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谁都能学会的说服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18章 调动你的说服记忆,笃定自己改变对方想法(1)

第18章 调动你的说服记忆,笃定自己改变对方想法(1)


  “危言耸听”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跟人交往时,难免会遇到比较强势又固执的人,花尽心思跟对方交流也达不到效果,无法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如果还用常规、友好的交际方式,肯定行不通,这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危言耸听,用夸大事实的方法震慑对方,反而会奏效。

  王轩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平时负责联系客户和与银行保持良好的联系。一次,他跟一个大客户谈好了生意,只要他能说服银行尽快贷款,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他见完客户之后,就赶紧去银行了。

  “我想要贷款,越快越好。”这是王轩的要求。

  银行的负责人虽然跟王轩很熟,但还是很为难,毕竟审批这么一大笔钱需要走很多程序,不可能这么几天就完成。

  “我也很想帮你,但有些困难,这样的一笔贷款三天肯定不行,要走好多程序。”银行负责人如实诉说。

  其实王轩也知道这有些为难人,但他心里很着急,他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么一大笔生意。他想了想说:“只要贷款给我们,你们银行也会收益很多,你的个人业绩也会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话说到了对方心坎上,但还是不合规矩。

  “我也很想这样,但我认为还是行不通。”银行负责人还是拒绝了。

  这可愁坏了王轩,他又急又气,都想拍桌子了。

  “我跟你说,这是笔很着急的生意,如果我们公司做不成,肯定会损失惨重,到时候我肯定会受到牵连。再说,如果你的上司知道因为你的刻板失去了这么一个好机会,肯定也会不高兴,到时候你里外不是人,处境必然会很艰难。”王轩见跟银行负责人讲不通道理,就夸大事实来吓唬他。

  这招果然很有效,银行负责人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妥协了。他想尽方法,尽快批下了这笔贷款。王轩利用危言耸听的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有时别人好言相劝就是听不进去,如果对方态度变得强硬,把危害说得形象又透彻,我们内心就会开始不安和恐惧,慢慢放弃坚持,选择跟别人合作。这一招,通常能攻克别人的心理防线,把对方震慑住。

  在交际中,要以和为贵,尽量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和风度,跟他人友好相处,温和交谈。我们再有才华也不要随意显露,也不要轻视别人,这是通常的交际策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平和交流,就比如那些傲慢的人总想把别人踩在脚下,说话、做事都要占上风,还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面对这样的人,危言耸听、说话震慑就是对付他们的最好方法。只有用更强硬的态度,才能让对方臣服。

  必要的危言耸听是为了说服对方,不是为了制造不必要的矛盾。有些人认为危言耸听就是胡编乱造,或者恐吓对方,让对方因为心里害怕而妥协。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这么做,久而久之必然会失掉人心。

  这里所用的震慑之术,是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分析利弊,把对方心里惧怕的一面进行特别放大,以此攻克他人的心理防线,从而达到我们的交际目的。

  危言耸听的交际方式在生活中可以广泛运用,尤其是在拒绝和说服别人的时候,这招非常有效。有些人一时头脑发热,感情冲动,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如果这时我们还用温和的方式跟他沟通,是很难起到作用的。

  这时不妨危言耸听,让对方意识到冲动行为的严重性和可怕后果,对方很容易就会幡然悔悟。

  在使用夸大事实震慑对方的时候,首先要摸清对方的性格,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这招说服。那些做事稳重,心思细腻之人常常不会被打动。那些做事冲动、头脑容易发热和没有主见的人,是使用危言耸听手段的主要对象。

  张明是一家公司的老员工,虽然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但由于工作拈轻怕重,没有什么突出业绩,几乎没升过职,干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一个小主管。

  新领导来了之后,将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大部分人的工资都涨了,只有张明的没有。张明怒火中烧,头脑一发热就想找领导去评理。

  领导秘书看见来势汹汹的张明,心中明白了大半,他怕张明闹事,心想得赶紧把他劝回去。

  “你不要来闹事了,赶紧回去工作吧。”秘书直接开口。

  “什么啊?凭什么别人的工资都涨了,就我的没有?”张明不服气地撸起袖子。

  秘书知道张明是个冲动又没主见的人,开口道:“你平时工作不努力,当然不给你涨工资。我劝你别闹了,领导最近正想裁员呢,如果你惹怒了他,肯定会被开除。现在工作不好找,我劝你还是冷静点吧。”

