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假,眼神是真
在与人聊天、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其中的内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需要我们去作出客观判断。只有看透对方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容易地说服他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通向内心的真实世界,可以带给我们各种信息。如果善于观察人的眼神,就等于学会了识人术。
生活中,我们可以先通过眼神来观察别人,洞悉了对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说服他。
李琴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学识渊博,脾气也好,但就是不会看人。尤其在社交场合,显得被动极了。
她老公常常提醒她,要看人说话,不能傻老实,得罪了人还不知道。
“可是我就是不会看人,我也不知道对方所说的话是真是假。”显然李琴在这方面反应比较迟钝。
“看人说的是不是实话,要看他的眼神,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老公真拿她没办法。
周末,有位女学生来拜访她,女学生非常会来事,几句话就说得李琴高兴不已。
“你真懂事,你爸妈把你教育得真好。”李琴拿出西瓜来招待她。
“哪里啊,”女同学眼睛滴溜溜地转,“我能碰见你这么好的老师才是运气好,德高望重,又和蔼可亲。”
“你真会说话,我真是越来越喜欢你了。”
“那个,老师,我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你能不能不要让我挂科?”原来这才是女学生来拜访的真实意图。
“这个不行,这是学校的规定,我不能违背。不过我这么喜欢你,可以给你补习功课。”李琴没有注意到对方忽然暗淡的眼神。
“嗯,好,谢谢老师,我先告辞了。”女学生准备离开。
“好,欢迎再来。”
女学生走后,李琴的老公出来说:“这个女孩子太刁钻了,以后别让她来了。”
“你怎么知道?”李琴听老公这么说非常不高兴。
“她的眼神闪烁不定,时而黯淡,时而闪烁,看起来很狡黠。”李琴的老公一直在观察这个女学生。
李琴半信半疑,果然,没过几天,她就从其他老师那里听到女学生到处在说她坏话,说她最喜欢别人恭维,是个没主见的老师。这件事把李琴气得半死。
生活中有很多像李琴这样的人,在跟人交往时,难分真假,不懂识人,经常陷入被动。
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都能通过眼神体现出来。古代就有人说过,心内中正的人,眼神就纯正:心术不正的人,眼神就透露着邪恶。因此,读懂他人的眼神就相当于看透了对方的内心世界。
很多事实都证明,观察别人的眼睛,是了解他人的最好方法。很多交际高手,往往透过一个眼神就能洞察别人的心思,这让他们在交际中一直处于有利地位。除了眼神可以流露真情之外,一些小动作也是不能忽略的。眨眼、上扬、下垂、挤眼睛等这些小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结合当时的情境,仔细观察,你会更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
眼神的力量的确是巨大的。有些人,当别人看到他严厉的眼神时,就不敢接近他,更不敢说重话。这些都能证明眼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蕴藏着许多心思和想法。
总之,一个人的性格和心事都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都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果自己不会捕捉,那只能证明你不懂得识人,不懂得成熟的交际。
眨眼是我们正常的生理需求,眨眼可以让眼部保持湿润。当一个人焦虑、惶恐,眼神飘忽不定时,证明他内心非常不平静,往往就会通过高频率的眨眼来缓解。如果在交际中看到这样的人,最好还是远离为妙,也不要深信他的话。
平时在和他人谈话的时候,如果对方的眼神灰暗不明,毫无光泽,这时就要懂得适可而止了。因为这表明,对方现在对你说的话不感兴趣,感觉很无趣。如果还是坚持说下去,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
相反,如果对方的眼神豁然变得明亮,这就证明他非常想听你说话,或者你的话说出了他的心声。这时,应该乘胜追击,好好表现,如此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
马丽是个大龄剩女,相过很多次亲了,但都没有成功,很不如意。但很多的相亲经历也使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周末,妈妈又给她安排了一场相亲,对方条件非常好,她心里觉得自己肯定没什么希望。
在交谈中,她表现得非常自如,一点也不拘谨。没过一会儿,马丽就发现相亲对象眼神忽然放起光来,非常吸引人。于是她知道了,对方对她也很有好感。之后,她继续好好表现,最后成功征服了对方,终于告别了单身贵族的行列。
