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周鸿祎找到了当时在中国大众市场份额占比较低的卡巴斯基,向卡巴斯基当时的大中国区总裁张立申表达了合作意愿,主题意思是:反正卡巴斯基暂时也不可能打得过瑞星等杀毒厂商,不如破釜沉舟跟雅虎合作免费推广,提高知名度、赚足人气后,自然会有一定比例的用户掏钱买正版。
张立申觉得周鸿祎的提议不错,但是由于担心免费版本损害了收费软件的销售收入,他始终犹豫不决。于是周鸿祎找人去电脑城做了调查,估算出卡巴斯基当时一年的销售收入大约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就跟张立申说:“这样吧,我们各自承担一半风险,我每年固定给你500万元人民币作为补偿。”
这样,双方的合作得以初步达成。虽然这个合作最终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搁浅,但是周鸿祎却在后来以360董事长的身份与卡巴斯基实现了这一合作。
在上面的案例中,卡巴斯基的张立申不就是那个“有人捧着钱请他收下”的角色、周鸿祎不就是那个“为了达成双赢而努力说服对方”的角色吗?周鸿祎自己做市场调研,他站在对方立场上的分析,他提出“500万人民币的合作条件”——这一系列的举措,均是为了说服对方与他达成合作的努力,这样的步步为营,当然可以成功地说服张立申。
从心理学上来讲,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扳机点”,即指某种外界刺激在触及心理的某一底线时会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这个底线被称为“扳机点”。在各种寻求双赢的合作中,主动说服的那一方,只有寻找到对方的心理扳机点并对其加以刺激,即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那么,究竟怎样寻找对方的心理扳机点呢?我们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供读者参考。
与对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双方的沟通才是高效的、真实的——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全面了解对方并罗列对方可能出现的心理扳机点。
全面深入了解双方的话题焦点。
A公司与B公司谈判项目合作,A公司发现B公司对合同的商务条款关注较多,则明白了B公司的心理扳机点为合理的价格。深入了解话题焦点必须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量上,否则很难发现话题焦点,而心理扳机点往往都隐藏在话题焦点中。
借助外界因素“制造”心理扳机点。
心理扳机点的凸显需要外界刺激,因此当你花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找到对方的心理扳机点后,不妨“制造”数个相关刺激,看对方对每个刺激的反应,从而推断出对方的心理扳机点。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当发现对方的态度模棱两可的时候,当对未来形势的没有方向把握的时候,均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来寻找心理扳机点。
必要时候装作不知道对方的心理扳机点。
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叫做“隐藏需要”,即在某个时刻,可能是因为焦虑,可能是因为胆怯,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想要将自己的内心想法隐藏起来不被别人发现,如同鸵鸟把头深深埋起来的逃避。
在这个时候,如果心理扳机点被发现,会增加这个人的心理负担和不安感,对于交流和谈判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心理扳机点,给对方留出一定的自我空间。
总而言之,从寻找对方的心理扳机点,到为实现双赢而努力说服对方,再到最终实现“一方捧着钱让另一方收下”的美好局面,这是一系列连贯紧凑的心理活动与动作,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需要读者在实践中仔细揣摩。
小故事
甲:要到夏天了,我得要老爸给家里添置一台空调才行。
乙:那么他同意吗?
甲:先没有同意,后来就同意了。
乙:为什么?
甲:因为我把家里的两台风扇故意弄坏了。
乙:你老爸没有说修风扇啊?
