一副不耐烦的语气。我一人在家,心里想着他,却只换来他那么冷淡的应对,哪个女人会甘心呢?”

  先生觉得太太过于难缠了,“我何曾敷衍过她?出差在外谈生意本就辛苦,烦心事一桩接一桩,偶尔说话急躁了点,为何就不能体谅我呢?”

  各有各的道理。

  可我显然,更能体会那位太太的苦处。

  一个全心爱着的人,眼会格外明,耳会分外灵,她的整颗心,会敏感得如你抓都抓不住的游丝,却又如影随形能直入你心。

  某一次,无意间听到母亲与朋友谈到了我,她们那正说到打电话的事情。那位朋友也是位母亲,说起跟在外地的儿子通话时,电话那头总是烦她的唠叨。妈妈也说起日常跟我通电话时的情形,“有时候听她说话时声音低低的,我猜她今天可能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儿,我的心也跟着悬着。要是她今天说话脆生生的,我想她一定是高兴了,我也跟着开心。”

  我呆在那儿半晌。

  印象中的母亲一直是男人般性格的人。你完全想不到这样个性的人,会心细耳明到这般地步。

  能让一个人改换了心性,那是因为爱啊。

  当你用整个生命去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这个世界的存在,你只知道那个人的存在。他的一切微细的举动,都渗入到了你的生命。

  爱到此般地步,是幸福的事情。生生世世,你会觉得自我有了存在的价值。

  爱到此般地步,也是痛苦的事情。从此之后,哪怕是每一个细小的声音,都能伤透你心。

  某一些时候,我们在说,很多人在听。

  他们都听懂了你的话。

  但唯独有一个人,听出了这话里不同的声音。

  为了那个人,请尽量说话时,给他一些微小的快乐吧。

  女人多半都享受被异性偷偷观望的瞬间。

  虚荣心在这一刻得到最大的满足。

  但一个总爱偷偷观望女人的男人,遇到了,还是小心为好。

  如果他在偷偷地看你

  偶像剧中的男一号,多半都又冷又帅。

  一个字来形容:酷。

  这些酷男一族们,感情极为内敛,即便遇到了喜欢的女孩,也绝不肯多露笑脸。即便肩并肩坐着,他的视线也绝对要游离在远方,只在她不经意的时候,偷偷望向她一眼,而后又迅速收回视线,继续很酷很酷地遥望远方……

  各种偶像剧中的各种酷男们,都是一样的表现。

  每每看到类似镜头,不少女孩都心动得一塌糊涂。

  但亦有观众如我,会笑得稀里哗啦。——因为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另一类人。

  我们的周围,不论男女,亦有不少人总爱趁异性不注意时偷看对方,却又在对方将要察觉时迅速回收视线,保持起不理不睬不感兴趣的态度。

  从心理角度看,这其实隐含着过于旺盛的性冲动。这类人内心中对“性”的现状不满意,强烈渴望的驱使下,反倒会装出一副冰山样,极力掩饰自己的欲求。

  他们的“偷看”,跟爱情无关,仅仅是性冲动驱使下的习惯动作而已。这种状况下,身体的愉悦比感情的快乐对他们而言,要更为重要。

  偶尔会跟那些很年轻的女孩们讲:那些总趁你不注意时偷偷看你、又总在你注意到时迅速调整回不理不睬的样子的男人,一定要小心。

  如果你不能确定他们是真的爱上了你这个人,那也有可能他们只是盯上了你的身。

  女人的亮点在于眼睛。

  女人的灵魂在于眼神。

  透过她灵魂的窗口,你看到了些什么?

  注意她的眼神

  漂亮的女人有迷人的眼睛。

  美丽的女人有迷人的眼神。

  恐怕对这样的话,男人最有体会。

  男人年轻时候,会喜欢有漂亮眼睛的女人。男人逐渐成熟后,会慢慢爱上有迷人眼神的女人。

  前者,满足了感官的愉悦。后者,则给予了精神的悸动。

  女人的眼睛,从形到神,总那么说不清看不明。

  男人总更钟情于那些含情垂目的女人,那些敢大咧咧直视异性,且眼神长时间在他身上逗留的女人,男人即便会顺着这眼神慢慢亲近她,却也总难对她太过认真。

  一男一女的眼神,若对视得太久,总不免有调情之嫌。

  女人的眼神,能暴露她的真性情,也能决定男人对她的态度。

  可以这样说,绝非所有的良久注视,都意味着专心和专注。

  心理学实验就发现:在想要刻意隐瞒真相的前提下,男女的做法截然相反。更多男性会避开对方的视线,回避对方的眼神。更多女性则会更长时间地去注视对方。

  足见得,当女人准备藏起内心的真相,会用眼睛去撒谎。

  于是女人的谎言,总看起来那么真实。

  当一个女人看你看得太久……若非是你穿错了衣裳,那该想想了:她到底想掩藏的是什么真相?

