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谁都能学会的说服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17章 每一个人都在等待被说服(3)

第17章 每一个人都在等待被说服(3)


  利用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给他人贴上一个你所期待的“标签”,即可促使对方产生不虚此名的心理,从而按照“标签”所示有所行动。这里有两个心理要素在影响他们的行为:首先,当一个人被问到他是否愿意做出人们所希望的行为时,他会觉得必须回答“是”;其次,当人们公开承认自己具有某种特征后,往往为使自己言行一致而去履行自己的承诺。

  “贴标签”说服法可以运用于各种说服场合。例如,向某位员工下达了一项工作任务,又担心他不能胜任,这时可以告诉他,他是个很有能力和韧劲的人,以前的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大家非常信任他。如果想要孩子努力复习备考,不要硬把他关在家里,也不要大声呵斥,只需要告诉他,大家都知道他成绩一直很好,而且学习越来越用功,结果孩子一定会暗下决心认真备考。

  值得注意的是,“贴标签”说服法用不好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说服者必须保证真诚地运用此法,即所贴“标签”必须符合事实,并且绝不能给他人贴上消极标签,怂恿他人去做有违社会准则的事。

  小故事

  甲:你喜欢什么样的女生?

  乙:我喜欢长的坏坏的女生。

  甲:那你看我是否符合标准!

  乙:亲!我喜欢长的坏坏的女生,不是长坏了的女生。

  甲:滚!你给我马不停蹄地滚!

  乙:……

  当心被打动时,想法就会改变

  生活中,我们的决定和行为常常受情感控制。然而,即便人们会掩饰情感,但总避免不了暴露出情感的蛛丝马迹。因此对说服者来说,通过洞悉他人的情感状态,可以破解他们的态度和想法;通过主导别人的情感,可使人做出你所期待的决策。所以说,情感说服是影响别人的一大秘诀。

  很多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情感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不重要。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得更深刻一些,就一定会发现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是情感维系着我们同他人、同世界的关系。

  正因为人们大多数的决定并非是在一种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而是在兴趣、情感、情绪等层面上做出的,因此,说服者应该从打动人的心灵方面入手,练就一种“煽情”的能力。优秀的销售人员、律师、商人、政治家和小说家都懂得,影响他人的捷径就是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

  如果不懂得从情感的角度入手,不会和他人建立起情感层面上的联系,即便可以说服他人,也只能被人评说为“不通人情的人”,无法获得人们的尊敬和真心的服从。

  最受欢迎和尊敬的作家之一、《一分钟推销员》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说:“我卖东西给别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那种对己和对自己所买物品的良好感觉。”由此可见,当心被打动时,想法就会改变。

  历史上有很多谋略家都非常擅长利用感情去感动、迷惑他人,博取他人同情和怜悯。下面让我们看看勾践是如何说服夫差释放自己的。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忍辱负重,顺从吴王夫差的要求,离开自己的国土,带着送给吴王的金银财宝、宫廷美女和自己的王妃虞妲,在吴国做了阶下囚。勾践深知要复国报仇,就必须回到越国。但是要想回国,除了要让吴王消除警戒心外,还要以对吴王的爱戴和卑微的面目,去博取吴王的同情和怜悯。而这一切光凭恳求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提出过回国的请求,但他的行为却达到了目的:首先他装可怜,博取同情;其次他忍辱负重,竟然通过尝吴王的粪便来为其诊断病情。吴王终被打动了,不久便送勾践回国了。

  很多时候,直截了当的说服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能够感动人、激起他人怜悯之情的行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说服效果。

  想要勃发他人的情感因素,你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故事来打动他。故事可以是温情的、浪漫的,也可以是可怜的、无奈的,甚至可以是激愤的、可憎的,但要注意故事内容不能偏离你的说服目的,而且要与对方的境况和经历相关,以使对方产生共鸣。

  在使用情感说服时,可以参照以下说服策略:

