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节目中,遇到了一对矛盾正酣的婆媳。
关于养孩子、关于做家务、关于养老金,她们彼此都有一大堆的委屈。家里这点事儿,有趣之处就在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诉完委屈之后,似乎都能让外人感受到她的不容易。
不过这种种矛盾的背后,唯一的导火索在于,她们都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关于这一点,先请婆婆单独上场来谈:“她在家里总是对我爱搭不理,连一声‘妈’都懒得叫!每次叫我的时候都是‘哎’来‘哎’去的!我是谁啊?我是她婆婆!哪有儿媳妇这么不尊重婆婆的!”
我们点头称“有道理”。于是请婆婆下场,儿媳单独倾诉的时间到了。
同样关于这一点,儿媳的说辞则全然不同:“说我不尊重她,难道她尊重过我吗?刚结婚那会儿,我也是上赶着喊她‘妈’,她每次都不搭理我。即便当着面叫她,也得叫个三四次才见她老人家正过眼来瞧我。这又不是旧社会了。做婆婆的何必摆这个架子嘛!天长日久,我愿意叫她才怪!伤了心了!”
说到动情处,儿媳妇洇洇泛起泪来。场下的婆婆坐不住了。直接赶上台来辩解,话未出口,她倒先笑了:“哎哟,这可冤枉了!我真不是瞧不起儿媳妇的意思,也不是摆架子!我这个儿媳妇啊,其实大毛病没有,就是嘴太懒,刚结婚那会儿,老是羞羞答答不愿管我叫‘妈’,所以每次她叫我的时候,我都故意装没听见。这不是因为想多听她叫几声嘛!”
婆婆这话说完。我们忽而笑了。回首再看儿媳妇,也见她错愕地抬起一双泪眼,半天愣在那里。
原本以为的棘手矛盾,其实不过是两颗心之间,隔了一层江米纸。
又恰是这样一层江米纸,一点口舌力气,说一说就破。
生活中,总能见到各种各样我们无法全然理解的人。他们的身上,有太多我们看不懂、亦看不惯的东西。外人一直说服他们,要修正、要提升、要融入这个生活中……可这样的说辞,显然丝毫影响不了任何人。
原因大概就在于,关于这些人,外人从未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
人与人的交往中,两颗心,可以无限接近,近得如同双生。同样两颗心,亦可以无限疏远,远得如隔鸿沟。
而这取决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与他谈谈。
儿女总嫌父母干涉太多。
父母却有委屈难诉:“孩子,我们管你太多,还不是因你未曾真正长大?”
脱不掉的孩子性
一次活动中,有位女孩问我:“我已二十岁了,父母还总是拿我当小孩子看待。一切的事情都要替我安排。我也想快一点独立,奈何父母不给我长大的机会呀!”
听到她的话,我一下子就笑了。因我想到了自家的生活场景:当我的父母几十岁的时候,他们在各自的父母面前,依旧是被当成小孩子看待的。每当他们拿起抹布、拎起扫把的时候,奶奶姥姥们总要说,“你不会的,我来吧”“要好好把桌角、墙角都弄干净啊”……虽然那是再简单不过的家务,父母在家每天都重复性地做无数遍,可到了他们的父母面前,他们却要像个学龄前的儿童一样接受着指点。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有些年轻人苦恼于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彼此总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谈什么都不欢而散。
也有些年轻女人烦心于与婆婆之间的矛盾,抱怨都是因为老公缺乏调停能力,在妈妈和太太的关系问题上,总是袖手旁观的态度。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是父母生活中的最核心,除了他们,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分散得了父母的注意力,于是父母的爱,烧得他们的心越来越焦躁。
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子女一旦到了父母面前,会有种本能的“返童”现象,不论他此刻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在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上,都会呈现出一种学龄前的感觉。会任性,会懒散,会不耐烦。父母也是一样,不论子女已经长到了多少岁,他们依旧会用照顾孩子的心态去照顾他们,怕子女受冻挨饿,怕子女承受委屈……任何一位母亲对子女都或多或少有些保护过度,因这是母亲的天性,即便不恰当,但亦是本能的母性。
这种状况下,也就很难指望子女与父母之间,用纯理性的思维做成年人之间的沟通了。
经常跟那些为人儿女的朋友们讲:“想要说服父母把你当做成年人对待,首先第一步,要很肯定地告诉他们,‘我已经长大,我是成年人了,今后的生活,由我来照顾你们’。”
只有当你不断让父母意识到你的担当能力,他们才敢在生活中更多的方面依靠你,自然,也就不再过多地干涉你的选择。
至此,那些总烦恼于父母干涉自己生活的人,该好好想一想了:为何父母还总把你当成小孩子?
