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说战国2:合纵连横全文阅读 > 第1章 年轻的老头

第1章 年轻的老头


  【第四季 庞涓和孙膑】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神奇人物。单从名字来听,就很神奇。

  鬼谷子。

  据说,鬼谷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足不出户,就凭门下的几个弟子搅动天下大势。甚至据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都是鬼谷子当初盘算定的。

  据说,鬼谷子的理论可以归结为“纵横捭阖”,高深无比,所向无敌。

  据说,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甚至据说,鬼谷子是黄帝时期的人,一直活到战国。

  据说,鬼谷子的得名是因为他居住在鬼谷,而鬼谷在哪里?据说很多地方都在争夺。

  据说,鬼谷子写了一本书,叫做《鬼谷子》。

  据说,一切都是据说。

  因为,没有任何人见过鬼谷子,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描述过鬼谷子的任何事迹。

  世上究竟有没有鬼?世上究竟有没有鬼谷子?

  这两个问题哪个更难?

  如果我们假设鬼谷子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一切就很简单,但是就会很无趣。就像有没有鬼,没有鬼的世界是很无聊的。所以,要有鬼。

  所以,我们假设鬼谷子是存在的。

  问题是,鬼谷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据说,鬼谷子至少培养了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和两位杰出的外交家或者政治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来推演鬼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鬼谷子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或者阅历丰富或者知识渊博并且阅历丰富的人。这说明,他要么出身高贵,家学颇丰;要么曾经游历天下甚至担任过高级职务,有过不俗的历练;要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名师的高徒,因此有了这般非同凡响的学识。

  其次,鬼谷子应该是一个当时比较著名的人物,否则躲在山中却还能吸引学生,不做广告就有人趋之若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三,鬼谷子对功名已经没有兴趣,不过对于培养人才有兴趣,并且懂得因材施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从这几点看,符合条件的并不多。基本上,鬼谷子应该是孙武、子夏这类人的学生。不过综合来看,鬼谷子似乎更应该是子夏的门人或者门人的门人。

  第四,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四个学生中有三个骗子,而且学生从来不提及老师。可想,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怎么样,老师又给学生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话说当初子夏被魏文侯请到魏国办校讲学,后来身体逐渐衰老,再加上水土不服,因此告辞了魏文侯,回到卫国。魏文侯不好勉强,只得礼送老师回国。

  子夏回到卫国,卫国国君奉若上宾,亲自上门拜访老爷子,然后亲自批地盖楼,为老爷子重新在卫国开校做准备。子夏的学校重新开张,卫国君臣都来捧场,公卿子弟纷纷报名入学。

  子夏的学校从平民学校一下子变成了贵族学校。

  原本就打算在家乡平安送终了,可是世上的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如人所愿。

  没过几年,子夏的儿子盲肠炎发作去世了。

  这可是独生儿子,子夏伤心得吃不下睡不着,没日没夜地哭泣,谁劝也没用。

  哭到最后,哭成了白内障青光眼,老爷子哭瞎了。

  瞎了之后接着哭,基本上是向哭死的路上去了。

  徒子徒孙们束手无策,徒子徒孙的家长们,也就是卫国的公卿们也是没有办法。正在大家都等死——等着子夏哭死的时候,救星终于来了。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的聪明是著名的,做学问上就连孔子也对他赞赏有加。可是,子夏性格上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吝啬,第二是孤傲。因此,子夏没什么朋友,子贡勉强算一个,但更多的只能算是关照子夏的大哥的角色。子夏唯一的一个朋友是曾参,曾参虽然不够聪明,但是为人真诚实在,谦恭礼让,这恰好与子夏的性格互补。

  孔子去世之后,子夏与曾参的友情有增无减。子夏回到卫国,还常常与曾参书信往来,有时互相拜访看望。

  在得知子夏丧子之后,曾参就知道子夏过不了这一关,于是不顾老迈年高,从鲁国来到了卫国。

  “师兄啊,我看你来了。”曾参看见子夏两眼茫然,禁不住一阵心酸。

  “老兄弟啊,你来了,我以为见不到你了呢,呜呜呜呜……”子夏听到曾参的声音,就像茫茫沙漠中遇到了一个同样迷路的人,终于可以在渴死之前得到一点安慰。

  师兄弟两个抱头痛哭起来,都是眼泪鼻涕一大把。

  哭过一阵,两人总算擦干了鼻涕,开始说话。

  “老天哪,我究竟犯了怎样的罪过呢?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子夏哀叹。白发人送黑发人,确实令人心碎。

