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四川人的安逸生活全文阅读 > 第2章 巴山蜀水孕育的四川人(2)

第2章 巴山蜀水孕育的四川人(2)


  在成都市新津县发现的宝墩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已有明显功能标志的聚落形态——“城”出现。紧随其后的,还有都江堰的芒城、郫县三道堰的古城、温江县的鱼凫城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四川人祖先的活动踪迹,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周围,并且即将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有高高耸立的坚固城墙,城墙外掘有深深的壕沟。南城墙外的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举世罕见的大型青铜器、黄金制品、玉石器。三星堆遗址不仅表明四川祖先的生产力水平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其中隐藏着的神秘文化更吸引了世人对此的关注。

  与此同时,在成都十二桥遗址的第13层,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在成都羊子山,一座高达10米的三级四层的供祭祀用的四方土台,也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这一切表明,在距今3000年前,四川人的祖先已经在成都平原创造出一个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心。

  在这个文明中心的基础之上,赫然耸立着一个可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蜀王国。这个王国,初创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相续1500年~1600年之久。结合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古蜀国的几个著名王朝蚕丛(蛰居山地)、柏灌(迁居平川)、鱼凫(猎渔为生)、杜宇(开创农耕)、开明(治水定邦),都以川西平原为中心。蜀开明帝时,正值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期及战国后期。

  以上,我们只是勾勒了四川人的祖先们演化的一个大致轮廓。从这些丰富有力的证据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远古时期,四川人的祖先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步步地走向盆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文化。

  4.杂糅的四川人——四次大移民

  现在的四川人习惯以自己的蜀方言来界定自己,并以古蜀先民的后裔自居。这一传统认识却被一些学者的研究打破。原来,四川是个最彻底的移民省份。四川人中绝大多数,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外来户。四川人上溯两代、三代、四代几乎都是外来血统,换言之,今天的四川人已极少有土著,剩下的三户五户也完全被移民浪潮淹没。这一点对于研究四川人的习性是个重要的佐证。

  四川的土著大多身材短小,皮肤黄黑,眼睛比较凹,鼻梁比较塌,嘴巴比较大。而今天的四川人身材高大,皮肤细腻白嫩,长相俊美,特别是四川美女早已名扬天下,使外地人大为惊叹这就是移民大融合的作用。

  四川人在惊讶之后不禁要问:我们来自何方?!

  四川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最早始于何年尚无资料可以佐证,但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面具可以看出,其外貌的大致轮廓已经明显脱离中国人,特别是古蜀人的特征。虽然三星堆至今还有许多未解的谜团,但这种造型至少可以说明,在古蜀的土地上已有了外族的身影。

  此外,在近三百年间,四川出现过几次大的移民潮和无数次小的移民潮。据康熙时的《成都府志》记载,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频繁的战乱,灾荒连年,瘟疫满地,以致“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效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张献忠剿四川,使四川元气大伤,许多民间的惨烈故事对那次大屠杀进行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事实上,真正给四川土著居民带来毁灭性灾难的不是张献忠,而是吴三桂。这个明朝叛将投降清廷后遣将领王藩屏入川播乱。这是一个屠夫,将四川蹂躏了六年之久,川民“皮穿髓竭”,四川十室九空,连虎狼野兽也趁机行凶。剩下的少数居民也都在死亡线上挣扎,大批居民移民到川边各地躲避官兵的杀戮。四川已是一座空城,一个中国历史上几度辉煌的经济都会就这样衰落下去。

  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在清朝顺治未年到康熙年间,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奏准,“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使四川又人丁兴旺起来,生产又得以恢复,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带来了更丰富的方言,这就是近代史上四川为什么会获得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四川近代史上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文艺巨匠的重要原因。这种在农业上叫杂交水稻的优势,在人种学上也是讲得通的。

  第二次移民浪潮是抗战解放后的干部南下。在抗战时期,北方二十七所大学迁往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四川一时名人荟萃,许多北方知识分子那时在四川结婚生子,落地生根,四川的许多知识家庭就是在那时建立的。而许多四川知识分子的上一辈、上两辈都是北方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西南,一时间四川来了大批晋、豫、秦、鲁、苏的干部、现在四川许多家庭都是那一时期由北方南下的干部同当地人结合建立的、如今活跃在四川的40多岁的人有许多是南下干部的后裔。