大概也是因为,在他们面前,你还真的未脱掉那稚嫩的孩子性吧。
天下父母,不论多懒的人,对待儿女的生活,也都是勤快的。
可越是面对勤快的父母,子女们越该反思:我是不是太懒了?
读懂他们的“软控制”
一位女读者,新婚期闹着要离婚,因为婆媳不和。不过,她家的婆媳矛盾有那么点特殊:别人家的媳妇是抱怨婆婆对自己不好,她则是抱怨婆婆对自己“太好”!
小两口的新家住得距离公婆家不太远,从蜜月旅行回来开始,婆婆开始雷打不动地做一件事:除去周六日,每天早上七点钟,拎上早点,准时去敲儿子儿媳的门。敲一敲,侧耳听里面有没有动静。若是没有动静,继续敲。直敲到里面有拖鞋敲地的脚步声,她便把早点挂在大门把手上,自己再悄悄地下楼去……
小两口的邻居们,一直称颂这位好婆婆,说现在的婆婆能做到这样子,实在不容易,既照料了儿子儿媳的生活,又没有介入他们的生活,真是难得!
这位儿媳妇,却声称被好婆婆“折磨”得崩溃了:“每天七点钟,雷打不动的敲门声,搁谁身上都受不了!有时候想多睡会儿也不行,外边的敲门声容不得你多闭会儿眼睛。时间长了,搞得我们连周六日也是一样,一到七点马上惊醒,再想睡也睡不着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似乎睡着了还要被敲门声吵醒!刚结婚的夫妻,我们也希望能享受点早上赖床的甜蜜,可是不行,外面的婆婆一定会准时准点地来敲门!虽说是给我们送早餐,可那早餐天天包子油条小米粥,吃到腻烦,偶尔想换换口味都不行!跟她说了多少次,一点儿用也没有,照旧!现在我跟老公,每天早上起床总吵架。这太细心的婆婆也让人受不了!”
越是老年人,越有控制欲,而这种控制欲常常表现在对子女生活的干涉和操控上面。
老年人的控制欲分为两种:硬控制和软控制。
硬控制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所谓的老年人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子女听从自己的意见安排,所谓老年人的固执己见,也是硬控制的呈现形式。
软控制则是一种具有温柔杀伤力的控制法。就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位婆婆,每天早上起床准时去敲儿子儿媳的门,带上她认为好吃的早点,这其实就是传导给子女们自己所期望的生活规律,她从来没有运用强硬的方式和态度,可却潜移默化地令子女的生活规律跟随着她的生活习惯在走。还比如,生活中很多为人父母者,习惯性地会大包大揽地为子女处理很多事情,替子女安排好一切的生活事项,实则这也是一种软控制,因这一切的背后,除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之外,还有一点点潜在的心理意图——那便是父母渴望能在子女的生活中占有更多的位置,他们希望能在子女一生的生活中都扮演一个最重要的角色。
其实,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永远在进行一场拉锯战:父母们永远希望能更多地挤进子女的生活中来,子女们则总是希望私生活能更多地远离父母亲。
说到底,老年人更缺乏安全感,他们更希望不要在感情上被子女抛弃。所以,不想让父母控制你,首先要学会让他们安心。若你能做到常常去敲他们的门,常常去上他们的门,为人父母者,也才真能学着睡个懒觉。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儿女们反思:让父母变得那么勤快,一定,是你太懒了!
年轻人总是发愁于与长辈的沟通。
长辈们也总是惶恐于与晚辈的交流。
总是与最挚爱的人,在“听”和“说”的问题上,产生了最大的矛盾。
横跨岁月的语言
现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最头疼的一件事是隔辈交流的问题。
媳妇跟婆婆,女婿跟岳父,甚至子女跟父母……两代人的沟通难题在于:每个人都觉得对方完全不懂自己的苦心。
很多做儿媳的女人都来诉过委屈:“我也知道沟通交流很重要,我也不是不愿跟婆婆进行沟通和交流,可没办法呀,我们怎么说都说不到一块儿去。这老年人的情绪也都忒不稳定,前一刻还聊得好好的,后一刻不知怎地她就阴下脸来了!我都不知道哪儿得罪她了!”