  听了秘书的“恐吓”,张明悻悻地回去了。

  在摸清别人性格的情况下,用危言耸听、夸大事实的说服技巧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让对方甘愿臣服。

  在夸大事实震慑对方时,要抓住正确时机,找到对方的惧怕点,不能没有针对性地乱说一通。没有根据、混乱的交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说得太过,必然适得其反,甚至让对方无比抵触。那我们就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此之前,不要轻举妄动,摸清对方的性格特征和过分在意的事,然后再找准击破点,才是万全之策。

  总之,在跟他人交流相处时,尽可能地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平静交流,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可以强势,但不能无理。但是,总有一些交际是我们无法控制、用常规交际方式不能解决的,这时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必要时就需要用夸大事实来震慑对方。

  小故事

  甲:男人都是吓大的!

  乙:此话怎讲?

  甲:小时候,老妈常说狼来了;上学后,同学总说老师来了;结婚后,同事总说老婆来了!

  乙:这有什么好怕的!

  甲:上个月,情人说那个没来!

  乙:……

  自己按兵不动,让对方先做承诺

  “如果我能让你作出承诺(即确定立场、表明观点),我就为你的自觉意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便使你的行动与你从前所作的承诺保持一致。人一旦确定了某种立场,就会自然地朝着它努力,以便尽可能地与他的立场相吻合。”全球最着名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专家之一罗伯特·西奥迪尼这样说。

  是的,在人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要做到(或者显得)与过去的行为相一致的愿望。所以,一旦我们对某事作了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坚持这个决定就成了一件对我们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因为来自内心以及外部的压力会迫使我们以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说服心理学中,这被称为“承诺原则”。

  更加实际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时不时地欺骗自己,会找无数的理由说服自己,好让我们的信仰或想法与我们作出的决定或采取的行为一致。

  当然,保持一致也是我们应对忙碌的现代生活的一条捷径。因为我们不需要再为这件事左思右想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保持前后一致。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下注赌马者的实验。在下注前的半分钟,他们犹豫不决,对下注的马匹能否获胜没有一点儿把握;然而赌马的人一旦下注,对自己买的马马上信心大增。而这些马取胜的概率并没有因为他的下注而改变,令其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作出的最后决定。

  每次美国总统大选,那些候选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筹款也是同样的道理。而这也是为什么筹集最多的人往往能赢得最后大选的秘密。筹得款项越多说明支持这个候选人的捐款人就多,按照承诺原则,这些捐款人一定会力推自己用钱支持的候选人赢得大选。

  在国外,一些商人为了保持自己的销量而使用的方法,更是使用承诺原则说服顾客的灵活应用。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玩具商在圣诞节前后所使用的销售策略。

  圣诞节是玩具生意最火的时候,但在以后的日子里,玩具的销量会大幅度减少。因为大人们刚刚为孩子们买了玩具,所以会坚决地拒绝孩子们再买玩具的请求。即使是那些生日跟在圣诞节后面的孩子们也得不到太多的玩具,因为大人们对孩子们的玩具预算在圣诞节期间已经全部花光。怎样既保持销售旺季的高销售量,而同时又能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保持玩具的正常销量呢?

  其实,促使孩子们向大人们不断索求玩具的方法很简单,不管是在节日还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只要在电视台播放动画片期间,做一系列超炫的广告就够了。所以,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保持玩具正常销量的关键不是刺激孩子向大人们在圣诞节后索要更多的玩具,而是如何让大人们在圣诞节后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们再次掏腰包。这似乎很困难,但有些玩具商就做到了。

  他们使用的策略就是,在圣诞节之前,在动画节目中做一系列某种玩具的超炫广告。很多孩子见到后,就对自己的父母说,如果在圣诞节能收到这样的礼物,真是太好了。大人们通常会答应他们圣诞节一定为他们买。为什么不买?反正圣诞节都要给孩子准备礼物。