  第三次移民浪潮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的工厂内迁,被称之为二线建设。今天成都东郊大片的工厂都是那一时期迁来的或建立的。大批的北方人、上海人随之迁徙,对四川的人起了巨大的融合作用。成都东郊出美女、出俊男,东郊人更高大,人更聪明,这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60年代初那次大饥荒,别处的人大多承受了饥荒之苦,粮食定量供应,营养普遍不良,而东郊冈是国营军工厂,基本生活能够保证,下一代受到的拖累相对要小一些,因而发育良好。

  第四次大移民浪潮,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的国内外大公司在四川设立分支机构,每天有数十万流动人口充斥于大街小巷,民工市场热闹非凡,保姆市场热火朝天,人才市场车水马龙,商品市场人头攒动,许多乡下人举家迁入四川,在四川做小本生意,甚至有许多大老板原先也是乡下人。成都人口由解放初的60.8万,增加到今天的800多万,加上郊县人口上千万,四川真可谓中国最大的移民大省。

  人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必然会流着这个城市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也就是说来自南方,而第二次移民则来源于北方。所以,今天的四川人不仅有着南方人的习性,也有着北方人的禀性。他们感受着这方水土的特殊魅力,并和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一起创造着这个“天府之国”的未来。

  5.九天开出一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此诗句出自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李白这极尽赞美的评价,令人想象出当时成都的繁荣盛世。现在,余秋雨又用一句无以复加的话语来褒赞成都——“中华文明所有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作为四川省省会的成都市,这里的确是四川文化的一个缩影。今天,当我们翻开建城已2400多年的成都的历史画卷,人们莫不惊叹于她历史上那些辉煌而令人骄傲的华章。

  “成都”之名的来由有多解,其中一个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是“成都”二字表示“蜀族居住之地”。“成”与“蜀”二字的古蜀音相近可通,而“都”在古蜀语中即“地方”。成都作为城市之名,首先在战国前期的古蜀开明帝时代。从建城到今天一直使用原名而不变的大城市,在中国只有成都一个。

  成都在中国的城市之林中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她处于四川的中部,也基本上处于中国的中部,有人说北京是中国的心脏,上海是中国的肺,成都则是肚脐。成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又是天府之国的中心,物产如此丰富,有都江堰的灌溉之便,可谓是人杰地灵。今天的整个成都市区几乎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市场,但凡临街傍道之处,差不多全是林立的商场店铺,颇有些像香港的铜锣湾、尖沙咀和旺角。与全国主要城市作比较,每10万人所拥有的店铺数量,成都大大超过了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商业城市而居全国之首。就连近年才兴起的外商投资的大超市、大卖场等,成都也夺了头魁。

  成都和上海同是市民文化特别发达的城市,而且都位列国际化大都市。但同成都比起来,上海也只是一座新城,成都的历史显然要久远得多。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她的奇迹是由移民创造的,成都也是一座完全移民的城市,成都的繁荣更是由移民创造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成都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上海敢于将自己同纽约、伦敦进行比较,成都的参照物是重庆和西安。

  重庆虽然是西部惟一的一个直辖市,但要取代成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重庆毕竟没有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也没有乐山和峨眉山这样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没有川西沃野的支撑。重庆从来没有成为过重要的文化中心,哪怕局部的中心也不是,文化氛围的淡泊,恐怕是重庆输给成都的重要原因。

  西安则是输在地理位置上。尽管汉中之地是原来“天府之国”的中心,但现在八百里秦川却无法与川西沃野相比,无论是气候还是出产,无论是水利还是市场,都无法相比。西安的优势是旅游,但成都周边也有一大批世界级的风景区支持她的旅游事业。西安可以辐射西北,但成都辐射的是整个中国西部乃至东南亚。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穿过时光的隧道后,今天的成都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为一炉,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西部经济重镇。成都绚丽的历史为今日城市现代的躯壳赋予了不朽的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