嗯,由着她们这些倾诉的委屈,一点点去猜想,我相信,这些儿媳妇们,一定是引着婆婆们想到了那些她们不愿去想的问题吧。
跟老年人的交谈中,必须是要注意用词和分寸的。
垂暮之人最惧怕的是死亡,所以有关“死亡”的话题不要在老年人面前提及。
虽然有些老年人会主动地在亲人面前表达有关“生命正在逐渐消逝”之类的想法,但要知道,往往这种表述,是用一种先行的表达来克服内心的恐惧,更是他们在寻求安慰。所以此刻的谈话中,既要鼓励,更要小心,有关阴郁的话题不适合再谈下去了,否则,老人的心暗了,脸色自然也跟着暗了。
与此同时,在日常的互动中,也要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参与老人的生活。但凡婆婆,通常都喜欢那些性格开朗的儿媳妇,因为开朗的性格,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这是忘却烦恼的最好法子。
但是如果你说,“我个性没那么开朗怎么办?”
那么至少在其他方面,要学会更多的注意。
比如在礼物的选择方面,除了注重实用性之外,它的外观、色彩,也需要注意。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年少时,喜欢素淡的色彩,总觉得花红柳绿的颜色显得俗气。可随着年龄越来越长,自己对艳丽色彩的喜好与日俱增,原本年少时觉得俗艳的色彩,往往却成了如今的最爱。
是啊,岁月可以改变人的很多喜好。
而对色彩喜好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人对生命的越来越珍惜。艳丽的色彩本身就能投射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对青春的最后追忆。年少时,拥有青春的你我,不需要再有更多的着色,青春二字,本身就足够炫艳。
于是就不难理解了,老年人之所以喜欢大红大绿,也是对活着的一种渴望。在送老年人礼物时,更多地挑选那些带有磅礴生命气息的物品,会更带给他们一种生命的力量。
女人都发愁婆媳关系,觉得全天下最难缠的就是他的妈妈。
其实女人不知道,在她的枕边,那个男人,亦发愁过与她妈妈的相处。
隔辈相处需要技术
一直以来,中国的家庭里似乎只有“婆媳矛盾”,而无“翁婿矛盾”。家里闹架的只有婆媳俩,丈母娘和女婿似乎天生就是好朋友!
实则并非如此。也许是传统的文化习惯令人们格外关注婆媳矛盾,这一直是大家眼中的“焦点”。但真实的生活里,丈母娘看女婿,也绝不是人人都欢喜。这其中亦有两代人固有的生活难题。
岳父母和小夫妻的主要矛盾,总结起来无非两个字:钱和情。
这两者之间,学会两大礼仪,就能搞定一家全局!
礼仪一:尊重原则。
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丈母娘当初对女婿的言行举止,包括对他的责难,最终投射到女婿的身上,会让他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妻子。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母债女还”吧。
家庭环境中,情绪的传递就是“镜像原则”,都说女婿是半个儿子,但岳父母也得明白,他也只是半个儿子,必要的礼仪是绝对要遵守的,跟亲儿亲女能说的话、能做的事,跟女婿不见得都能说能做。明白了这一点,就要记住女婿跟岳父母相处的第一原则:永远要给对方留有尊严,永远不要把带有情感伤害性的话脱口而出。妻子(女儿)肩负着情感的传递员的作用,她应是一个情感的传递员,把父母和丈夫的意见进行采纳后,分别进行疏导。丈母娘跟女婿,话要出口先慢三分。
礼仪二:“钱”规则。
除了给足双方的尊严面子之外,实质性的家庭生活中,柴米油盐背后的一个“钱”字,也是岳母和女婿能否和平共处的要害。岳父母跟女婿相处的一大忌是,让钱过多地参与了感情生活。
丈母娘和女婿相处的第二原则:钱的问题上,适当分清彼此。
世上的女婿们,有一类最恨的丈母娘,就是屡屡向自己小两口伸手拿钱,不论他的家庭条件有多好,女婿跟丈母娘,总归是隔了一层,大把大把花到丈人家的钱,年轻的女婿们常常会心疼,不是他们分外小气,也是因为,大家相处的年限短,彼此的感情不深,即便结成了亲戚,也不可能是真正的亲如一家。
所以在对待公婆和岳父母的问题上,小两口一定要有共识,不论跟谁家的父母相处得更多一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一定要给予另一方更多的补偿,尤其要提醒那些跟自己爸妈一起住的太太们,更要懂得在公婆面前做足“面子工程”,要让老公觉得你时刻想着他的家人,他会觉得脸上有光,对你和你的娘家人,也才真正可能会宽容。
除此之外,作为跟岳父母相处的女婿,还要做好三小点:
嘴巴甜一点,“爸妈”叫得勤一点。这让老人有家的归属感,有安全感的老人才不会隔三差五找儿女茬!
遇事多担当点,重担在眼前时,要跟岳父母表示,“我是一家之主我来干”,久而久之,他们就真的会把你当成一家之主,大事小情当前,自然会更习惯成自然地考虑你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