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宋朝原来是这样全文阅读 > 第50章 反目成敌:蒙宋战争

第50章 反目成敌:蒙宋战争


  端平元年(1234)六月,南宋军队开始行动。

  首个目标,就是收复故都汴京(东京开封)。南宋派出两支军队直取汴京,一支由淮西制置使全子才率领,共一万人;另一支由淮东制置使赵葵统领,共五万人。守卫汴京的是投降蒙古的金国降将崔立,此人声名狼藉,素为汴京军民所厌恶。崔立部将李伯渊、李琦等人风闻南宋军队欲收复汴京,便刺杀崔立,打开城门迎接全子才。

  汴京在沦陷104年后,又回到宋人之手。

  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全子才收复汴京后半个月,赵葵率领的五万主力军前来会师。赵葵对全子才大为不满,抱怨说:“汝师到此已半月,不急攻潼关、洛阳,尚待何时?”

  全子才答道:“粮饷未集,如何发兵?”

  赵葵怒道:“现在蒙古兵还未到,正是乘虚而入的机会,若等朝廷发饷,恐怕蒙古人早南下了。”

  全子才没办法,只得率徐敏子率军前去攻取洛阳,另派杨谊率军作为后应,两路人马都只携带五日口粮。徐敏子抵达洛阳时,洛阳早已是一座空城,没有军队驻守,全城只有三百家人。西京洛阳轻而易举收复了,然而这不过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蒙古军队很快杀回来了。

  策应徐敏子的杨谊部队共计一万三千人,行至洛阳以东三十里处,忽然遭到蒙古人的袭击。杨谊被突如其来的蒙古人打得晕头转向,向南逃窜,蒙古人追到洛水河畔,宋军大量士兵在抢着渡河时溺水身亡。击败杨谊之后,蒙古人转而进攻洛阳。徐敏子率部苦战,起初还胜负相当,但宋军的粮食很快消耗一光,如何再战?无奈之下,徐敏子只得放弃洛阳。

  蒙古军攻下洛阳后,一路向东,直取汴京。汴京守将赵葵、全子才多次催促朝廷运送粮饷,但望穿秋水,粮饷却迟迟未到。蒙古人从汴京城外决黄河引水灌城,宋军本来就饥饿难战,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赵葵、全子才无力回天,只得放弃汴京,狼狈而逃。

  从收复汴京到放弃,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就这样,南宋发动的“守河据关,收复三京”的军事冒险计划,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纵观宋朝历史,可以发现宋朝廷在外交上一直很被动,要么懦弱,任人宰割;要么逞强,打肿脸充胖子。稍有挫折,便自信心崩溃;稍有收获,又自尊心膨胀。联金灭辽与联蒙灭金有许多相似之处,宋朝都是以弱势的一方联合强势的一方,获取若干利益。其实无论是灭辽还是灭金,宋朝都出力甚微,但是灭掉对手之后,又想捞取更多好处,结果就得罪了势力强大的盟友。

  宋军从洛阳、汴京败退后,蒙古马上遣使者赴宋,指责南宋朝廷负约背盟。从此以后,在河淮一带,战火又要熊熊燃烧了。

  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蒙宋战争爆发。

  蒙古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阔端统领,进攻川蜀;中路军由库春统领,进攻襄阳;东路军由温不花指挥,南下江淮。

  且来看看蒙古人三路出击的情况。

  先说西路军。

  阔端入侵川蜀的路径,与当年金兵相仿,乃是由陕入川。首战沔州(陕西略阳),宋知州高稼孤军无援,力战而死。继而蒙古军兵围青野原,利州统制曹友闻连夜前往救援,截击蒙军,解青野原之围。蒙古先锋汪世显率军攻打大安(陕西宁强北),又被曹友闻击退。为了阻止蒙军入川,曹友闻驻守于当年吴玠大破金兵的仙人关,严阵以待。

  在数个月的相持后,蒙军攻入兴元(陕西汉中),直趋阳平关。曹友闻率军救援,不想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雨突至,蒙古乘机围攻宋军,曹友闻兵败,捐躯沙场。曹友闻一死,由陕入川的通道洞开,蒙军长驱直入。

  自吴玠、吴璘守川蜀以来,百余年来,四川境内倒是比较太平。如今蒙军突然杀到,各州府备战不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川境内大半州府居然都落入蒙军之手。蒙古人只是在进攻文州时,才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文州军民在知州刘锐、赵汝乡的领导下,固守一个多月。蒙军切断汲水道,全城断水,又盼不到援军,最终被攻破,死数万人。

