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乔是这样在个人博客上介绍自己的:web(网页)设计师,现居上海,designlol.net(全球设计精享站)站长。另外再配上她略显冷峻的证件照。她的名字出现在“科学松鼠会”网站的落款栏里,她义务设计了这个声名鹊起的科学网站。而知道分子们熟读的FT(《金融时报》)中文网也与她有关。28岁的她已经在web设计界备受关注。
然而,网上关于她的报道很少,除了几段她讲“理性的设计”的讲座视频。她的网站designlol.net介绍的是全球各领域的设计精华。她的博客《西乔的九卦》有一批忠实粉丝,只是她更新得没有以前勤了,描写个人的《九卦生活》栏目更是有近一年没有更新。这位设计师显得有点神秘。她说,她正在备考雅思,准备去加拿大读一个艺术方面的两年制硕士课程。
然而,如果“翻墙”,你会从Twitter(推特)这只“愤怒的小鸟”上看到一个活跃的家庭主妇版的西乔——爱淘宝,也爱做菜,当然也爱和她的程序员先生霍炬夫唱妇随。她也因此获得了程序员们的生活素材,在《程序员》杂志上连载《神秘的程序员》漫画,目前已出版了28期。“这是我目前唯一固定的月收入,每月500块钱。”她骄傲地伸出了一只手掌。
这对IT(信息技术)界的知名夫妇自称过着“反组织”的生活,整天宅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特立独行。他们的婚礼是在2009年6月举行的,在北京的奇遇花园咖啡馆。他们谢绝了红包,并给宾客提供霍炬家乡天津的特产——煎饼果子。结婚半年后,2009年年底,在很多人为婚房发愁的时候,他们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告别了那曾经是无数素不相识的程序员联络点的客厅,搬到上海居住至今。现在的生活主要是泡浦东新区图书馆,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在中国体会到一个纳税人的福利:免费停车,免费借书,免费无线网……”
我和西乔的谈话进行了三个小时,她的表达很清晰,大概是因为有讲座的历练;她也不像照片上那么冷峻,这让我相信这是一个毕业5年,有自己的本领和爱好,又能自由地把控自己生活的女生。
问:我们先谈谈你的个人经历吧。
答:我是知青子女。在上海出生没多久就到了安徽望江县生活,在那里一直读到高中。我妈妈是在“文革”后期从上海下乡到安徽的,她很快考取师范院校,在当地做了老师。我爸爸是安徽人,他很爱学习,70年代末就下海了,最早开了照相馆,拥有县城里唯一一台专业相机。后来他又自学电工,学修汽车,在80年代初就拥有了6位数的存款,而那时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16岁的时候,我的户口回到上海,而我本人直到2002年才回到上海,在专门为知青子女开设的全国高考考场参加了高考。
问:你父亲对你有很深刻的影响吧?
答:我父亲对我有三点影响:一是他是最早一批下海的人,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直有创业精神,都想去试,哪怕要付出代价;二是他是一个求知欲非常强的人,老了也想继续学东西;三是他是一个希望了解真相的人,他会“翻墙”。我父亲在我初中时给我讲解的历史和历史书上的不一样。这对我世界观动摇很大,历史书上的事居然可能不是真的!那怎么能写到课本上教给大家呢?我就去问我的历史老师。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和我说确实有些不是真的,以后要学会自己看历史。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之后再也不相信从单一渠道了解到的东西。我开始拥有追求真相的意识。
我父母都觉得浪费时间是罪过,一直坚持学习,整个家族没有人会打牌打麻将。我爸天天看Google Reader(Google公司提供的在线阅读工具,现已停用),经常缠着我先生问这问那,岁数大了怕忘,还专门列了一个“to-do list”(待办事项清单),要请教哪些问题,路由器要设置,代理要更新等等。我妈也很早就开了博客。
问:听起来真是很独特的家庭氛围,那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的?
答:我家在1998年就买了电脑。大概在1999年我就开始在家上网了。因为我爸爸后来还做摄像,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用Premier软件剪视频短片,也会用PhotoShop软件,对互联网比较感兴趣。我大学报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艺术专业,那是一个实验性的专业,把各种相关学科的课程都拿了过来,却什么也学不深,所以我在大学都是做自己的事情。我是一个不喜欢集体生活的人,不参加任何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想好大学毕业就做设计。学设计的学生很容易接到项目,我还和同学一起在校门口开了一家图片社,就是用两台彩色喷墨打印机,帮大学生打印文件、设计海报等。那是我第一段近似创业的经历。广院(中国传媒大学旧称)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鼓励学生创新,强调动手能力,很像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也比较遗憾,我没有去一个纯艺术学校接受教育,也没有去一个学术氛围更浓的学校。
问:毕业后你有过一段短暂的公司生涯?