甲:说了啊,他说修风扇太热,只有买一台空调在家里吹着空调修风扇。
乙:……
自来熟是一种天分吗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似乎总是跟集体中的每个人有一种热络的关系,他/她在各种聚会的场合总是像一个组织者或者主人一样表现得大方得体,他/她在陌生人面前不会觉得尴尬或者害羞,他/她可以和才认识的新朋友像老友一样谈天说地开怀大笑……这样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为的“自来熟”。
有人欣赏自来熟的人,觉得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可以帮助他/她获得更成功的人际交往;有人对自来熟的人不置可否,认为这只是一种处世习惯,无所谓好坏;也有人对自来熟的人不屑一顾,看不惯这种人刻意的讨好巴结和虚伪做作。
可是,不管我们对自来熟的人抱有怎样的看法,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在崇尚人脉的现代社会,在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越发重要的今天,自来熟的人确实有他独到生存法则,也确实可以为他/她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便利。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自来熟的人更善于为人处世,更会做人。同时,自来熟可以帮助说服者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占得先机,这是同样显而易见的道理。
前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经理杰佛德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来熟的人。在杰佛德担任公司总经理期间,这家由电话发明人贝尔于1877年创立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业务压力。当时美国司法部依据《反垄断法》将公司拆分成一个母公司和七个子公司,使公司的竞争力急剧下降,美国电信行业从此进入了竞争时代。
面对这样的逆境,仍担任母公司总经理的杰佛德试图摆脱,却一直苦于没有办法。直到这年的圣诞节,机会终于来了。按照惯例,公司在拆分之前一直都有举办公司圣诞节聚会的传统,当年虽然拆分了,但是这样的传统仍延续了下来。于是,杰佛德决定在这个聚会上做些什么。
杰佛德提前一个小时到达聚会现场,与现场的普通员工们热切交流,与他们共同参与会前最后的组织工作,甚至亲自为发言台上的献花修枝剪叶。聚会开始后,大家玩得很投入,杰佛德却一点儿也没有闲着。距公司拆分后已有大半年的时间,各子公司的高层已加入了很多新面孔,杰佛德就一直忙着递自己的名片,与几乎所有的新任高管聊天、喝酒,就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
在聚会的最后,杰佛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进行了一段简短但激情四溢的演讲,号召大家凝聚起来,公司还是这个行业永远的垄断者。台下无不为杰佛德所感动,那些才与杰佛德认识的高管们,亦向杰佛德投去赞许的目光。
后来,虽然美国司法部继续将公司从事设备研发制造的两个业务线分离出去,母公司甚至只保留了通信业务,杰佛德也从公司退休,但杰佛德当初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仍延续了下来至今。现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仍是美国最大的本地电话和长途电话公司。
正是因为杰佛德的在圣诞节聚会当天表现出的与员工们、与新任高管们的自来熟,使得杰佛德在说服公司同仁们团结一致的演讲中取得了事先支持,才能对公司的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不正是自来熟极有用的一面吗?自来熟帮助了杰佛德树立起了在集体中的亲和力与权威性。
也许你会说,即使我知道自来熟会为我带来某些好处,我也没有办法做到自来熟。我也知道需要鼓起勇气去跟陌生人交流,但是每当我试图开口的时候,我就犹豫了。我大概是一个天生就不能做到自来熟的人。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自来熟真的是天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一个叫乔·哈弗斯蒂的人,曾经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甚至在陌生人面前会害羞的小职员。他去参加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的口才训练班时,告诉卡耐基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全国房屋建筑协会”的发言人。乔·哈弗斯蒂不仅将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而且他真的说到做到,专心练习,所有的培训课程一节不落,凭借飞速进步的演讲技巧他还成为了培训班的班长。
一年以后,当卡耐基在某个早晨打开《弗吉尼亚向导》的时候,赫然看见一篇赞美乔·哈弗斯蒂的报道,称他在前一天如何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演讲,并如何和所有的参加演讲的选手及观众在演讲结束后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自由交流。
由此可见,自来熟并非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乔·哈弗斯蒂借助教育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即自我或外界冠以强烈被期待的人,往往更容易实现这种期待。所以,乔·哈弗斯蒂最终培养出了自来熟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不同,后期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网也千差万别,因此,自来熟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能够在学校舞会中与陌生同学顺利交谈就可称为自来熟;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员工,在加入这个企业的第一个星期便能准确无误地叫出每个同事的名字并和他们有过交谈经历,就已达到了自来熟;如果你是公司高管,那么在每一次行业聚会中与其他公司的高层人员互递名片并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私交,也可称为自来熟。
总而言之,自来熟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及其重要的能力,是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占得先机的能力。如果想成为人际交往高手,如果想增加自己说服别人的成功率,那么务必要培养这种能力。
小故事
甲:班里转来了一个新同学,才半天时间就跟大家打成了一片。
乙:他的长相很出众吗?
甲:没有,一般吧。
乙:那大家怎么都喜欢他呢?
甲:因为他给全班每人一颗糖。
乙:一颗糖就把你们收买了?
甲:他说这是他那个开糖果厂的老爸新推出的一种糖,请大家试吃。他老爸马上就要推出蛋糕了。
乙:……
“教主”的话为何能引领世界
已故的苹果公司前任CEO乔布斯,被他的粉丝亲切地称为“教主”,他的巨大影响力从他在27年的时间内总共七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即可看出。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博士、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现任董事长、联想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田溯宁曾这样形容乔布斯:“他光芒万丈,高山仰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