  “你以为你没有什么罪过吗?你这是咎由自取。”出乎子夏的意料,曾参不仅没有安慰自己,反而厉声斥责自己。

  若是别人这样说,子夏就要下逐客令了。可是,老兄弟这样说,只能让他吃惊。

  “为什么这样说我?”子夏问。

  “从小,咱们就跟着夫子学习,可是后来你去了西河,发达了,天下闻名了,却不能宣扬夫子的学说和名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你看看子贡师兄,人家走到哪里就把老师的名声宣扬到哪里,让我们这些师弟们都受益,可是你呢?你死了儿子伤心成这样,可是你父母死的时候你有这么悲痛吗?这难道不是罪过吗?当年你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也来了,你也不过就哭了一阵子。夫子曾经教导我们,悲痛应该是有度的,可是你看看你,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竟然把自己哭瞎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

  子夏愣了半天,突然扔掉手中的拐杖。

  “老兄弟啊,你真是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啊,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我改还不行吗?呜呜呜呜。”子夏认错了,然后又哭了起来。

  “改还哭?别哭了。”曾参又是厉声说道。

  “我,我不哭了,我不哭了。”子夏急忙收起了眼泪,强作欢颜。

  曾参劝住了子夏,又在子夏这里待了一些日子,这才回鲁国去了。

  一

  子夏虽然瞎了眼,但还是继续开自己的学校,教学则全部交给弟子们去做。

  这一天,负责学生报名的张扬带了一个报名的学生来,子夏很奇怪,为什么报名这样的事情还要到自己这里来。

  “这是怎么回事?”子夏有些不高兴地问。

  “老师,这个学生我实在不敢收啊,只能您老人家亲自决定了。”张扬小心翼翼地解释。

  是没钱?还是品行太差?还是太蠢?子夏想。其实他早就告诉过张扬,只要有钱,蠢一点也收。只要聪明品质好,没钱也收。如果品行不端,再聪明再有钱也不收。

  原来,这个学生名叫王诩,今年不过九岁,天资聪明过人,家里也很有钱,品行也很端庄。可是,无论去哪里求学,都被拒之门外。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太聪明被嫉妒?

  因为太聪明而没人能教?

  都不是,是因为太丑。

  丑到什么程度?丑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丑到看上去已经六七十岁的程度。

  “他会影响大家的食欲。”张扬说。他担心招收王诩会引发其他学生的反对。

  子夏笑了,因为太丑而没人要的事情还真没有听说过,不过老师曾经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不应该歧视长得丑的人。

  “反正我瞎了,那就交给我吧。”子夏说。他喜欢聪明的学生,丑不丑无所谓,反正自己什么也看不见。

  就这样,王诩算是因祸得福,直接成了子夏的关门弟子。

  王诩是卫国人,祖上原本是周朝王室的人,因为避难从洛邑流亡到了卫国,家境还不错。王诩生下来就显老,满脸皱纹,看上去已经六十多岁。

  其实,每个小孩生下来都很丑,都是一身皱纹。问题是,人家别的小孩长大一点就舒展了,可是王诩不一样,皱纹始终长不开,一直就是六十多岁的样子。

  不过,长得奇丑的人通常都很聪明,王诩就是如此,聪明到家里人根本教不了,说出话来就像六十多岁人一样充满人生智慧。家里人于是四处求名师教导,可是因为长得太丑,看上去令人作呕,所以就算家里有钱,也没人敢收。还好碰上子夏瞎了眼,这才收下了他。

  收下了王诩这个关门弟子,子夏非常高兴,一来是王诩聪明,二来是恰好有一个能陪自己说话的人。所以,子夏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而出,都教给了王诩。而这些不仅包括子夏最拿手的《左传》和《诗经》,还包括这些年来那些有出息的弟子们的成就,其中就包括李悝的《法经》和吴起的《兵法》。

  原来,子夏办学校最讲究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非常重视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大家,因此子夏会不定期地派弟子前往各处搜集最新的学问,重点则是自己那些有成就的弟子那里。

  “我瞎了眼,才会招你这样的弟子啊!”子夏常常这样对王诩开玩笑,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弟子,认为他比李悝吴起们都要聪明。

  转眼三年过去,子夏终于也去世了。

  王诩怎么办?

