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把文翰一年多前从深圳辞职的时候,已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了三年多。物流公司的工作需要24小时待命,他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形容当时的状态:“我在云南旅游,第一次骑马,骑在马背上两手抓着缰绳的时候电话响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西班牙客户。我一边骑着马一边接电话,马就自己开始慢慢跑了。我又怕从马背上掉下来,又不能挂电话,那是一种很尴尬的状态,就好像我的生活一样。”
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如果不改变可能很多年以后生活还是这样。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他爱看蔡澜的饮食类节目,再去看他的书,其中有一句话“做人要去试,如果去试的话机会有50%,如果不试机会是0”,他说基本就是这句话促使他辞职去了四川。
作为一个来自西北的甘肃平凉人,他跟四川唯一的联系是女朋友曾经在成都上大学,而他决定远离家乡和曾经工作过的城市来四川创业时,并没有一个完备的计划,按他的说法,只有一个目标:找到最好、最正宗、最安心的食材。
在网上和图书馆的县志里找寻各地最正宗的食材信息和古早口味,然后背上背包和相机去当地寻访这些食材,把能找到的安心食材带回自己的淘宝店去卖,这是把文翰创业以来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方法听起来可行,可是具体做起来才发现会到处碰钉子。首先他不会说四川话,一开始到了乡下,根本没办法跟村民交流。而在找寻食材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是,县志上记载或网上流传的东西,在当地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失传或者变味,或者到了当地要通过艰苦的找寻才能得到少量满意的食材。渠县的村民为了赶在太阳出来之前采摘完黄花,会半夜三点就起来采摘。他为了参与这个过程,夜里就住在村里像盘丝洞一样的小饭馆里。楼下就是村民养的猪。
去瓦屋山找竹笋的时候,他花了两个多小时说服村民带自己上山,本以为自己常常登山,体力跟得上笋农上山的脚步,却在走了三个小时后不得不停下,因为山路湿滑陡峭,有时候连站都站不稳,村民们灵巧得像羚羊一样,他却已实在走不动。
把文翰当初说服家人给自己一年时间来做这件事,一年之期将尽的时候,他已经花光自己在深圳工作三年的积蓄。但他对食材和包装的讲究开始吸引饕客们的关注。一天他的淘宝店突然访问量暴增,30多人同时在淘宝旺旺上咨询,回复都来不及。他还以为是受到职业差评师团队的攻击,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店铺被微博红人柏邦妮转发。
订单在此后越来越多,但至少有70%的订单不能满足,因为好的东西需要时间来做,产量也不会太大。如果为了满足需求而批量化生产不合格的东西,就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有些东西急不来。
问:你一开始怎么想到要做这样的事情?
答:刚开始在深圳上班的时候,觉得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不太适合我,跟我的目标不太相符。另外就是当时在深圳吃的东西实在太不让人放心,但是上班族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买到放心的食材,上班的时候不能去菜市场或者超市买菜,下了班之后基本上新鲜的蔬菜已经卖光了,所以对我来说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还有我自己喜欢吃,也喜欢出去玩,我出去玩的时候看到很多农民的东西非常好,可能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东西有多好,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有多珍贵,但他们没有条件、没有平台也没有能力卖出去。我觉得自己可以充当一个桥梁,去干这样的事情。
问: 你决定辞职的时候家人和女朋友是什么样的态度?
答:当时做这个决定很鲁莽,虽然我知道我想要做什么,但会不会成功是难以预料的。我觉得即使到现在也不算很成功,家里人还是比较反对,因为毕竟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女朋友还好,她很支持我,跟我一起来成都做这个事情。
问:那你是怎么说服家人的?
答:想说服上一辈人其实很困难,最多只能让他们相信我,我当时就说让我做一年,实在不行我再回去工作。因为毕竟父母都希望工作越稳定越好,最好是一动不动。
问:开始的时候你有没有制订一个完备的计划?
答:没有很详细的计划。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找到最好、最正宗、最安心的食材。我当时的想法是哪怕这件事情做不成、销售不出去,我也可以找到一大批放心的食材给我的亲戚朋友。
问:你对吃的爱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如何判断食材的好坏和正宗与否?
