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谁都能学会的说服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13章 想说服他人,先要取得信任(2)

第13章 想说服他人,先要取得信任(2)


  厂长看了一下投资者的样品,摇了摇头说:“很抱歉,虽然我们可以生产这个样品,但你给的时间太紧张了,我们无法完成。”

  外国投资者感觉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中国。这时,一个小工厂的经理拦住了他的去路:“先生,我们工厂可以完成你的任务。”

  外国投资者不太相信,他从没听过这家工厂的名字,但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就答应了。

  经理回到厂子里,赶紧联系设计师,他们立刻画图纸,所有员工集体加班,最后终于在第二天中午之前把外国投资者要的样品生产了出来。

  “你们居然做到了?”投资者非常惊讶地端详着样品,做得非常好。本来他都不抱什么希望了。

  “我们答应了你,就一定要做到。”经理说得非常诚恳。

  “好,你们如此重视承诺,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成功。我在这里保证,一定会大力投资的。”外国投资者也做出了郑重承诺,后来也一直履行着承诺。

  就这样,双方因为重视了彼此的承诺,合作也越来越顺利,取得了双赢的局面。

  交际就是一个合作过程,别人付出了,心里就希望得到同样的回报。只有重视彼此的承诺,才能一直维持良好的关系,也才能让自己更具有说服力。小工厂信守承诺,赢得了与外资合作的机会;外国投资者信守承诺,最后达到了双赢,合作越来越好。

  生活中,有些人不论做什么都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而有些人却难以取信于他人。后者通常是因为经常无法做到对别人的承诺,轻易爽约,让对方心里感到不平衡,所以没有人愿意再与他们来往。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讲诚信,如果对方一再爽约,让自己失望,心里必然会有怨言,从而不会再接近他们。

  在跟人交往时,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筹码,如果周边的人能对我们信守承诺,反过来我们也很愿意重视自己的承诺,这样才能彼此信任,长久地友好相处。而有的人不以为然,忽略了诚信的重要性。慢慢地,大家就不会再给他们承诺的机会,因为他们从来不重视。

  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重视承诺是因为抱着侥幸心理,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而自己又吝啬于付出。但是,没有人是傻子,如果经常使用这些小伎俩,必然会被看穿和唾弃,而且很快就会如此。

  如果你不重视对一个人的承诺,他很快会告诉另一个人,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这样你很快就会陷入很悲惨的境地,难以翻身。

  没有人交往,没有人帮助,没有人喜欢,那么你的交际就等于走进死胡同。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所以,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选择成为不重视彼此承诺的人,因为它最终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你无法负荷的。诚信就是财富,重视别人的承诺才能屹立不倒,才不会陷入孤立的绝境。

  其实,要想成为重视彼此承诺的人并不难,要了解其重要性,懂得其中的奥妙。如此才能时常鞭策自己,成为重视彼此承诺的人。

  小罗是化妆品界的王牌销售员,她的销售业绩是全公司最好的,很多新来的员工都想拜她为师。她跟客户的关系都非常好,很多人都是因为跟她关系好而选择了她的产品。

  小罗告诉大家,客户之所以这么信赖她,完全是因为她重视彼此的承诺,从不放客户的鸽子。

  小时候,妈妈给她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给全班同学都发了贺卡,他每天都在等着大家的回信。但是很可惜,好多同学都忘记了,只有沉默寡言的同桌还记得,之后他跟同桌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这么多年来,小罗一直记得这个故事,它一直在提醒她重视彼此承诺的重要性。所以,她能一直得到客户的信赖。

  只有信守承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就自己的事业。承诺就如同跷跷板,如果经常失衡,必然会有一方感到不满。之后,原来的平衡关系也就难以重新建立了。

  给别人的承诺,无论如何都要做到,它是一种长期的投资,如果不注意,随时会失去竞争资格。如果因为有困难,实在不能做到,要及时跟对方联系,获得谅解。否则,不仅别人会有所失去,自己失去的也会更多。

  有时信守承诺可能会暂时吃亏,纵然这样也要努力去做。吃亏是一时的,获得的机会却是长远的。不管什么原因,不管在什么境况下,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信守承诺。