  蒙军统帅阔端又收买吐蕃部落,联合攻陷成都。不久后,阔端得悉皇子库春的死讯,遂放弃成都。宋军这才陆续收复成都及川西一些州府。

  再来看看蒙军在中路的进展。

  中路蒙军在库春的率领下,先取攻枣阳,而后进攻郢州。郢州(湖北钟祥)临汉水,城池坚固,蒙军便大造木筏,从水面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宋军顽强抵抗,江陵统制李复明战死,但蒙古人最终没能攻下该城。

  可是这个时候,襄阳却出了大乱子。

  原来襄阳守军内部向来分裂为两派势力,一为北军,一为南军。北军将领的权势在南军之上,故而两派不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驾驭无方,竟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起了反叛之心,抢了襄阳城郭的仓库,然后放一把火烧了,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扬长而去。赵范回天乏力,只得弃城而走,襄阳遂为蒙古所占领。

  自从岳飞收复襄阳城后,这里一直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财粟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就算被围困几年都不成问题。经过这般折腾后,经年累月的积贮,付诸东流矣。

  襄阳失陷后,均、房、随、郢诸州也先后沦陷。

  只是后来统帅库春病死于军中,蒙古人在中路的攻势方才告一段落。

  最后来看看东线战事。

  温不花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唐州,曾经收复汴京的全子才弃城而逃。当蒙古军队进入淮西时,南宋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蕲、舒、光三州的守将均弃城而逃,大量的兵马粮械都落入蒙军之手。温不花兵分两路,一路进逼黄州,一路进逼合肥。

  此时的宋理宗颇为挑起战端懊悔,他把积极主张收复三京的宰相郑清之罢免,又下了一道罪己诏。只是如今反悔也迟了,首要任务还是得遏制住蒙古人潮水般的进攻。皇帝任命史嵩之增援光州,赵葵增援合肥。

  史嵩之得知蒙古人已攻至江陵(湖北荆州),派遣孟珙率军前往救援。

  孟珙是南宋军队中第一号将才,在破蔡灭金之战中功绩卓著,受到宋理宗的接见。宋理宗询问孟珙对议和的看法,孟珙答道:“臣系武夫,理当言战,不当言和。”宋理宗点头称善,遂命孟珙率部驻扎黄州。孟珙到黄州后,仍然开荒田修水利,搜访军实,增置兵寨,黄州已俨然成为一军事重镇。

  此时温不花的蒙军主力正向黄州挺进,攻至江陵。孟珙奉令前往援救,他见蒙军人多势众,遂采取疑兵之计,先令部将张顺渡江,自己率主力随后,过了江后,又密令士兵不断变换衣服旗号。到了夜晚,又命人在江岸高举火矩,数十里相接,营造宋军人数众多的假象。蒙古人果然中计,不知宋军究竟来了多少援军。孟珙乘机发动进攻,连破蒙军二十四寨,救出难民二万余人。

  在孟珙取得江陵之役胜利的同时,宋军在真州保卫战中也击败强敌。

  真州知州丘岳也是个人才,能文能武。他执军严明,守备周详,蒙古进攻真州,屡攻不下。丘岳并不单纯防御,他守中有攻,预设伏兵后诱敌来攻,等敌人追来时,以震天雷之类的火炮伏击,令蒙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引兵退去。

  至此,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波攻击结束。

  蒙宋战争暂时缓和,主要原因是蒙古正全力西征。

  蒙古的西征与南侵是同时进行的。这次西征的规模与范围,较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还要大。蒙军在荡平中亚后,挥师入俄罗斯,征服南俄平原,而后攻陷基辅,继续西进,入波兰境内。在蒙古铁骑的疯狂进攻下,全欧洲震动,蒙军大败波兰与日耳曼联军于利格尼兹,大败匈牙利军于萨约河畔。而后进军维也纳,兵锋直抵南欧。直到窝阔台去世,蒙军才从欧洲撤军。

  因为西征的缘故,蒙古人对南宋的进攻并没有尽全力。蒙军在江陵、真州受挫后,进攻势头明显减弱了。即便如此,蒙古仍不时给南宋施加军事压力。

  嘉熙元年(1237)十月,温不花卷土重来,再破光州,攻占复州。但是在进攻黄州时,又被孟珙打败了。

  这时的孟珙已经成为宋军胜利的旗帜。蒙古人纵横天下,罕有对手,孟珙则是为数不多能屡屡战胜蒙古军的将领。朝廷迁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并诏令他收复襄阳、樊城。嘉熙二年(1238)冬,孟珙开始展开反攻,收复鄂州、荆门。次年孟珙挥师北上,进攻襄阳、樊城,与蒙军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襄阳守将刘义反正,打开城门迎接宋军。