  然后,当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大人们去商场为孩子买这件玩具,会发现很多商场都断货了,商场都说已经订货了,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货才能到。几乎每年都是这样。这肯定不是巧合,而是一个巧妙的商业计划。等到圣诞节来临了,店里还是没有货,他们只能给失望的孩子们买了其他玩具作为补偿。

  圣诞节过后,以前那些超炫玩具的广告又重新出现了。这时孩子们会对父母们说:“你答应我的。”无奈的父母们为了履行诺言,只好再次掏出腰包,去商场里买。这样玩具商们就可以使圣诞节后的一月和二月的销售额得以继续保持。年年如此!这就是这些公司的天才计划——巧妙地利用父母作出的承诺。

  承诺原则的关键在于:承诺。那就是引诱说服对象采取某种行动或是作出某些决定,然后再利用他们要求与过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压力来迫使他们兑现承诺。所以,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小承诺,也可以引发一系列势不可当的依从行为,并最终得以实现。这便是从小的请求开始,达到对大的请求依从的策略。

  商业运作中还有一种方法:抛低球,也是对承诺原则的很好运用。自己先提出一个很好的条件,让对方作出那个关键的决定(承诺),然后在最初的提议上,加上一个不太令人愉快的条件。这个策略的关键在于,让人们坚持先前的决定,即使条件有了变化,这个决定已经不是那么明智,人们也不会改变立场。

  当然,一个承诺要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还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这个承诺必须是积极的、公开的、经过努力才作出的,而且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这也是一个最有效的承诺的体现。因为,当我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作出选择,便会在心中为这一选择负起责任来。

  当我们认识到了承诺原则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很重要也很实际的问题:不守承诺的人到处都有,怎样才能让对方“必守”承诺呢?不妨看看下面的建议。

  1.将承诺写在纸上

  让对方将其承诺写下来,这在无形之中对其施加了压力。古人出征,为了表示必胜的信心,会立下“军令状”。说服过程中也是一样,和别人谈判,让人写下条件,立下字据会为日后省去不少麻烦。反过来,对自己也是一样,承诺别人的事情不妨写下来,既是提醒自己也是无形中给自己压力,让自己信守承诺。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字据,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便不得不迫使自己坚守承诺。

  2.尽量让承诺公开化

  舆论的压力是巨大的,当一个承诺公开后,知道承诺的人都会帮你监督其完成。所以尽量让你的说服对象在公开场合对你作出承诺,或者将其承诺讲出来。

  虽然承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强迫别人作出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承诺。超出能力范围的承诺,对方是无法实现的,自然也就没有了信守承诺的压力。谁也不会相信“我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送给你”是一句真话。

  小故事

  甲:老公,你婚前所说的承诺还算数吗?

  乙:当然算数。不过……我做的什么承诺来着?

  甲:你说结婚后,你就愿意为我做牛做马。

  乙:是啊,没错!不过我说的是种牛种马,除了这两样,其他都不会!

  甲:滚!……

  最后一刻掌握好说服的命脉

  柯英是美国某企业的代理,他要前往日本出差,想要说服日本家企业接受自己公司的合作条件。

  当柯英乘坐的飞机到达日本羽田机场时,代表日本企业与柯英交流的两名职员早已等待在出口处迎接了。这两个人接过柯英的行李,引导他乘上已等候多时的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订好的旅馆去。

  在车上他们相互交谈,一位日本接待员问柯英:“柯英先生,不知您预订了哪一天的班机回去?我们好提前为您准备去机场的车子。”

  如此这般礼遇,让柯英非常感动,于是他拿出回程的机票,恭敬地递给日本人看。机票上写着返程的时间是两周后。

  在柯英看来,这只是一个迎接仪式,与合作谈判事项没有直接关联,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日本人已经开始“刺探行动”——询问行程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因为日本方面对于自己要与人谈判的最后时限,往往视为机密,不愿让对方知道,但是对于对手预订的最后时限,却总要想办法得到。

  柯英不但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事态,而且还沾沾自喜。以后签署合同的主动权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了,事态完全按照日本人的规划逐步进行着。

  在柯英到达日本的前10天里,日本方面只字未提双方合作的事情,每天只是派人陪着柯英到处参观日本的名胜古迹,而且晚上还要邀请他参加日本公司董事分别宴请的家庭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