  1.注意体会对方感受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当你不只是考虑自己的观点,而去注意对方感受的时候,你看问题的敏锐度就会加强。当对方的目光转移、脸色改变或者身体姿态发生了变化时都表示对方对你的话有了反应。这时,对方所产生的高兴、激动、同情、愤怒、悲伤等情感,对说服者来说都十分重要。

  如果对方表现的态度对说服有利,那就应该趁机继续表达你的看法,强化对方的内心感受;如果对方开始表现出抵触情绪,那就需要改变话语方向,先保证对方恢复到轻松状态。

  当你无法判断对方的反应时,那么建议在加深说服之前直接询问对方:“你觉得我刚才说的怎么样?”再根据对方的回答,及时对话语作出调整。

  2.利用“情感回报”原理,向他人提供“免费午餐”

  他人给予我们恩惠,我们都愿意予以报答,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想要得到某人的帮助或支持,你不妨先寻找机会去帮助对方,不求回报地付出。每个人都不愿意欠下“人情债”。因此,当你付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方很可能就会主动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3.学会引导对方的情感,使之进入一个较好的情绪状态

  当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良好时,对事物负面的感知也会转换成正面的感知,这有利于用积极开放的视野来取代消极封闭的观点。不可否认,我们是“情感的奴隶”,我们的记忆、对世界的看法、行为和动作,会因情感而变得有选择性。因此对于说服者来说,引导对方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说服将会变得毫不费力。

  总之,说服是要深入人们的心底的,否则尽管言辞清晰、八面玲珑,得到的可能只是人们的反感。面对打动人心的说服者,人们会感到更安全,感觉说服者更有魅力、更强大,这正是心理说服的真谛所在。

  小故事

  甲:怎么感觉你今天不开心啊?

  乙:小美她不理我了。

  甲:为什么啊?

  乙:我昨天问她是否喜欢我。

  甲:她怎么说?

  乙:她说暂时还不喜欢我。我就问她怎么才会喜欢我。

  甲:她有说吗?

  乙:她说了,说除非我能打动她!

  甲:然后呢?

  乙:然后她就住院了。

  甲:……

  成为自己人,自然愿意被说服

  “套近乎效应”在说服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也很有效。通过套近乎,把对方跟自己归为同一类,在无形中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这么一来,说服对方就会显得易如反掌。

  在跟人打交道时,如果你能通过各种手段让对方把你当作“自己人”,必然会降低对方的防备心理,从而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

  林苗苗是一家服装店的销售人员,人好嘴甜,是一个业绩非常优秀的员工。很多人都认为她长得漂亮就是优势,所以卖衣服很顺利。

  每次听到这些,林苗苗只是淡淡一笑,不作回应。

  后来,朋友也问苗苗,她才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很多人在买衣服时,都会把销售人员当成讨价还价的‘敌人’,跟你狠狠砍价。如果你能跟他们成为统一战线的人,那么机会就来了。”

  苗苗说,之前她接待过一个跟她年龄相仿的女客户,说话非常刻薄,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待她。

  “你们店里的衣服怎么这么贵啊?孩子的衣服而已。”女人很不友好。

  “现在孩子的衣服就是比较贵,我女儿跟你家孩子差不多,上个月我也给她买了这件。”苗苗这么一说,女人没再反驳。

  “我女儿说这个牌子的衣服比较舒服,每次上体育课总穿这件。为了她好,我总给她买这个牌子的衣服。”

  女人一听苗苗感同身受的话,立刻就降低了心理防备,开始跟苗苗说心里话:“谁说不是啊,现在的孩子对衣服很挑剔,一定要买舒服的。”

  “对,我也这么认为,我给女儿买了之后她可高兴了,看到她高兴我也开心。”

  就这样苗苗跟女人成为了“自己人”,苗苗又介绍了一些衣服的好处之后,女人二话没说就买了。

  你把顾客当成自己人,他们就会信任你,做起销售工作就无往不胜了。林苗苗把“自己人效应”运用得得心应手,工作自然也就越做越顺利。

  事实上“套套近乎”是“自己人效应”的重要体现,它指的是把自己跟对方归结为一类人,变成“同体观”的人。

  在跟别人交往时,往往关系越亲密,自己的观念、立场就越容易被对方接受。如果让对方感觉你是自己人,就算是请对方帮忙,对方也会乐意。

  这种说法不难理解,就好比我们都愿意跟喜欢的人交往,就算他有缺点也能适当包容;而反过来如果对方是你心里非常排斥、感觉陌生的人,你在无意识中就树起了防备意识,根本不愿意有过多往来,更别提相互帮助了。

