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大会一结束,晏宇立即到邮电局,给家中打电报报告喜讯。随后又详细写信向父亲宴更华汇报了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的过程。并且告诉宴更华,这将是加入组织的一部序曲。r
果然,不久之后,班级党支部就委派了一名副书记,一个从部队到军校的前营长,找晏宇谈话,让他“积极向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光荣的组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谈话的同时,这位同学也告诉他加入组织的一些技术性细节,譬如怎样写入党申请书,写了入党申请书之后如何进行思想汇报,等等。r
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仅仅大半年时间,晏宇就通过最程式化的表现程序,成为受到组织组织考察的入党候选人。当然,在还没有入党之前,晏宇仍然暗中寄钱给困难同学的家中,仍然在周日四处转悠,仍然每天书写他的“学雷锋日记”。r
【美国特务嫌疑】r
一九六六年五月开始,中国进入了疯狂而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京西的马路上,整天是敲着锣鼓的游行队伍。人们极度亢奋,而又毫无目标地进行着革命。在高层斗争还没有暴露之前,人们更热衷于抓出一批人,尤其是美蒋特务,进行斗争。很快,在常州的宴更华遇到了麻烦。r
在常州第二电子仪器厂当总工程师的宴更华,虽然并不得志,但是在工厂里面却向来是独一无二的人物。他不仅来自大京西,是医用X光机的专家,而且留过洋,喝过洋墨水;因此向来是以权威的角色出现。有时高兴,也喜欢咬着烟斗,大谈美国芝加哥的风情,大谈美国见闻,什么美国煤矿工人家里有两部汽车,什么美国最穷的人家也有电话,美国有钱人的别墅如何豪华,等等,吹得天花乱坠,听着目瞪口呆。r
但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常州的造反派马上想到了这位经常“为美帝国主义鼓吹”的留美工程师。那个时候,在美国留过学的人在京西滩固然有不少,但是在江苏常州,却是不多见的良好专政对象。这样,宴更华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吃到了苦头。首先他被认为是“美国特务”,因为“如果他不是美国特务,又为什么要回到中国;如果他不想搞破坏,他为什么要混入常州的电子仪表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自上级,下到造反派,都是用这种白痴逻辑使得人人无比兴奋的。r
倒霉的宴更华开始被限制回京西,接着开始参加陪斗。无论什么大会,高大肥胖的宴更华都被拉去进行批斗,更多的是陪斗。每次批斗走资派、修正主义路线分子的时候,最后都要顺便批斗一下宴更华这“美国特务”。幸亏是这样,宴更华每次都能安慰自己,自己不过是陪斗的角色。更让宴更华庆幸的是,自己已经侥幸逃过了反右斗争,否则这样的苦头,早就开始吃了。如果不是这样的宽慰自己,宴更华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