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谁都能学会的说服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22章 学会拐弯抹角,运用逻辑绕晕对方(2)

第22章 学会拐弯抹角,运用逻辑绕晕对方(2)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在进入化学领域前,曾进入格丁根大学学习,攻读文学,但是成绩却不太理想,老师认为他虽然非常用功,但是太拘谨了。而文学需要有充足的想象力,即使瓦拉赫拥有完美的品质,这样的个性在文学上也发挥不出来。

  既然这样瓦拉赫只得改学油画,这次上帝又和瓦拉赫开了大玩笑。他对艺术的理解力不强,不善于构图也不怎么会调色,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一名。校方给予他的评价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在艺术领域的这个可以称之为非常“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没有成才的希望了。只有一位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这种品格正是化学实验所必备的。于是瓦拉赫又师从韦勒攻读化学,这一次转变将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全点燃了,他的严谨使得他在这个领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笨拙”的奇才正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经营着自己的强项才获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有的弱项可以通过努力转化而消失,但是那些固有的弱项,如:相貌,体格,病理等方面的差异,是无法改变。人人都希望自己表现出来的是强的一面而极力掩饰弱的一面,但是也有很多人懂得将弱的一面转化为力量。这就是弱项资本。这种资本是那些在这个方面是强项的人,所不能获得的。这种力量是心理资本,即心理财富。

  西奥多·罗斯福42岁就任美国总统,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然而,这位政治家年幼的时候却是一个颇有缺陷的人。小时候他非常胆小而脆弱,上课的时候被老师提问,会惊恐地站起来,双腿与嘴唇颤动不停,说话声音根本听不清。而且他的长相也不清秀,我们会以为像他这样有着龅牙,性格又很敏感的孩子会想办法回避多彩的生活,因为大多这样的孩子都有安静的性格,沉默寡言。但是罗斯福却不是这样,他拥有一种坚韧的奋斗精神。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缺陷而放弃努力,相反,这些缺陷反而增加了他奋斗的热情。面对他人的嘲笑,他更加挺直了腰杆,用他坚定的意志使自己在说话的时候不再颤抖。成长过程中,他通过这种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与生俱来的许多缺陷。

  在别人为自己的缺陷气恼的时候,罗斯福却把他们转化成了成长的资本。他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方法战胜了这些缺陷,逐渐不再惧怕别人提起。

  盖茨说:“我们尊敬罗斯福,同时,也希望能像他一样,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些努力。如果我们尝试着去做一件还有点价值的事,失败了,我们便借故来掩饰自己,那么我们就是在以自己的缺憾为借口。”

  缺憾原来并不可怕,缺憾也可以转化成成功的动力。经营自己的长处,并将弱项转化成资本,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他成功呢?假如你不是一个臂力过人的人,何必非要成为举重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就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不可抗拒的缺陷,就根本没有必要较劲,而非要在这个方面与他人争高低。对那些我们不能做成功的事,没有必要在上面浪费精力。显而易见,那些懂得经营自己强项的人是睿智的。同时,也要学会承认缺憾,想办法把弱项变成资本。

  我们越将长处经营得好,就越杰出。这种思路放在产品上同样适用,不要拿自己产品的弱点去和其他产品比,只要有一个相似的类比即可。

  小故事

  甲:说说你的优点和缺点。

  乙:我的优点是个人形象比较好,长得比较帅,这样能给客户留下好的印象。

  甲:那你的缺点呢?

  乙:我的缺点也是个人形象比较好,长得比较帅,这样客户只能注意到我的外表,而容易忽视我的能力。

  甲:……

  心中没有目标,只会被牵着鼻子走

  在一片大沙漠里,一位父亲正带着他的孩子们去猎杀骆驼。

  当他们到达目的地后,父亲问大儿子:“你看到了什么?”

  大儿子环顾四周后回答:“蓝天、白云,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还有沙漠上的骆驼。”

  父亲听完,不置可否,继续问老二:“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二儿子也四处看了看,说:“蓝天、白云、沙漠,还有沙漠上的骆驼和我们这些行人。”

  父亲依然不置可否,继续问老三:“儿子,你看到了什么?”

  只见这孩子看着远方,只说了两个字:“骆驼。”

  父亲高兴地摸摸老三的头说:“你说得好,我们就是来找骆驼的。”

  可以说三个孩子中,只有老三没有忘记这次来的目的。那么老大和老二则因为关注的信息太多了,反而分散了对目标的关注。

  一个人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一分钟后睁开眼睛,回忆一下你这一分钟有多少个念头闪过。我们惊异地发现,有的人这一分钟之内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念头闪过,而念头少的人也有3~5个。一分钟就会产生这么多的念头,而停下来思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要在这么多的念头中理清思路,看清真相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关注太多而忘记目标的事情,在我们的工作中屡见不鲜。很多人因为要做个汇报,于是罗列了大量的数据,做了很漂亮的PPT,最后却忘记了自己做这些的目的。

  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不是因为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此,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应当转化为目标。假如某个岗位没有目标,那么这个岗位的工作就很容易被忽视。所以,管理者要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层确定了目标以后,就要对这个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把它们转化成阶段性的和个人的目标,这样,管理者下达的目标任务才方便进行考核。

  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在谈话中迷失方向。原本或许你怀揣着要说服他人的意愿,结果和客户谈的是其他不相关的问题。最后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

  那么哪些人最容易在操纵他人的思维中迷失?