眼神里蕴藏着无数玄机,只要你懂得捕捉,就能窥探到他人的真实想法,就能更好地主宰对方的思想,占据有利的位置。
在交际中,我们要少做挤眼的动作,这不仅容易产生暗示,还非常不礼貌、不友好。通常用眼神暗示别人,意味着已经和对方达成了共识,在别人看来是一伙儿的。看到的人会感觉自己是被疏远和孤立的。交际时,最好收起这样的行为,避免为自己树敌。
同时,当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后,心里要有数,不要再反驳对方的意见,最好的方式就是沉默、不理会,保全自己。
谈话时不喜欢看着对方或者直接把眼睛闭起来的人,往往都心高气傲,眼高于顶,甚至有些目中无人。跟这样的人交往时,要小心谨慎,他们往往心眼小、报复心重,不必为了小事得罪他们。
还有,在交际中,如果对方的眼神透露出安静,则表示他心中有数,甚至已经成竹在胸;如果眼神散乱,没有焦距,则说明对方内心焦急,毫无主意;如果对方的眼神比较阴沉,说明他心中有诡计,交往时要万分小心;如果对方眼神下垂,则表示他不感兴趣,要赶紧转换新话题。
在跟人交往时,目视对方是种礼貌,同时也是我们获取对方内心信息的重要手段。平时我们要培养观察他人眼神的意识,学会通过眼神识人的本领。
小故事
甲:你头上的肿块是怎么回事?
乙:我上午走进一大厦,门口有个公告,因为我近视,就凑近去看。
甲:那告示上写的什么?
乙:门,向外开。
甲:……
听弦外之音,领悟对方真实想法
在交际中,很多话都是不太方便直接说出口的,这时善于听出他人的话外之音就非常重要了。只有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从而更容易说服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交际中要想会“说”,就必须先学会“听”,不懂对方的真实意图,你的话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不得章法。
张华是一名音乐老师,小提琴拉得尤其好,在她的熏陶下,10岁的儿子也非常喜欢拉琴,班级里的同学都叫他“小小音乐家”。
“妈妈,我们学校下个月会举办联欢会,我要努力练习,到时候才能发挥稳定。”儿子说得信心满满,张华很高兴。
“嗯,好,你要勤加练习,但是一定要早点睡,不能太晚,影响第二天上课。”
儿子假装答应了,但他每天晚上都会关着房门偷偷在屋里练习。
有一天,他们正在吃晚饭,楼下的张阿姨上来了,她跟张华絮叨了一会儿说:“你们家孩子真努力,晚上10点多还练琴,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哦,真不好意思啊,打扰你了。”张华听出了张阿姨的话外之音,赶紧表示道歉。
张阿姨走后,张华训斥儿子道:“你为什么半夜三更的还要练琴?妈妈不是说过10点要睡觉吗?你看,张阿姨都找上门来了。”
“我就是想练琴,这关张阿姨什么事啊?张阿姨都没有说什么,还表扬我努力呢。”儿子丝毫不以为意。
“张阿姨的意思是你打扰他们休息了,你没听懂大人的话外之音。”张华告诫儿子,晚上再也不许练琴了。儿子一听是这么回事,就听话了。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大人们的话里还有弦外之音。
张阿姨上来夸赞张华的儿子,只是碍于颜面,不好意思说被打扰了,只能通过话外之音间接表达。如果张华听不出来,就无法正常交际沟通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人的弦外之音,否则很容易因为理解错误而得罪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通过语言沟通,有的语言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还非常隐晦,如果我们没有捕捉到对方的弦外之音,没有揣摩能力,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此,只会在交际中越来越落后,越来越不被他人认可。
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开始抱怨,人心不古,或者说被他人欺骗了。其实通常是他们不善于捕捉别人的话外音。很多人其实在一开始就发出了拒绝信号,但不好直说,只能暗示,只是你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其实这些都不能怪他人太“狡猾”,中国人说话本来就比较含蓄,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如此,想要学会“礼尚往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听懂他人的话外之音,然后用同样的方式跟人相处,如此你会更容易融入交际。
通常讲话外音也是有技巧的,对方不会无故说起。平时听人说话时,一定要留意这些方面,结合当时的环境和语境来参透对方的真实意图。这是话外之音的实质性问题,每个人都需要注意。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下,要如何参透对方的话外之音。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技巧,说话才能更得人心,才能更容易说服对方。