  有两个好朋友合伙做生意,刚开始情况很不理想,其中一个人便动了歪心思,偷偷把公司里的钱全部拿走了。后来,很多投资者都来要钱,剩下的那个朋友没办法,他只能说:“大家放心,虽然钱不是我拿走的,但我答应给你们的一定会做到,请大家给我些时间。”

  大家看到剩下的那个朋友非常诚恳,就暂时答应了。那个人砸锅卖铁,借钱补上了大家的损失。他重视承诺的举动虽然一时亏损了很多,但赢得了人心。没过多久他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有些人把承诺当成空头支票,说了就算了;而有些人却把承诺当作一种荣誉,用尽全力去呵护。前者,成为了大家眼里的“骗子”,失去了大家的信赖。而后者,不论做什么都能得到大家心甘情愿的拥护。

  所以,不论何时都要重视彼此的承诺,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故事

  甲:有个男人承诺要娶我,宠我一生一世。

  乙:男人的承诺千万不能信。

  甲:为什么呢?

  乙:因为男人的承诺就像我们女人说减肥一样,总是说,却从未实现。

  甲:……

  有权威的人说话更有说服力

  这个世界是如此光彩夺目,变化又是如此之快。自从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知识爆炸”格局出现以后,作为广袤世界中的个体,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人们只能是望洋兴叹。那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已经不太可能出现了。这正好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更新速度。今天,一个人通晓太多个学科已不太现实,就算是对本专业知识,也不可能处处都搞得明白。于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主席认为……”

  “××政府官员说……”

  “按照生物学家××的思想……”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原因在于:尽管××主席、××政府官员、生物学家××的职业各不相同,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意见与判断具有权威性,值得我们信赖。

  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某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去某大型超市闲逛,路过保健品摊位时,突然从旁边走来一个人对你说:“先生,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您这个年龄的人,吃这种补品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这个人只是超市里卖保健品的普通员工,你可能会说:“谢谢你的关心,我还不需要。”如果走过来的这个人胸前挂着“国际营养学会高级研究员:×××”字样的牌子,你会怎么做呢?可能你会停下来和他交谈一番。在交谈的过程中,你从他口中得知,这个人不仅是高级研究员,而且还是政府部门的特级专家,此时你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买上几盒保健品?还是交谈结束后悄然走开?相信大部分遇到这种情况的人,都会买上几盒保健品。

  在说服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动向被解释为“权威效应”,也叫“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心理学家曾对“权威人物的作用”进行过心理实验。实验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请3位演讲者以同样的题目演讲,演讲完后,调查学生们对演讲者观点的赞同率。演讲的题目是“对于犯罪的青少年,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演讲之前,他们先介绍这3位演讲者的身。这3位演讲者,一位是法官(权威者),一位是家长代表(中立者),另外一位是麻醉药的销售商(威信低者)。调查的结果是:认同法官的占43%,认同家长代表的占33%,而支持麻醉药销售商人者只有24%。

  权威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呢?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言论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有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士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士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奖励。

  权威效应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这方面,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这位心理学家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并告诉他们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请来的着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你们如果闻到气味,就请立刻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有气味呢?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已经告诉了他们答案。

  既然权威效应对人们的心理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在说服行动中,我们该如何使人们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而接受权威的观点呢?第一,要有权威的事实根据;第二,应该有权威人士所具备的外在条件——大方得体的衣着、令人尊敬的背景和职位;第三,说服过程配合文明有礼的谈吐举止,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第四,向权威人士求得协助。也就是说,或者让自己拥有权威的形象,或者借助权威人士的力量,都可以在无形之中为你的说服力增加砝码。

  小故事

  甲:亲爱的,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

  乙:嗯!

  甲:亲爱的,你是身材真好!

  乙:嗯!

  甲:亲爱的,你真美!

  乙:嗯!

  甲:亲爱的,我可以亲你一下吗?

  乙:想亲我早说啊!我在变性之前,追女生可没你这么啰唆过。

  甲:……

  赢得尊重就会赢得信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留心对方的弱点或者是对方的缺陷,尽量避免把话题扯到对方的弱点或缺陷上来。也就是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子,当着矮子说矮话。一般人们都会很忌讳别人当着自己的面谈论自己的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