答:我们这个专业据说当初是为了北京奥运会设立的,同时也为以后数字电视方向储备人才。还没毕业时我的同学大多都去了央视五套实习。那时候我在央视国际频道实习,待了一个星期我就觉得事情太琐碎了。2005年11月我去了一个朋友开的跟电子竞技有关的小公司。他们一开始很器重我,公司日常业务就是经营一个电竞的资讯平台。那时我就负责改版,把一个静态的公司网站改成一个门户网站。我招了一个开发人员和几个编辑,工作一两个月后我名片上的头衔就变成了网站总监。小公司是很锻炼人的,它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2006年1月我接了第一个正式外包项目,来自央视,为一个类似《同一首歌》的栏目做官网。我带了一个开发人员,接了这个项目,赚了一些钱。那时我还没有正式毕业。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可以带项目,自己负责客户接洽、管理项目进度,做设计、做产品、做前端,和开发人员合作。后来我又在深圳接了两个项目。我算了算积蓄,不工作,够我生活半年。我决定SOHO(居家办公),不去上班,靠接项目生活,如果半年后活不下去就再找一份工作。我觉得很多创业的人在离职前都这样打算过。我的上班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上班让我有点迷茫,在交通、会议和琐事里花掉很多时间,下班以后也没有很多时间看书或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时我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所有时间的付出都是为了挣钱,然后变得更能挣钱?年薪百万就算是人生追求吗?我们最终是为了什么而付出心血和健康,牺牲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牺牲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呢?我决定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
问:结果你成功了吗?
答:又做了一年外包后,我有了自己的开发团队和公司,提供LAMP平台下的web项目外包和一些产品端的咨询服务。2007年我接了一个大单——FT中文网的整体系统改造和历史数据迁移。FT中文网那个时候更像纸媒而不是网媒,有组版系统,有出版人,有出版流程。那个项目是朋友推荐的,做了一年多,FT签我们也冒了一定的风险,给了我们很大程度的信任,因为我们是小公司。公司员工最多时也没超过10个,我一个人就要做与行政相关的各种事,跑工商税务,甚至包括贴发票。FT的技术负责人非常好合作。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FT中文网的橙色版面就是你们做的吗?
答:外观后来改过一次。现在除了外观系统,发布系统、前端、统计、广告系统等仍然是我们当年做的。
问:后来你的公司没有继续做了吗?
答:做了3年外包以后,我经济上已经自由了,不用再考虑太多生计问题。2010年我先生和我想换一个城市生活,就离开待了8年的北京。在中国做公司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搬到上海以后,我就慢慢把公司业务停掉了。
我先生是我在做FT项目的时候遇到的,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2009年我们结婚,婚后半年我们把房子卖了,搬到上海,那个房子是他在2003年刚毕业一年时用做项目的钱付的首付,在北京广安门附近。他是学建筑的,当时就劝身边很多朋友借钱都要买房子,不然以后就买不起了。我们还因为卖房子,接受了财经网的采访。因为当时《财经》杂志的主编王烁在Twitter上看到了我们卖房的事情,他就很惊讶,认为这是一个逆潮流的举动,就派了一个记者来采访我们。2009年年底,在我先生30岁生日那天,我们把房子卖了。到上海关掉公司以后我就成家庭主妇了,但还会收到很多外包或设计项目的邮件,就挑一些感兴趣的、靠谱的做。另外,帮我先生做点软件,看看书,学些东西。
问:从职业上来说,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答:做项目管理不是一个创造型的工作,而是一个管理型的工作。我一直说我开外包公司是一桩生意,而不是创业。当然我通过做外包也获得了非常多的经验和回报。这些回报让我能在后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上海的这一年多我基本没做什么商业设计,而是帮一些公益团体和朋友做,比如科学松鼠会、谷奥、射手网等,也尝试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和MAC平台上UI(用户界面)的设计。我还是喜欢做一些创造型的工作。
问:你看起来是难得的集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于一体,又懂得如何和程序员沟通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