答:其实对吃每个人都是专家,我们从小到大吃了二三十年,每个人对吃都有一定的理解。其实从小到大吃这些东西的时候会有一种味觉上的积累。你一试就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虽然食物的口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但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帮助你判断这个到底好不好。
最主要的判断方法还是比较。我会先去网上搜集一些信息,看看当地最好的食材、特产是什么。我会去图书馆查资料,翻阅当地的县志和文献。好多正宗的东西在当地的县志里是会有记录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有它好的地方。我想做的就是再去看看当地古老的食材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会一家一家比较,可能不会全部详细比较,但起码会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看哪一种口味最好。很多食物一比较,口味好不好就能判断出来了。
问:为什么会选择四川呢?
答:我之前来过成都,我女朋友在这边上学,所以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往四川跑,对这边算稍微有一点了解。还有我觉得这边的食材比较丰富,所以第一站想从这里开始。
问:寻找食材的时候碰到过什么困难?
答:我这样找很多时候是在碰钉子,因为很多食材已经消失了,很多也没有最正宗的古早的味道,这种东西我就不会记录在我的微博里,或者不会把它买回来放在店里卖。而且这样的东西太多了,我现在可能走了大概30多个地方,店铺里成功在做的也就七八样东西。很多地方你去了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问:为什么会这样?
答:有很多因素,有些县志上记载的东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市场、气候,已经做不出来了,像失传了一样。还有一种是已经变味儿了,不是原来记载的那种情况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的淘宝店铺很小,销量非常有限,很多东西就没有办法去做。
比如四川的辣椒二斤条,这是川菜里非常必要的东西。我去了二斤条最好的产区双流牧马山4次,最后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二斤条干辣椒,不是说东西不好,而是农民不愿意把它晒干了来卖。他们觉得晒干太麻烦,而我的销量又非常少,没办法买很多新鲜辣椒再把它烘干,这种情况很多。有很多食材只能找到这个份上,做不了就没有办法,这种还是能找到的。有很多是直接去了就没有,不是书上或者网页上所流传的那种情况。当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问:碰见二斤条这种情况,有没有想过与人合作,扩大规模?
答:我即使要和别人合作,也要树立一个榜样。最近微博上很多人都在关注我,很期待我带给大家的东西。我觉得如果贸然找几个人去帮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而到乡下和山里去找这些东西又非常辛苦。如果没有激情和动力,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都是做不了的。现阶段应该还是会继续一个人在路上找,这也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能把四川省内能够找到的食材全部发掘出来。
问:在寻找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
答:太多了,说几个有意思的。我去渠县找渠县黄花,村里没有旅店可以住,可是住镇上就赶不上第二天早上去采摘,因为农民采黄花非常早,半夜三点就起来去摘,就是怕太阳出来花开了就不好了。所以我就在村里随便找了个小饭店,一个晚上只要10块钱,但是条件非常差,只有一张木板床,床上放了一张凉席和一床被子。而且那间屋子像盘丝洞一样,里面有很多蜘蛛。它楼下是猪圈,所以那一晚我等于是跟猪住在一起。
还有去乡下经常要坐摩的,冬天出去最怕就是坐摩的,坐在上面即使穿着冲锋衣也感觉像没穿衣服一样。我一般尽量当天离开那里,因为山区里有时候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环境不熟悉,如果不小心迷路或者从哪里翻下去,找都找不到;另一方面是一个人在外面,最不放心的还是人,虽然其实四川的民风已经算很淳朴。
比较艰苦的一次是我去瓦屋山找竹笋干。之前有朋友跟我说过,瓦屋山的农民去山上挖竹笋的时候会披蓑衣、戴斗笠,这个形象在我脑海里印象非常深,会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农民的身影。我去了瓦屋山之后,就想跟他们一起去挖竹笋,刚开始笋农不愿意带我进山,因为他们觉得太危险了。瓦屋山竹笋产季恰逢雨季,山上很滑,搞不好会有泥石流,还有他们说我走不动。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面玩,常常登山,觉得体力不是问题,当时花了两个多小时才说服他们第二天带我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