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我在虎嗅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少年商学院”的订户是如何过3万的?》,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贡献就是三个月之内订阅量增加了一万,也是过去9个月以来唯一一次用户大量增长,很多企业后来问我怎么做微信的营销推广,其实我哪有时间做推广。
自从在8月份看到微信后台的数据统计后,我发现这个工具很便利,能让你知道你做到了什么,但微信只是个工具,必须有专业素养帮你提炼背后的商机。我受过媒体人的专业训练,知道传播很广或点击率很高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黏性很强的用户,我要的是忠实的读者。我们的账号曾经发表过《中国教育是最大的假冒伪劣品》一文,得到了很高的点击率和转载率,当时这篇文章传阅量很广,但我们知道这是篇口水文章。所以单纯在互联网,单纯为了微信而做微信的人,很容易就拉不回来了。
新公司“新童年”在2013年11月1日成立,这个新旅程真的带给我很奇妙的感觉。我一直是个很细心的人,从高中开始记日记,不会每天都写,但是两三天会写一篇,记下对我影响最深的事和人,这样会引发我的思考,以前思考的东西也会带来新的碰撞,所以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这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收获,都有一些延伸。
问:“少年商学院”的目标和核心是什么?好像大家还不是很清楚。
答:肯定不是财商教育。中国人一般会把“商学院”理解为教授经商、理财知识的地方。其实商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逻辑方法。现在的“少年商学院”所分享的,都是有关儿童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它的两个标签:一是全球视野,其中以欧美为主,给中国的家长提供故事化、顾问式、可借鉴的国际化人文教育资讯、内容和服务;二是跨学科,譬如一枚硬币,既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从历史、艺术、社会等角度,两两交叉进行解读,加上一些欧美的创意思维训练方法,会让孩子的视野和思维得到拓展。在孩子眼中,世界本就应当是多元的、无限延展的。
我们把自己形容为一座桥,将欧美的人文教育理念以故事化和顾问式的方法,通过改造、融合,嫁接到中国孩子的教育上。如果说目标的话,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国内的家长,让孩子拥有触手可及的国际化教育,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生活。我们会有系列在线产品和线下教育产品。我们是一家智库,未来可能会针对企业客户开发一些产品。
我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教育培训机构,我一直希望做财经、媒体和教育领域的跨界智库,不一定只针对普通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问:“少年商学院”服务人群的年龄定位是怎么来的?
答:我一开始就把受众外延化,现在的主要受众是孩子在5~15岁的中产家庭,家庭平均年收入在30万以上。这个数据是经过调研的,前期我们在微信做调研,包括推送内容的时候,话题设置希望订阅者回复的相关问题,包括“你的孩子多大”“有几个孩子”等。我抛弃了早教这一块市场,因为年龄太小的孩子及其家长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的理念和产品,其次上了中学之后时间不太多,这部分孩子的家长也不是我们的主要受众。所以一开始我想服务的受众就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及家长。现在的微信订户当中,65%为女性。不过最近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受众当中,有20%的订户的孩子在读中学,这个数字比我们预想的要高。
问:你是如何做微信推广的?传统媒体人运营微信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答:我没有做过任何推广。如果非要说“推广”的话,就是刚才提到的9月份在虎嗅网、钛媒体等科技博客上写过有关微信运营心得的文章。我把后台的数据全部公开,包括订户数量、每日新增人数、图文阅读量、转发量,以及用户地区分布属性等。
我觉得对微信订阅号来说,做好内容是不二的法宝。其实“少年商学院”虽说在10个月内积累了近10万订户,但从0到1万,是用了5个月的时间。我在传统媒体受过专业训练,相对而言,生产的内容的品质会好一些。另外就是,让你知道传播很广、点击率很高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因为我真正需要的是黏性强的用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绝不是割裂的。我一直觉得硬要用“新”和“旧”来区分事物非常不妥当,最可怕的其实是思维的陈旧与僵化。
还有一个和媒体行业不同的是,教育是垂直的服务性行业,你提供好的内容,读者希望从中得到价值,一个学习方法或教育方法,最好马上能够借鉴甚至模仿,用到孩子身上。这和大众媒体的受众希望从媒体内容中得到的价值是非常不同的。
问:我注意到你们一般都是早上六七点发文章?
答:最主要还是尊重规律。最近有团队,可以值班定期发,前期我们试过在早上、中午甚至晚上发文章。一开始公众号试运行时,最初的5 000人是最忠实的读者,我做了个调研,发现60%的读者选择早上阅读文章。微信的读者高峰期是早上七八点上班的时候,第二个高峰期是晚上10点,第三个是中午12点吃中饭的时候,所以要尊重规律。但是现在公众订阅号基本都是早上发文章,谁最后一个发文章,谁就能停留在公众订阅号板块的最上方,往往留在最后发的文章也最多人读。
所以你要么避开高峰期,要么你有足够的自信,即使早上有这么多公众号发文章,你的读者也会看你的内容,现在这个自信我慢慢培养起来了。
我每天都在公开我们的用户订阅量,很多人觉得我的数据不可信,微信公众平台一篇文章的打开率在20%~30%算是不错的,我有近10万名订户,如果按一天30%的打开率计算,就有三万人次的阅读量。
我的图文转换率还有用户的阅读量一般在六七万,还有一天达到了11万。这说明有60%~70%的阅读量来自往期文章,我只要保证平均一周有一篇文章的传播量在100%,其他文章的在20%~35%,就足够好了,而且可以通过提取往期文章循环发布。
订阅号的订阅者其实还不是我们的用户,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我们的关注者。要将关注者(严格来说还是读者)转化为你的客户,我们是一个垂直的领域,读者黏性强的话,有可能转换成用户,但中间还有很长的转化过程,这是我们要做的,未来没有那么乐观。
问:你们是否已建立起海外作者组织机制?