首先,要学会判断对方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话中有话,我们需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不要单单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说话外之音的技巧。一般情况下,话外之音都包含了暗示和映射,还有一语双关等技巧。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在言谈之间就更容易明白他人的真实意图。
还有,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环境不同,每句话的含义也不一样。如果是相熟的朋友,我们还可以结合他的脾气秉性来判断,如此听出话外之音才更有保障。
张静昨天刚买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于是今天高兴地穿上找好朋友方悦一起逛街。一上午,她们几乎逛遍了整个市中心的商场,心情大好。
“太累了,我们去咖啡厅坐会儿吧。”方悦穿着高跟鞋非常累,于是提议先休息一会儿。张静欣然同意。
张静从厕所出来之后,一不小心跟端咖啡的服务生撞了个满怀,咖啡全部洒在了张静身上。
虽然不是服务生的错,但他还是赶紧道歉。
张静很生气,不依不饶地责备服务生,连方悦都听不下去了。
“小静,微笑是你最好看的表情,你忘了吗?”方悦这么一说,张静不做声了,她显然听出了方悦的话外之音,说她发怒的样子很丑。
就这样,一场风波平息了。
张静虽然生气,但她很聪明,立刻听出了朋友的话外之音,停止了发飙,及时挽回了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形象。
最后,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别人在说话时有很多明显的信号。如果你不懂得察言观色,就要记住这些信号,以备不时之需。
在交谈过程中,如果对方的语气忽然变了,就很有可能包含了话外之音,要及时揣摩对方的意思;如果说得正尽兴时,对方忽然默不出声了,此刻多半也含有了话外之音;当对方一直翻来覆去重复某些话时,多半也是在暗示我们听取话外之音。
有些人,说话非常含蓄,遇到关键问题就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其实,他们是在等着你明白话外之意,此刻要多深入地了解。
不仅如此,我们也要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很多话外之意都可能会通过肢体动作暗示出来。因此,在说话中,如果对方有特殊动作或者直接作出暗示举动,我们要会意,跟对方进行深入沟通,了解真实意图。
俗话说得好:“天下难事出于易,天下大事出于细。”有些人之所以能听出别人的话外之音,无非就是注意了细节问题,善于体会,懂得察言观色。平时交际时,我们也要有意而为。
进入社会这个生活圈,你会发现交际是非常重要的,不懂交际难免会被人算计,甚至被人瞧不起。很多人因为听不懂他人的话外之音而被当作“傻子”,事事不如人。
所以,我们要懂得听懂话外之音的重要性,认真领悟和揣摩他人的心思,明白对方真正的意图,你会发现,很多人会把你当作知己,自然也更愿意与你往来。当你能听懂他人的弦外之音,领会对方的意思,想要说服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显得容易很多。
小故事
一个明星去女儿学校讲话,受到学生几次热烈掌声。
父亲:老爸演讲的很棒吧,受到你们学生热烈的欢迎,那么多掌声。你应该很骄傲吧?
女儿: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我们学校,每次同学鼓掌特别起劲,就是希望那个演讲的人赶快结束。
父亲:……
语速当中,听出情绪的变化
在跟人聊天时,如果对方的声音温和悦耳,语速不急不慢,听者会感觉非常舒服,忍不住想要亲近;如果对方声音尖锐,语速惊人,我们会感觉很讨厌,因而给人的印象不好。由此可见,声音也是判断他人性格和情绪的重要依据。
在沟通中,尤其是谈判时,很多人都会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来判断对方的情绪和心理,从而掌握主动权。如果我们无法从其他方面看透别人时,不妨可以利用声音来判断。
李明明是保险公司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格温和,说话不紧不慢,总是一脸微笑。她在公司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来没人看到过她发脾气。有时跟人拌嘴,也很难听她说出难听的话。
正因为如此,李明明在跟客户交谈时,总是很难占据上风,经理对她很不满意。
明明也感觉很苦恼,很多客户都摸透了她的脾气秉性,从她的声音中就能知道,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发脾气,也不会据理力争,所以大家都有恃无恐。
“明明,我觉得你就是脾气太好了,所以大家都不把你放在眼里。”公司里的一个老员工提醒明明。
“可我脾气就这样,怎么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