  还是没有人愿意教他,而事实上,已经没有人能够教他了。

  所以,王诩回家了。

  二

  到二十岁的时候,王诩决定出门游学。

  “你去吧,我们不担心你。”父母说。在他们的面前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劫财劫色都不用担心,做人肉包子都怕蒸不熟。

  就这样,王诩上路了。

  从那之后,天南海北大江南北,王诩到处都去,什么都看,什么都学。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王诩学成了天下第一杂家。

  终于有一天,王诩厌倦了漂泊,他决定找一个地方去发挥一下自己的所学。而这个时候,他正在楚国,吴起是楚国的令尹。

  于是,王诩决定去找师兄。

  见到吴起并不容易,吴起的卫队凶悍而庞大,王诩试图在路上拦住吴起,结果被卫队扔到了一边,要不是看在他是个老头的份上,可能还要踹他两脚。

  没办法,王诩只能托人求见。好在他的智商够高,没几天时间,吴起答应见他。

  去见吴起的时候,王诩发现吴起的家里阴气森森,执戟卫士和弓箭手遍布在每个角落。而王诩本人不仅被反复盘问,而且被搜身。

  “太夸张了吧?”王诩有些不喜欢,他觉得吴起有些得志便猖狂的意思。

  吴起见到王诩的时候,则很吃惊自己怎么有这样一个师兄,而自己一点印象也没有。不过后来他知道其实这是自己的师弟,只不过他长得比较老。令人欣慰的是,岁月并没有让王诩变得更老,他一直就是六十多岁的样子。从这一点来说,他算是越长越年轻了。

  吴起听说过自己有这么一个师弟,见到真人的时候,他觉得好像没有传说中那么丑。

  王诩是个内心孤傲的人,所以并没有说自己来找师兄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而只是说来看看师兄。不过吴起是个聪明人,从王诩的言谈之中看得出这个小师弟对于治国行军都有自己的见解,既然是来谈这些,自然是想要在这里谋个出路。

  吴起也是一个高傲的人,对于王诩的印象其实不错,不过他决定装聋作哑,不给王诩这个机会。之所以如此,并非嫉贤妒能,而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考虑。当时正在吴起变法期间,变法不算太成功,但是得罪的人遍布楚国,自己的人身安全随时是个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让王诩来蹚这趟浑水,对于王诩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基于这样的考虑,吴起热情地招待了王诩,但是绝口不提向楚王举荐他的事情,话题也总是向学问而不是政治军事的方向上转。

  王诩十分失望,在吴起这里盘桓了几天,告辞而去。

  “吴起是嫉妒我的才能,还是嫌我丑?”王诩带着满腹的猜测和不满,一路北上了。

  原本,王诩对于功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在吴起这里意外受挫,使得他反而决心要在这条路上走一走。

  王诩的目的地是大梁,那里还有他的师兄公叔痤。王诩相信,为人忠厚的公叔痤会比性格高傲的吴起更懂得如何关照小师弟。

  来到大梁,王诩到相国府报上了师弟的名头,果然很快得到了公叔痤的接见。

  相比于吴起,公叔痤的招待似乎更加热情一些,气氛也更好一些。王诩在吴起那里的时候,气氛是相当紧张的,确切地说就是吴起要随时提防刺客,因此保安措施十分严密,杀气十足。而在公叔痤这里,就要随和得多。

  与吴起不同,公叔痤与子夏老师和子夏的学校始终保持着联系,因此对于王诩的了解也更多一些。不过即使如此,实际上也仅仅知道一个大概,并不真的了解王诩。

  在对待王诩的问题上,公叔痤和吴起也不相同,吴起是有点自顾不暇,因此不希望连累王诩。而公叔痤则是希望能够物色自己的接班人,要看看王诩是否合适。

  因此,公叔痤和王诩的谈话内容就更加深入。

  然而很快,公叔痤得出了结论。

  结论一,王诩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结论二,王诩不能用。

  为什么公叔痤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王诩对兵法太精通了。

  公叔痤知道,一个人如果精通什么,就一定会热衷于使用什么。因此,如果王诩今后成为魏国的相国,必定会频繁用兵。而公叔痤的想法,恰恰是不希望魏国穷兵黩武。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其实王诩精通的不只是兵法,他之所以要在公叔痤这里刻意地炫耀自己对兵法的精通,是因为他在赌吴起的气,想要让公叔痤知道,自己的兵法并不比吴起差。

  终于,公叔痤也没有向魏武侯举荐王诩。

  又是同样的结局,又是带着困惑和失望,王诩离开了大梁。

  “他娘的,什么师兄弟的感情?全是扯淡。”王诩愤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