  “自己人效应”独有的特征,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它具有可亲近性、平等性、相似性或互补性等特征。在空间环境中接触的次数多,彼此熟悉,就容易互生好感;性格相似、爱好相同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双方的需求、期望有关联,也是“自己人”的特征。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在交际中,很多人不知不觉都会用到,迅速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得到他人的信任,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特别是有求于人时,套近乎可以说是必要的方法,找到共同体,才能打破别人的心理防线,才能有事好商量。

  套近乎的作用很强大,如果懂得合理运用,“敌人”也能变成“朋友”。如果你能发挥自己的实力,巧妙地运用“自己人效应”,肯定会打动人心,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自己人”。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特别想知道,具体要如何做才能套好近乎?如何才能成为别人眼里的“自己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家很容易把那些跟自己有共同点的人当作自己人。所以,在跟人交际时,首先要善于寻找彼此的共同点,让彼此有共同话题,这样才会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只要勇于交流,肯定会找到对方跟自己的相似之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喜好、处世态度等总有相似之处。在交流中要深刻强调共同之处,要多用“我们”,如此,对方才更容易被打动。

  当然相似之处通常不是一次见面就能够发现的,可以多创造见面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

  除了多寻找共同点,最主要的是要懂得肯定对方、理解对方,从而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

  陈芳是个刚毕业的学生,一毕业就在某家设计公司当了业务代表,她第一次去会见客户时非常紧张,自己一点经验也没有,怎么能完成任务呢?

  在交谈过程中,她非常紧张,显然客户对她很不满意,一直在看手表,随时都有离开的意思。

  后来,客户随口说了一句女儿的早恋问题,表示很头疼。陈芳忽然灵机一动,知道了要跟对方说什么。

  “您的问题我也深感理解,我妹妹现在上高中,也开始早恋了。我妈妈知道了非常头疼,都动手打她了还是没用,两个人的关系可紧张了。”陈芳说得跟真的一样,其实她没有妹妹,只是想对客户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肯定,是跟对方在套近乎。

  事实证明,陈芳的做法是对的,客户没想到陈芳这么理解她,就开始大吐苦水,说了很多女儿的问题,两个人越说越投机,最后陈芳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成功完成了任务。

  客户离开时,还跟陈芳保证,大家都是“自己人”,如果再有业务,一定会优先找她。

  陈芳通过诉说自己相同的“经历”,表达了对客户心情的理解和认同,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慢慢地,对方就把她当作了“自己人”。

  当然,要想让套近乎的话变得有感染力也不是件简单的事,你要从心里对别人的话感兴趣,只有感兴趣,别人才会感到真诚,对你的好感才会油然而生。总之,在人际交往中,想要别人信赖你,把你当作自己人,就必须表现出真诚,否则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效果。

  学会与人套近乎会让别人对你的态度更友好,会对你的话更加信赖。同样的一个道理,也许被别人讲出来对方会生气,但被“自己人”说出来更让人感觉容易接受。这就是典型的“自己人效应”。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有聪明智慧,还要善于套近乎,发挥“自己人效应”,成为有影响力和受欢迎的人,从而更容易地说服对方,获得更好地利益。

  小故事

  甲:我喜欢上一个男生,怎么和他套近乎呢?

  乙:这容易啊。你假装扔个东西,碰到那个男生,然后去道歉。这样一来二去就熟了。

  甲:真的吗?我和他认识,想表白,不知道怎么说。我扔什么给他比较好。

  乙:嗨!随便呗。关键要扔中,然后说是缘分。看他怎么说。

  甲:好的!

  第二天,乙被一个茶壶砸了脑袋,住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