答:“少年商学院”微信账号的一个特色,就是所有文章都经过授权。现在我们自己建立联系的作者有几十位,而且每周都有主动投稿,或想成为专栏作者的朋友(以海外华人和海归为主)。但我们到今天还没有建立系统性的海外作者机制。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现在微信上,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们已经发现许多微信公众账号抄袭我们的文章,不注明来源,甚至连作者名也省去了。如果我花大精力去约稿,去做专题,可能事倍功半。所以,我请我们现在的这些作者,尽可能在不增加自己负担的情况下,提供干货多的文章,譬如孩子在上实践课的时候他直接拍照发给我,或是把当天的日记发给我。
我的计划是,等到2014年我们的电子杂志、APP等多平台都上线时,正式成立我们的海外作者组织机制。多平台,或多或少,能够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的屏障。这个组织成员会尝试两个方向,一是成为专栏作者,二是成为我们未来会员的教育顾问。
问:现在教育类微信公众账号很多,“少年商学院”的内容如何突出自身特点?
答:“少年商学院”有5个公开的关键词:独立、好奇、未来公民、勇敢和快乐。我们文章的内核就是这个。另外5个潜在关键词是:科技、人文、沟通、拓展以及把文章栏目化。还有我希望内容是跨学科的,为什么孩子能够画出怪兽,大人不可以,这个话题表面是关于绘画,但背后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我希望每篇文章都是特定的领域和方向,但又能超出具体阐述的这个方向。
“商业模式对我来说,无非是自己做产品还是做平台。我们很可能成为后者,让这个池子越来越大,然后借力打力。”
摸索中的商业模式
问:不能免俗地谈到商业模式这个问题。
答:很多人知道我要创业的时候,大都问我两句话:“拿到投资了吗?商业模式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第一,没拿到投资就不能创业吗?第二,商业模式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谈商业模式,先谈产品。我想做一些“傻”事。之所以说“傻”,是因为一家创业公司不想着赚钱,而只惦记着理想。2014年,我会推出一系列在线内容产品,除微信以外还会有电子杂志、APP、视频公开课等,所有这些形态的内容、资讯和服务都干货十足,并且全部免费。线下,我们继第一站广州后,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以及二线城市继续举办高品质的分享沙龙,沙龙会成为常态,最重要的是每一场都免费。
我们是NGO(非政府组织)吗?当然不是。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如果你能够真正解决人的实际问题,那么牛奶和面包都会有的。我们会成立youthMBA俱乐部,招募付费会员,提供一些专属的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与产品。
那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垂直的产品呢?我们未来是朝平台的方向去发展。与培养孩子独立、好奇、未来公民品质的人和企业一起,真正为万千纠结的中国家长分忧。但在此之前,我需要有一两款垂直的小而精致的教育产品,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了解这个市场。否则我们总感觉吊在空中,不够接地气。
问:线下活动这个领域很多教育机构在做,“少年商学院”怎么培养出自己的特色?
答:我的一位合伙人在斯坦福大学旁的一所中学当过老师。我们现在正从硅谷引进一个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颠覆性的青少年创意思维工坊的项目。线下针对孩子的活动,我们就会以此为主。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而针对家长的线下活动,我们一方面自己邀请嘉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我们许许多多的微信读者就是非常好的分享嘉宾人选。2013年12月在广州的线下沙龙证明了这一点,参加沙龙的朋友多为家长,但也有幼儿园、小学老师等,还有教育机构希望与我们合作开展沙龙。总之我们从没把自己定位成教育培训机构,而是一家跨教育、媒体和商学三个领域的社区式智库。
问:创业至今碰到过什么困难吗?
答:困难还没有真正到来。如果要说困难,无非两种,经常有人说,你们做的这个东西没人做过?为什么没人做,肯定是这个不好做,看起来比较理想化,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一点我们没有太在意。因为过去10年是课外辅导班的10年,未来10年,一定是东西方教育真正融合和具象化的10年。现在的这一代家长与你们同龄,他们的分辨能力也越来越强,好产品、好服务一定会被发现。再说我也没有想着一开始赚多少钱。我希望自己理想,但不理想化。我还没有真正把产品推向市场,去验证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因此困难还没有来。第二个困难是家庭和创业之间的平衡。事实上,我现在投入的精力不比分隔两地时少,我现在无非就是每天都能回家,但陪家人的时间加起来并不多。
问:创业不易,家里人都支持你吧?
答:是的。包括我之前去北京,很多人觉得当时我去北京,留下老婆孩子在广州,一定是因为待遇高或我执意去。事实上,我一直很犹豫,是我太太鼓励我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我回来创业的时候,她也很支持我。我很感激她。
问:当父亲的感悟如何,怎么看待父亲这个角色?
答:我在儿子1岁生日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儿子小报一年里教给我的10件事”。今年他两岁时,我又写了一篇文章,这也源于我十几年来一直记日记的习惯。我会坚持写下去。我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多花时间陪他,包括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我经常回来,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过孩子长大后财富多少取决于早期爸爸跟他聊天的多少。当父亲是个体验,教育孩子就像创业一样,需要不断摸索。我觉得孩子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太多东西了。
问:有了孩子之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学会做减法,心态也变得更平和,说实话我是个很急躁的人,但现在觉得我可以慢一点,做一个精致的东西,可以抛弃一些东西,这跟有了孩子有很大关系,慢慢明确方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