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全文阅读 > 第12章 一个人的“舌尖上的中国”(2)

第12章 一个人的“舌尖上的中国”(2)


  去了之后都还没有走到竹笋的主产区,我就走不动了。山路非常陡,不像我们平时登山的路,比那个还要艰辛,因为林子非常密,地非常湿滑,站都站不稳。进山大概5个小时,我的一双专业登山鞋就报废了,鞋底也脱胶了,笋农们就穿普通的解放鞋,虽然他们又小又瘦,腿上肌肉也不是很发达,但是走起来跟羚羊一样,非常轻巧,都不用休息。

  本来我们计划要去海拔更高的主产区,走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只好在那一带找竹笋,挖了大概两个小时,我已经挖不动了,他们还在不停地找,最后我只能先原路撤回。下来之后已经看不出裤子的模样了,就是两条泥腿。鞋子开胶了,里面全都是泥浆。下山之后我马上买了一双16块钱的解放鞋穿上。他们一路都笑我,上山的时候笑我走得慢,下山的时候又笑我走不下去,我下山之后大概四五个小时他们才下山,背上还背着50多斤重的笋。

  当地有一句谚语叫“一根笋一条路”,就是你在山上要挖一根笋,基本要踩出一条路来。今年上山挖笋的人比去年更少,一方面是天气不好,产量少,另一方面今年笋季时有泥石流,山上的雨非常大,很多地方太危险了,有时候真可能把命搭上。他们走的那些地方有时候就在悬崖边上,所以农民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问:有年轻人会上山挖笋吗?

  答:基本上最年轻的都在40岁以上,80后肯定不上山,他们想上去可能家人也不让,我估计用不了多少年,可能就没什么野生的笋了,因为危险性太大,而且非常辛苦。笋农一天只能背50多斤笋下来。第二天要再上山去,不是很多人能坚持下来的,即使以他们那样的体力。

  瓦屋山靠山临水,农民以前既可以打渔又可以上山去打一些野货,现在上山的人越来越少,打渔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可能是因为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城市的诱惑太大了。

  问:那如果你告诉他们你是从深圳过来的,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答:我每次去农村都会告诉别人我是从成都过来的,因为说成都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如果我直接告诉他们我是从深圳过来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是骗子,不愿意跟我打交道。很多农民可能就想安安稳稳地把东西卖出去,换回来钱就行。告诉他们我是从深圳来的,他们可能想广东沿海的,是不是骗子啊?有时候我身上带的现金不多,带农民去银行转账或者把钱取给他们,他们都很担心,觉得我是骗子。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也会仔细核查我的身份,怕我骗农民的钱。

  问:你刚开始跟村民说明来意的时候,他们通常有什么反应?

  答:有时候村民看我就像看怪物一样,我去了以后他们会集体盯着我,有时候可能会看着我笑一下。刚开始跟当地人是很不好沟通的,因为我刚从深圳过来的时候不会说四川话,四川的农民基本上又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前半年我一边找食材一边学四川话,说普通话的话,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一句也听不懂。

  问:跟村民的交流顺畅吗?

  答:交流还算比较流畅,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生意上的问题,一些偷奸耍滑的情况。比如他们可能随时会变价格,即使跟他说好了你地里这些东西只要收好了我就过来,到时候可能别人每斤多给了几毛钱,他们就直接卖给别人。说话不算数的情况比较少,但是有。

  问:一开始到一个地方,你怎么知道去找谁?

  答:找谁我事先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那个地方有哪些东西,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我就开始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到那个地方之后随机应变,更多的是向当地人请教,因为他们才是专家,他们知道这个地方最好吃的应该是什么、在哪里。多请教多问,答案就出来了。这其实很难,因为即使去问别人,他们也不一定搭理你,即使搭理你,他们也不一定知道这个东西,即使知道这个东西,也不一定知道最好的在哪里,所以你要自己去比较,多问一些人。

  问:中途有没有很气馁?

  答: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气馁过,只要背着我的照相机出去,我就觉得很兴奋,即使没有找到,也已经是一场旅行了,虽然没有好的结果,但过程是非常精彩的。

  问:现在店里的经营状况怎么样?如果不好,有没有想过放弃?