  我们总喜欢坦诚的人。

  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坦诚呢?

  看透一个人的心虽然不易。

  不过有时候,坦诚,仅仅从一个侧首间便表露无遗。

  坦诚有角度

  心理学上有一个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的小技巧,总结起来很简单:歪下你的脑袋。

  很多研究者对此做过实验:同样的沟通交流中,那些微微侧着自己的脑袋的人,显然比那些笔直地昂着脑袋的人,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

  于是,梁朝伟微微侧着脑袋说话时的姿态,被观众奉为经典。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歪着脑袋冲张柏芝说“我养你”的时候,观众也跟张柏芝一起感动得落泪。更有无数的日剧韩剧女星,讲话时都会微微侧着小脸露出乖巧的笑靥,纵然你说她们太做作,可心里不也忍不住地喜欢这些姑娘们吗?

  这就是侧头的魔力。

  别不相信。这其中自有秘诀。

  心理学家认为:脑袋微微地向一侧倾斜,这个动作是一种自我坦诚。因为脖颈上有关乎人性命的大动脉,若是一旦颈动脉破裂,人极有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于是侧头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在暗示对方,“我在你面前是绝无恶意的,甚至可以把生命摆给你看”,一个能让对方觉得沟通起来绝对安全的人,才可能会赢得对方的好感。

  由此可以看出,人与人的交往中,能做到“放下一切”的人,才真有可能“赢得一切”。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天性,而人所要保护的,往往不是自己最优势的,而是自己最弱势的,不愿伤疤被人看到,不愿缺点被人知晓,于是在一次次的隐藏中,背负的重担越来越多,自然也就难以再做到彻底敞开心怀了。

  我们都喜欢简单的人,因为他们的负累不多,传递给我们的,便也是更多本真的东西。就如同那脖颈上的动脉,他们总可以把生命的真相坦诚地安放在我们面前,于是假假真真的世界里,我们会爱上这份不多见的真实。

  虽然阅历总会越来越多地带走纯真。

  但至少面对别人的时候,做到坦诚一些吧。

  如果你已遗忘那种感觉很久很久了,那至少学着微微侧过你的头,微笑着迎向生活吧!

  有人爱咖啡的味道。

  有人爱咖啡的氛围。

  可你一定不知道,小小一盏咖啡杯里,却也溶溺着人生的妥协。

  咖啡杯里的妥协

  如今的人,谈事情的时候,总爱先来上一杯咖啡。

  朋友间的会面,业务上的往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约在咖啡厅里。

  都市中繁忙的白领喜欢卡布奇诺,从那一杯咖啡里,能喝出不同层次的甜苦味。极谙咖啡品质的人喜欢蓝山,据说那是极品的咖啡美人,但那纯黑咖的味道也不是人人都消受得起。于是总有像我一般害怕苦味的人,爱点一杯焦糖玛奇朵,喝咖啡的时候,也希望从口到心都是甜的。

  当然,今天不是聊咖啡,今天是聊喝咖啡。

  中国是茶之国度。中国的主要饮品,还是以茶为主。不论红茶绿茶乌龙茶,各有各的拥趸。不过现如今的都市里,白领间显然更流行咖啡饮品。一则咖啡可以提神,二则咖啡的浓郁香味更烈过清茶,适合因繁忙而变得重口味的都市人。

  一直以来,总以为咖啡的流行,更多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追逐西方潮流的时代,西餐、西饮,占据了中国的餐桌。

  可最近看到的一则数据却很有意思:最新的调查中显示,咖啡会让人变得“听话”。喝完咖啡的人,会更容易听取别人的建议。据称,咖啡所含的独特物质,会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改善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扩大人的信息听取范围。于是一杯咖啡过后,人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意见。

  难怪“喝咖啡”在如今是个双重含义的词汇:谈愉快的事情时,要喝咖啡;谈不愉快的事情时,更要“喝咖啡”。

  前者一杯咖啡过后,我们会心甘情愿被对方说服。后者一杯咖啡过后,有时即便心不甘情不愿,也必须被说服。

  咖啡里,纵然有神奇的物质会让你变乖。但有阅历的人都明白,有些时候,两方对阵的状态下,一杯咖啡里,搅缠着你对现实不得不做的妥协。

  咖啡的香气,好似人生阅历的沉淀。

  咖啡的苦味,就恰如人生中不得不做的舍弃。

  想要说服对方的时候,我们会请他们喝咖啡。

  别人请我们喝咖啡的时候,说明他们想说服我们。

  人生的进与退,总在一次次杯盏间交替。

  每次出发之前,想好今天的咖啡之约,是什么主题了么?

  虽然人人都渴望结交大人物。

  可你不得不承认,小人物的记性却总比大人物好。

  滴水之恩,唯有小人物才能记牢。

  涌泉之报,大人物也随时可忘掉。

  明白了这些,你说“大人物”“小人物”,到底谁更可爱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