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翻开这本书,读这些“中国三明治”的故事。
“中国”和“三明治”,看起来是有错落感的两个词,但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这代中国人身上,却恰如其分。“中国三明治”是我在2011年初偶然得到的一个名字,用来命名我当时即将开始做的一个集体博客。
三年后,这个集体博客已经发展成一个“综合体”,既有网站(China30s.com)、公众微信平台(china30s)、线下沙龙活动,也有视频节目、电台、电子书以及现在的这本纸书。
当1985年生人在2014年虚岁到了三十的时候,我之前试图定义的一代人,1975~1985年出生的“三明治一代”全部都迈入30岁的门槛了。新的一拨“三明治”,85后甚至90后正在不断加入。
“中国三明治”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旧的生活定义正在被一一粉碎,而新的生活方式正以雷电般的速度奔袭而至。回首创立“中国三明治”这过去三年半的时间,这种感受更是令人无法抵抗。
2011年初,我刚刚31岁,结束了在英国短短一年的留学,重新回到上海,那时身边的同龄朋友正在从“赶紧买房”的热潮中慢慢走出来,重新思考自己在都市里的生活方式。但一切看起来似乎阻力重重,父母的期望,自我的再定位,生活方式的新设计,新技能的学习,做任何事情都有“为了什么,怎么养活”的思维……这些说不清的阻力让人怀疑生活创新的可能性。
有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这一代中国人有其特殊性。比如他们都诞生于“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他们都在青年期才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通过学习和工作初步接受国际化洗礼的一代人;他们的30岁恰逢创业、自由生活方式、公益等社会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其中;他们的父母是“共和国一代”,在历史的起落里被剥夺了安全感,又经受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的“洗礼”,思想实际而保守,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以我自己而言,我生长于广东潮州,一个古老而偏远的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却脱节于现代大潮之外。我直到19岁上大学时才有机会第一次踏出家乡,到28岁才有机会出国。在北京求学、上海工作之后,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探索期,到现在还没有终止。童年的经验未必能为今天提供直接帮助,却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性格底色。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接受过有关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是慢慢自发开始这种探索的,是一种类似呼吸的自然行为。
于是,我从当记者开始,经历了创业,后来又涉猎公关工作,再到英国求学,带上自己的小家庭大篷车般一路奔波,不亦乐乎。到现在,我明白自己最想做的,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回到2011年3月,我开始创立“中国三明治”,如何找到那些和自己相似的声音和故事呢?我用的是最接近手工艺人的方式,用自己擅长的访谈方式去了解身边朋友的想法,进而是朋友的朋友,最后扩展到更大的人群。而一个个故事被讲述出来之后,我发现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了:这群人可以一起来做点什么。
我发动了更多朋友来参与访谈,共同组织活动。每一次访谈,其实都是探索孤独灵魂,找到呼应者之后的一场欢愉交汇。而从采访演化而来的线下故事沙龙、交流分享,再到集体公益行动,乃至把“中国三明治”当成一个正规实体进行运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也从一个职业媒体人,转入“中国三明治”的全职运营当中。运作“中国三明治”的这三年也是我自己快速成长、体验中国社会多元现象的三年。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是三年来“中国三明治”的一些精华故事。它们中有的点击率近20万次,有的感动影响了很多人,有的只是默默记录了一个主人公的思考和突破。这些故事不是全部,只是开头。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地位在提高,内部社会生活正在一种有趣的纵横交错之中缓慢推进。以中国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写中国故事,而不是借助于何伟等外国人士的叙述,才是这个时代我们更该倡导的。
“中国三明治”这个平台其实并不过分在意年龄,它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体和行动实体,一方面我们既会持续追踪“三明治”一代在接下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也会吸纳并观察新的85后人群。他们带来的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把更放松、更娱乐、更多元的方式带给了这个时代。我们将同样关注他们的故事发展。而更重要地,我是在观察这个社会的运行肌理,甚至是探索当下人群的一种新型组织方式。
当然,这本书里呈现的故事,只是中国当代生活景观里的冰山一角。希望读者读过之后,可以联系我们,讲述你们更多的“三明治”故事。
也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让你重新想象自己的生活。只要想象力更广阔,行动力再强一点,任何时候,生活都可以变得充盈。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
201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