  答:基本上我现在已经花完了在深圳工作三年的积蓄,距离赢利还有一段距离。就像组装一辆汽车,非常困难,但是组装到一半你不至于停下来,你总有动力把它完成,完成之后摆在那里,我觉得我非常享受整个过程,虽然很艰苦,但是我想我不会半途而废。

  问:现在微博上对你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首先非常直观的影响是店里的订单越来越多。订单一多,销量变好,我下次去进货的时候就更有底气要求他们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原先很多东西因为保质期比较短,或者少量运输不方便就没有做,现在有了销路以后,这些东西都可以慢慢做起来,这是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另外,这么多人关注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责任,我可能会比以前更小心。

  问:这种关注会对你的心态、对做事产生影响吗?

  答:会,但都是非常好的影响。在这些人关注我之前,我做事的方法和现在是一样的,就是按最严格的要求把最安心的食材找出来。虽然现在有这么多人关注,但是我的计划不会变,还是会慢慢地一站一站去找。有很多人关注之后,也引来很多商家寻求合作,我都推掉了,因为我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这个事情,我还是想把精力放在发掘新的食材和保证食材的品质上。

  对心理上最大的影响就是我觉得我走的路是对的,我会继续走下去。

  问:现在的压力是什么?

  答:压力是很多订单发不出去,比较着急。因为很多人付了款之后,可能一个月后才能拿到货,一方面是包装比较慢,因为我包东西的时候每一层都会裹上气泡膜,纸箱外面又会裹一层气泡膜,我真的很怕千辛万苦找回来的安心的食材被快递压坏,或者大家收到的时候是一团糟,所以包装非常费时间。现在还有很多订单没有发出去,比较着急。

  问: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批量供应,是吗?

  答:我其实希望安心食材可以批量供应,这对大家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又担心这些东西批量生产之后,走上食品店的老路。我也是在慢慢探索,希望能找到一条合适的能健康发展的路,只能慢慢来,一边试一边看。很多人替我担心,说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去扩大进货量?有些东西急不来,它必须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做,如果非要扩大生产,这里压缩一点那里压缩一点,最后拿到的东西就变了。

  问:如果没有得到这些支持,会不会坚持做下去?

  答:当时计划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年内没有起色就考虑做别的事情,这个期限其实马上就要到了,就在快要到的时候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是一种动力,也是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关注,我原本是想再做一年,把四川能够做的东西全部找到,我可能不会在乎一共花了多少钱,因为到现在为止已经亏了5万多,我只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完,即使做不了生意,在四川省内走了这么多地方,行万里路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收获,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最起码在我年轻的时候做这个事情,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问:在行走的过程中,对四川的农村生活形态有什么感觉?

  答:出去旅行就是看别人的生活,他们怎么吃东西,口味是怎样的,看到这些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帮助,可能会有一种更透彻的认识。

  我经常去农村,有些地方民风很淳朴,那些小店都没有菜单给你选择,你只要告诉他你要吃荤菜还是素菜就可以,他就会帮你炒一盘菜上来。刚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你没有告诉我你炒什么菜,没有告诉我这盘菜多少钱,我怎么点菜?万一你给我炒一盘几百块钱的菜上来怎么办?但是他们之间的信任非常简单,价格基本都差不多,十几块钱或者几块钱一盘菜。没有那么多选择,生活反而更轻松,我有时候去这样的小店吃饭感觉非常惬意,什么都不用点,告诉他我要一荤一素一碗汤一碗米饭,一会儿给你端上来的说不定是个惊喜。

  他们吃饭的状态真的是休息,很慢很慢地在那里吃,吃完之后聊聊天喝喝茶,该干啥干啥,这种生活其实挺好的。本来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只不过我们现在什么都求快,能够静下来生活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我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一家饭馆,中午三点多,一家四口人经营这家小饭馆,做的是豆花饭,还有一些煮好的猪头肉,门面非常小,房子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建的,木头和砖瓦混合。一进去之后你就感觉时间好像退回去了,他们做饭非常慢,用木柴和鼓风机,不会听到抽油烟机和瓦斯的声音,只有油和锅的声音,一道菜炒熟了,烟直接就从烟囱走掉了,感觉非常好,然后他们坐在旁边看电视、嗑瓜子,那种做生意的心态不是在城市里能享受到的。

  问:经历过这些之后,你会很难再回到城市的生活状态吗?

  答:那倒不会,我有时候性子挺急的,人有时候是要慢下来,但是该快的时候还是要快,这还是得看具体情况,如果每天都那样慢的话,可能几个月就受不了了,我觉得那只是享受的一部分,它提供给我们如何享受的一种参考,让我们能够放松下来。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非常焦急或者只有非常缓慢的话,其实是很痛苦的。

  我很喜欢城市的生活。只是以前工作的状态没有时间让我享受生活,哪怕是在周末,这个是我接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