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很幸运,没有遇到抢劫和偷窃事件,不过也有几次离真正的危险只有一步之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夜车晚上10点才到站,我们为了省钱没有打车,而是选择步行去旅舍。可是刚走出去不久就后悔了,因为街道实在黑得可怕,路上遇见的所有人都以一种复杂的目光紧紧盯着我们,成群结队在外面闲逛的本地青少年一见到我们就放慢脚步窃窃私语,我敢保证他们是在商量要不要抢我们的东西。我们在这种压抑得几乎令人崩溃的空气中背着沉重的行囊,尽量走得飞快,一边找路还要一边提防任何企图靠近我们的人影。铭基居然还不小心摔了一跤,巨大的背包把他整个人压倒在地,动弹不得,手掌和膝盖都擦破了皮。终于找到旅店的时候,我们俩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有生以来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觉到危险,如果不是因为我们走得够快和莫名其妙的幸运,这一路我们至少已经被打劫了10次。
12. 比起工作的时候,觉得现在每天过得更快,还是过得更慢?
每天都在玩,肯定是过得更快啦。
13. 旅行以来,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发现对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傅真:发现自己对物质的欲望降低了很多,以前家里的衣服满坑满谷,现在一个背包就足够生活。铭基最大的变化是比以前更懂得节省,财政预算和控制全都靠他。
铭基:其实我觉得自己真的没有很大的变化。如果真的要说的话,可能是生活压力减轻了。以前上班时要担心什么时候下班,赶回家做饭,等傅真下班以后才可以一起吃一顿饭,有时候吃完晚饭已经是半夜了。现在生活作息比以前有规律,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比以前上班的时候早多了。傅真最大的变化就是“底线”变得很低,以前她有轻微的洁癖,现在已经被彻底“改造”了,在委内瑞拉的罗赖马山徒步时居然可以忍受那么艰苦的条件。另外对生活(以前主要是工作)的抱怨也大大减少了。
14. 旅行改变了你们的世界观吗?
旅行其实并没有怎么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但是它令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宽广、更隐秘、更幽深。
15. 你们从酝酿到行动,花了多久最终告别伦敦,告别自己的工作,踏上环球旅程? 中间有过思想反复吗?
差不多两年吧。中间完全没有过思想反复,反而每天都在倒计时。
16. 你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如何?
金钱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和平安健康比起来真的是身外之物。钱用完可以再赚,健康却不可复得。
17. 父母有没有和你们保持联系?大概多久联系一次?他们对你们的旅行态度如何?
我们一直跟父母保持联系,大概每个星期都会通一次电话。他们也一直在关注我们的微博和博客。他们已经比较接受我们的旅行,不过有时候在人身安全和经济问题上面还是会表示担心。
18. 你们认为这次旅行结束的时候,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傅真:大概会变得更达观和宽容吧。而且被世界之大之多变所刺激,也许还能发掘出自己身上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
铭基:结束的时候眼界应该会更开阔,毕竟走过了那么多地方。还有就是会更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更想要的。
19. 如果明天就要重新开始上班,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傅真:买彩票。
铭基:我会想把旅途的照片从头到尾再看一遍。
20. 你们觉得自己属于“三明治”人群吗?
傅真:属于。
铭基:我不太觉得自己属于“三明治”人群。可能是因为香港没有经历改革开放这个过程,所以没有特别明显的“上一代”和“下一代”。
21. 你们一直在国外工作生活,是否也会感受到和国内“三明治”一样的两难困局,比如职业前景、生孩子、移民与否等?
傅真:困惑和挣扎一定会有,尽管主题未必相同。比如我虽然身在投资银行业,可是很难想象自己的职业前景。10年、20年后,我还会留在伦敦,在更高的职位上做着同一份工作吗?我一直觉得不可能。一来我并非真心喜欢这份工作,6年来纯粹是为五斗米折腰;二来英国乃至欧洲的投行界都比较排外,很少在自己的土地上重用非本地出生的雇员,我不管做得多好,英语总归不是母语,也始终无法给高层和顾客一种“自己人”的信任感,放眼望去,欧洲各行各业中都不乏华人面孔,可是真正做到高层的实在屈指可数;三来投行工作强度巨大,需要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这对女性员工来说尤其不易。绝大多数的女性员工都因为结婚生子之后无法兼顾事业和家庭而离开了这个行业,这导致投行业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还有,也许国内的“三明治”很多都动过移民的念头,可是身在海外的我们却常常面临“是否回国”的选择,尽管已经听说了无数负面的消息和可怕的故事。出国归国的话题就像围城,可是我们还是想回去,除了想重拾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之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不希望我们将来的孩子在外国土地上成长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我知道很多人都说绝对不要把孩子生在当今的中国,可是我们真的希望他(她)能够了解汉字之美,懂得批判地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22. 你们怎么看待国内“三明治”的生活,如何看待回来之后可能进入的另外一个围城?你们对中国未来的改变乐观吗?将如何参与这种改变?