  孟珙的这次反击,取得赫赫战果,收复襄阳、樊城、信阳、光化、息、蔡等地。襄阳、樊城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书朝廷:“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朝廷对孟珙的意见十分重视,遂命他把襄城、樊城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先锋军”,把息、蔡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忠卫军”。

  襄阳刚刚告捷,四川却频频告急。

  蒙古大汗窝阔台由于全力西征,想与南宋媾和。嘉熙二年时,蒙古派使臣抵宋,提出议和条件:南宋朝廷每年输岁币银、绢各二十万。与往常一样,朝廷又出现主和与主战两派的对立,史嵩之力主议和,而李宗则认为主和“不无退缩之意,必致虚损岁月,坐失事功”。皇帝对此犹豫不决。

  和议迟迟未有进展,孟珙又乘机收复襄樊。窝阔台大怒,决意大举攻宋。

  嘉熙三年,蒙古大将塔海率大军入川,号称八十万,四川再遭蹂躏。一时间,邛、简、眉、阆、蓬诸州纷纷沦陷,蒙古人进而再破重庆、顺庆诸府。塔海欲渡江东下,直取湖南。由于孟珙早有防备,扼险控要,阻止了蒙军出蜀东下的计划。

  东进不成,塔海派部将汪世显再杀入四川,进围成都。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坚守成都,誓与城共存亡。然而,陈隆之的部将田世显却暗中向蒙古投降,打开成都北门迎敌军入城。成都因此失守,陈隆之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被蒙古人所杀,其全家数百口皆死难。蒙古军继续攻略,先后占领汉州、泸州、叙州等。

  在蒙古军攻陷成都的同月(淳祐元年十一月,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窝阔台死的时候,由于其子侄多数都征战在外,遂由皇后马真氏暂时摄政。为了确定新君人选,出征在外的各路大军纷纷返回,南征川蜀的蒙古军也陆续北返。

  尽管川蜀的军事压力骤减,但由于蒙古军的破坏,原本富饶的天府之国已是残破不堪,许多城池都只剩下残垣断壁,失去其军事防御价值,完整的州郡所存无几。自蒙军入侵以来,历任四川宣抚使、制置使因府库不足、地方政府开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四川实际上已处于失控状态,监司戎帅,各自为令,官无法纪,民不聊生。

  朝廷必须派一个强有力的人去恢复川蜀秩序。

  淳祐二年(1242)朝廷以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

  余玠本是蕲州人,家世贫寒,为人落拓不羁。他曾在淮东制置使赵葵手下效力,赵葵非常欣赏其才华,后来蒙宋战争爆发后,余玠屡立战功,升迁为淮东制置副使。朝廷派余玠去收拾川蜀残局,总算用对人了。

  朝廷给余玠很大的权限:“任责全蜀,一应军行调度,权许便宜从事。”余玠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饬军政,精选官员,重贤礼士,招揽豪杰。在招揽的人才中,以冉琎、冉璞兄弟俩人贡献最大。

  冉氏兄弟乃蜀中卧龙,有文才武略,精通兵法,尤其深谙川蜀的山川地势。兄弟俩人总结了蒙军攻破川蜀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的防御观念,认为应当利用巴蜀地势险峻之优势,依山筑城,以抵御蒙古之骑兵。兄弟俩人殚精竭虑,遍察川蜀,挑选十余座适宜筑城之山,包括青居山(顺庆)、大获山(阆州)、云顶山(成都)、钓鱼山(合州)等。这些山之所以入选,有几个条件:其一,分布要均衡。不能十余座山城都集中的一个地域,而是要分布于川蜀战略要地与重要城市附近。其二,必须要依山傍水,山要险峻,水源不可缺少,否则无法坚守。其三,要适宜筑城。城要有一定规模,城堡要足够坚固,能储备大量粮食与军备物资。

  余玠对冉氏兄弟的构想大加赞赏,并付诸实行,在川蜀建山城十余座。在这些城堡中,钓鱼城更是饮誉全球。钓鱼城三江环绕(嘉陵江、涪江、渠江),地势极险峻,峭壁悬崖,城墙雄伟而坚固。用冉氏兄弟的话说:“功可过十万师。”在后来的战争中,钓鱼城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余玠的主持下,川蜀渐渐恢复秩序,在此后十年没有遭遇大的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