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都市言情 > 水乡丽人全文阅读 > 黄军的爸爸听不下去了

黄军的爸爸听不下去了


黄军的爸爸听不下去了,他怒斥道:“黄军,你不要胡说八道!”黄军摇头嗤笑:“爸啊,你年纪大了,就知道种菜养猪,哪知道人心复杂?你被他们骗了!那个王子明,他从哪里冒出来的你知道吗?他们就趁我不在家时一起鬼混,爸,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情人!讲得难听点,这叫野男人!” r

黄军的话音未落,就听啪地一记响亮的耳光!听了他的无理取闹,他的爸爸忍无可忍,狠狠甩了他一巴掌,惊得黄军摸着火辣辣痛的面孔,倒退了几步。黄军的爸爸气恨交加地说道:“黄军啊黄军,爸爸活了六十岁,养了你三十年,今天是第一次动手打你,看你变得实在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今天你不知好歹,出口伤人,绝对是你大错特错了!”黄军还想争辩:“爸,你知道什么!”黄军的爸爸打断道:“新芳是你媳妇,她好好的,你怎么能骂她呢?那个小伙子,他是我们黄家的恩人,他和我们非亲非故,却冒雨来帮我们,没有他出主意,没有他出的二万多块钱,没有新芳和新芳娘替你交的高利贷,你不定哪天才能回到家里?做人哪能没有良心啊?你不说谢谢,还说那么难听的话,你还像个人吗?”黄军怔怔地呆在那里,喃喃自语:“难道,真的是我错了?”r

王子明躺在床上,短短几天来的经历,如电影一样镜头闪回,脑海中轮番出现了几个女子:吴丽晶的心直口快,王新芳的秀外慧中,方小玉的清新淡雅,使他认识了水乡女子别样的风韵。细细想来,这些天在脑海里出现最多的,无疑是王新芳,她很美丽很优秀,却并不幸福,和她在一起时的感觉很微妙,但他是真心希望王新芳的家庭能重现曙光,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朋友,总是劝合不劝离,他要想方设想帮他们一把。r

扪心自问,自从来到甪直后,只和方小玉聚过一次,而对她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理解、信任和珍惜,相信在对方的心里,自己有着特别的位置。没来之前,王子明的爱慕有点像降落伞,飘浮在空中没有着落;真正见面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内心已充盈着幸福的原素,对于方小玉的感情,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和小玉推心置腹的交流,王子明可以确认,小玉这几年也在等着自己,彼此都怀着美好的期待。性情恬淡的方小玉,正如她喜爱的蔷薇花,寓居乡野,在浮华虚荣的世俗中,显得朴素而灿烂。 r

这晚,他破天荒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腾身一跃,像一只大雁,飘飘然飞了起来,飞呀飞呀,飞过小河和小桥,飞过村庄和田野,来到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边,哦,感觉如此熟悉,这是哪儿呢?想起来了,这是小玉的家!他悄然飘落在小玉的身旁,小玉坐在床前还没睡,似乎正在等他,王子明亲昵地搂着她的肩说:“小玉,你真美。”小玉笑了,笑起来的样子,如花盛开,美得让人心动。他忽然升腾起强烈的欲望,用力抱过小玉,急促地说:“小玉,为我生个孩子吧。”小玉忸怩着,作势要拧他的耳朵,他一个俯身,吻住了小玉的香唇,把她轻快地抱到床上,手忙脚乱地除去她的衣服,把一团炽热,粗鲁地刺入湿润的芳草地,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惊涛拍浪地动作起来,小玉在身下美妙地扭动、迎合和呻吟,更让他如醉如痴,过了一会儿,他感觉自己如黄河决堤,哦哦地大叫了几声,顿时一泄千里,瘫软在小玉的身边,那一刻,酣畅淋漓,感觉好舒服!早上醒来时,王子明感觉心情舒畅,但床单却有湿漉漉粘糊糊的感觉,起来一看,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昨夜梦遗了。 r

王子明喜欢清晨和夜晚的甪直小镇,犹如从唐诗宋词里走出的江南水乡,淡墨素笺,氤氲人烟,恰似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你悠然踱步,耳畔依稀能听到陆龟蒙和他朋友的谈笑风生,还有桥头那万春楼上青楼女子悠扬的琴声。王子明在甪直这几天,已拍了小桥和民居两组图片,小玉还没从上海回来,他今天想放松一下,去看看叶圣陶笔下的万盛米行。万盛米行在小镇南端,始创于清末民初,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原称万盛恒米行。沈家经营发达,人才辈出,前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即出于甪直沈家;范家有多人从教从商,在解放前举家迁往台湾省,只有一二子孙留在小镇,这么多年来,范家曾数次回乡探亲,期盼着落叶归根。 r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这是叶圣陶在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开头的几句话,描写了民国年间农民丰收之后到万盛米行粜米的情景。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成了当地的粮管所,依然是农民交售粮食的地方,那些农船往往凌晨二三点就在这儿排队,密密麻麻的船只,塞满了米行前几里长的河道,农民争先恐后把丰收的粮食粜到这里,就盼着换成几张花花绿绿的钞票,好支撑全家一年的开销,他们的辛苦由此可见一斑。 r

时代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日新月异了,这万盛米行,因了叶圣陶的小说,已成了甪直镇的一个著名景点。河埠头不见如织的农船,但见清清的河水;那廊房,也不见摩肩接踵的人群,只有清风穿廊而过。进入大门,那售粮高柜还在,拨拉算盘的掌柜却不复存在;那宽敞的石板大院,听不到人来人往的吆喝,只有游客迟迟的徘徊。里面也不再是粮食的仓库,而是江南农具展览,陈列着农民劳作和加工谷米的各式工具,既让人了解到江南鱼米之乡的风貌,也让人体察到农民艰苦朴素的生活。叶老虽已作古,但他的小说还在,这万盛米行也将长久地存世下去,让我们在怀念历史的同时,更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