如果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是网络,我们会觉得国内“三明治”的生活简直糟透了,还有物价飞涨、房价奇高、社会不公、官员腐败、食品有毒,随时会遇到飞来横祸。如果只看到这些,我们肯定恐惧万分,也许就此断了回国的念头。可是我的家人、同学、朋友那么多人都在国内,看到他们那么热闹起劲又充满希望地投入生活,而且在挫折无奈之外也有那么多幸福满足的时刻,这又令我们觉得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
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曾经就归国这件事写过这么一段话:转眼之间,我们从国外回来已经快8年了。对于当初回国的决定,我们从没有后悔过。这丝毫不说明我们比别人爱国。生活在国内的人,对祖国的感情反倒不像海外学人表现得那么强烈。假如举行爱国主义征文比赛,国内的人倒不一定能够获奖。人生在世,就如一本打开的书,我们更希望这本书的主题始终如一,不希望它在中途改变题目——到外文化中生活,人生的主题就会改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生活更加真切,哪怕是变得平淡也罢,这就是我们回国的原因。这是我们的选择,不见得对别人也适用。
他所说的“主题始终如一”以及“希望生活更加真切”,完全就是我们的心声。中国有中国的苦,而在外国生活又有另一番苦楚。虽然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可是如果不真正迈开那一步,你永远也不会有切身的经验。也许真的回去之后我们会不适应,甚至会后悔,可那是以后的事,以后再做打算吧。
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改变持乐观态度。说实话,我们回国的目的之一,正是希望能够亲眼见证这改变。我是做金融的,对市场经济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抱有信心。有西方学者用20多年时间跟踪研究几十个国家政治观念的变化,发现了“经济发展—观念变化—制度变化”这个规律。这个结论并非绝对,但我对此保持乐观。而且近几年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国内社会日益增长的活力——公民意识、公益意识的苏醒和对公共领域兴趣的增强。虽然很多都局限于网络,进步也比较缓慢,可是进一步也是进,激变需要渐变所积累的根基。
我们将如何参与这种改变?很多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夸夸其谈实在没什么意义,总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尽好公民的职责,也会努力在环保和慈善方面有所贡献。
23. 回国以后,可能做哪种类型的工作?对北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样的期待?
傅真:现在说为时过早,要看那时的机遇如何,市面上有什么选择,然后才能做决定吧。短期内我们不介意做回原来的工作,可是长远来说,我们希望可以在北京开一间有质量也有意思的咖啡店。如果时间和生活都比较自由的话,我还希望可以写小说,设计时装。
24. 会考虑要孩子吗?生孩子会不会改变你们以后周游列国的计划?
会要孩子。生孩子以后的确会有一段时间被“困”,不能长时间旅行。可是等孩子长大一些之后,还是打算一家人一起周游列国呢。
25. 这一年旅途的记录,会出版成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呈现给读者吗?
有出版社联系过。我当然也希望能够出版成书,但是目前图书市场上游记堆积如山,我希望自己呈现的是真正有质量的文字。
26. 傅真,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坚持写博客,传递你的价值观,也影响了一批读者,你怎么看待写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实在不敢当。对我来说,在博客上写作像是通过改变真实的生活而介入到真实的生活之中,我因此生活得更加真切。写作使得我必须保持思考的热情和敏锐的心绪,不再因为工作繁重而失去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过得浑浑噩噩。写作往往像是与自己对话,我因此得以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描绘自己内心的另一个秘密所在,正视它与外界的矛盾和冲突,研究那个退入其中而其人走过的世界。
还有,写博客的初衷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记录,完全没想到竟会因此认识不少读者和朋友。他们有时会给我发邮件,交流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推荐有意思的书籍、音乐和电影,告诉我他们的幸福和苦恼。我从中也获得了很多智慧和能量。我觉得自己真的是非常幸运。
27. 你们看过那么多国家的同龄人的生活,有什么分享、建议可以提供给中国的“三明治”吗?
和中国的“三明治”相比,我们遇见的很多欧美国家的同龄人心态比较年轻,活得更加自我,没有太多世俗想法的羁绊,比如“结婚一定要买房”或者“30岁还没有男朋友的大龄剩女怎么办”。他们不太在意旁人的眼光,非常忠于自己的内心,很多时候根本不理会“什么年纪就做什么年纪该做的事”那一套,认为只要有愿望有诚意,任何时候做任何改变都不算晚。他们的身上有种“孤勇”,敢于放弃自己已经积累的一切奔向未知。所以,三十好几重读学位改换职业的,抛弃高薪去不发达国家做义工的,辞职去旅行的,比比皆是。
28.作为早婚界的代表,你们对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有何看法?
如果“中年危机”指的是电影《美国丽人》中男主角的那种状态,那么这个词感觉真的好遥远。我们俩都是抓住青春的尾巴打死也不松手的那种人,简直不能想象自己有一天会被称作“中年人”。
29.将来你们会如何对自己的孩子或后辈讲述你们的壮举?
即便是现在,我们也不觉得辞职去旅行这件事能够被称为“壮举”。等到10年、20年以后,当孩子们长大,这种事更有可能会被视为稀松平常,甚至过时老土。他们会有新的兴趣、新的冒险、新的梦想。
30.请设想一下10年后的你们。
拥有一间咖啡馆和比较自由的生活,有时间也有能力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比如写小说、摄影、做慈善,和孩子一起长途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