  目标过大的人。

  虽然那些没有为自己设立目标的人有时也会有所收获,但那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为了避免在与顾客的沟通中迷失自己,我们要将目标设立得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将大的目标分解开,变成一个个小的可以看到结果的目标。这样在心理上才更有动力。

  那些遥远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会使人失去方向感,因为你很难搞清楚这次活动结束是否更进一步靠近了目标。目标过大,即使靠近了也感觉不到,那么没有靠近目标似乎对远大的目标来说,也不过是一点点偏差,你不会感觉它影响大局。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任何不确定的假设,对结果都是有损害的。

  没有目标的人。

  没有目标的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感觉不重要,因为没有成就感也就没有压力,没有荣辱感。要是没有目标,个人的业绩也得不到提升,公司肯定像大家说的那样,很快就完蛋了。所以,目标对个人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目标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你就会去想办法。目标就是一种期望,它会带来实现期望的动力。

  大到一次销售活动的组织策划,小到一次客户的谈话拜访,心中没有目标,机会再好也没有用。

  有些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面对大客户的时候会慌了手脚,在交谈中被客户牵着鼻子走,最后完全丧失了“还手之力”。就好像跟客户的这次交流是一次探险,自己的招数用尽都不如客户来头大。这是明显是销售人员将个人的目标设立得太小的缘故,并不是个人水平高低的问题。

  有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渔夫下海捕鱼,收网的时候他却把大鱼都放掉,只留下那些小鱼。有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放掉大鱼?渔夫回答:“我家只有一只小锅,那些小鱼正好能放下。”

  这与面对大客户慌了手脚如出一辙,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消受大鱼,所以只能放弃。这是借用了现实里用某事物的局限性来度量自己能力的例子,这样的销售人员难以完成大任务,他们用过于小的目标来限制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再棒的业绩也是人做出来的,没有人规定新手就不能作出大的业绩。

  我们可以把大客户这条“大鱼”分解成小目标来攻克,不让对方把自己搞得团团转。

  客户的需求依然是第一位的,先弄清楚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方案。当然,如果是你是新手,你的服务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你担心不能服务得很周到也很正常。这时,你完全可以坦诚地询问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顾客了解你希望能服务得周到,怕怠慢他们的心理,会觉得很舒服,也会对你增加好感。

  用询问的方式来拉近距离,只要客户提出了要求,你便非常容易锁定范围。

  第二步如何满足需求。假设你是保险业务员,刚结束培训对保险知识还没有完全领悟,这时可以请你的上级主管来协助洽谈。假如客户的需求不明显,只是试探性的了解行为,你可以在介绍产品的同时,介绍公司的实力,品牌的影响力等等。

  不暴露自己想说服客户的心理,但也不要让客户牵着鼻子走,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只要你将说服客户这个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在每次行动中调整自己的战术。我们甚至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分解到每天的每个小时来完成,这样你不但不会迷失自己,效率也颇高。

  大客户是你的练兵场,每个成功的销售精英都有过跟大客户“过招”的经验,他们能提升你的心智,让你水涨船高。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后面对其他目标,你的困惑就会减少很多。高山尚不在话下,小丘如何能阻挡你的脚步?

  小故事

  甲:你为什么把地理分数目标定在八十,而把数学语文分数目标定在七十?

  乙:我要是学好了地理,语文数学都挂科后,我就可以逃到天涯海角。

  甲:天涯海角那走得多苦,你还不如学好语文,找个更容易去的风景不错的地方。

  乙:我倒是会背很多唐诗宋词,但里面的都是名山大川,容易被找到。

  甲:那是你没学《桃花源记》,否则到世外桃源多好。

  乙:说得有理,不过你得替我保密啊!

  甲:……

  说服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登天

  在说服过程中,你可以通过提出一点点小要求来获得长期的满足,通过点滴的渗透,一步步地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道理。如果你能在说服中熟练运用这一技巧,你的请求就会很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意。

  为什么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再提出大的要求,说服对象就容易接受呢?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来解释。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苛刻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如果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登门槛效应是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看似不可及的高处。

  这个效应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实验者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满足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实验者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可见,在说服过程中,正确、适当地应用步步说服战略往往会让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对于推销员而言,在说服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时,不要直接向消费者提出买商品,可以先提出试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实现之后,再提出购买要求。

  很多商家都是利用人类的这一人性弱点,通过步步说服的方法,将商品销售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