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时尚从来并不只是眼睛所看见的,也不仅仅是现象与实物,它遵循着经济学的规律,被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左右。奢侈品集团LVMH、历峰、古驰、巴黎春天这些时尚庞然怪兽的市场野心,决定了时尚的走势与强弱,而中国等第三世界成为强济强国,对时尚的接受性影响也左右着时尚。时尚作为经济这长河泛出的美丽浪花,虽然时时想脱离经济的影响,但却一直在经济的巨流中跃动与灿烂……
阿诺特的帝国
一条我天真地不愿看到的消息:LVMH的老板Bernard Arnault(伯纳德·阿诺特)以43亿欧元,折合60亿美元,收购了127年历史的珠宝集团Bulgari(宝格丽)。LVMH将发行1650万股票交换宝格丽家族持有的1.525亿股份,而Bulgari家族也将成为LVMH集团的第二大家族股东。
我之所不愿意看到这条消息,是因为不愿意看到LVMH大规模地扩张。LVMH现在已经很嚣张了,它旗下的奢侈品很多,葡萄酒及烈酒:Moet &;Chandon(酩悦香槟)、Veuve Clicquot(凯歌香槟)等近二十种;时装及皮革制品:Louis Vuitton、Loewe、Celine、Berluti、Kenzo、Givenchy、Fendi、Donna Karan、Dior等亦近二十种;香水与化妆品:Dior、Guerlain、Acqua di Parma等十余种;钟表及珠宝:TAG Heuer、Zenith、Chaumet等近十种;并有数家精品连锁店、各种文化传媒公司……现在,它又收购了Bulgari,离奢侈品巨无霸的位置又升了一级,这真让人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因为你所购买的任何奢侈品都有可能是在给Arnault送钱,你喜欢不喜欢自己的时尚消费被一个集团所左右?买任何时尚用品都在给同一个人交钱?我不喜欢这种被垄断。
但Bulgari很喜欢,“LVMH集团是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一方面来讲,在收购之后Bulgari将继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受益于整个LVMH集团的发展。”Bulgari集团的CEO Francesco Trapani表示。而媒体则将这次收购称为“郎情妾意”。LVMH在收购之后,手表和珠宝部门销售利润预计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Bulgari在面对前三年盈利下滑67个百分点之后,也有望提高利润。苏黎世Vontobel AG银行的分析师Rene Weber说:“这是我有史以来见到的,奢侈品行业中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当然,其利润也是相当高的。”当然喽,Arnault最喜欢利润,他现在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富人。
此前Arnault偷偷收购了Hermes17.1%的股份,引起公众侧目,Hermes相当不愉快,“爱马仕并不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奢侈品公司,我们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手工匠,我们的哲学是专注于创造力和手工工艺。当然,我们也希望盈利,但是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做出最好的东西,我们的收获是来自对于自己优秀的工作的奖赏。”这是Hermes的哲学。但Arnault的哲学是更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挣更多的钱,所以LVMH旗下的手工艺术品不断地减少,流水线的机制奢侈品不断增多,花同样的钱,以前你可以买到手工奢侈品,但慢慢地,你只能买到机制商品了,只要该商品属于LVMH集团。以LVMH的扩张速度,Bulgari会在中国二线城市开许多店,以前象征高贵与艺术的Bulgari,迟早在中国会沦落到金六福周生生之类的档次。
这正是LVMH扩张的可怕之处:将手工的、缓慢的、优雅的文化变成粗鄙化的商品。
打折的奢侈江湖
“2009年的奢侈品需求会下降3到7个百分点,”国际咨询公司Bain&;Company发布的一份报告悲观地认为;而Nulberry Equity Research的日本分公司更加不讨人喜欢地声称,2009年的奢侈品需求会下降4%,并且持续在3%的位置上呆到2011年。呜呼,多少潮流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2008,人在天涯,被股市的退潮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再也不见骑马斜依桥满楼红袖招,那宝马换作了POLO,那红袖换作了袖里藏刀。2009,涛声依旧,依旧是金融低潮潮打空墙寂寞回,潮来潮往中纽约的时装秀场从宫殿换到成公园的大篷,是Chanel的移动Art自动爆机,是内地潮人为去香港购物而打飞的。华服如白菜,二三线品牌欲哭无泪当街大甩卖,局势如此多焦,引无数一线品牌为保本竞折腰:3000美元的Valentino晚装红礼服只要800大钞,2000美元的Loro Piana开司米外套,卖到300美元就可以班师回朝。祸及华服怎少得了手袋,Marc Jacobs的天价变成了6折的提包,而I.T与连卡佛,在打折的路上一路狂飚。
天下没有不散的盛宴,人间没有无尽的打折,当折打完卖场灯火阑珊,也是你在职场一曲悲歌曲终人散,一文银子当作两文铜钿、一个馒头分作了早晚两餐。遥想当年,各大品牌高傲限量一款难求,你欲购无门怀揣支票独上高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红男绿女,腰缠十万贯骑鹤下广州,看而今却与名牌相见时难购亦难,腰肢无力秀场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散了LV别了Prada,谈何花枝招展,谈何笑靥如花?只有Zara和H&;M等正版A货依然牛叉,只见衣柜中祖母级的旧日衣帽重现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如今江南的卖场同样时运不济,香港的折扣更能吸引小资们发烧。
然而于时尚达人而言,并非折扣越低越欢。奢侈品的高价构成了它的光芒,一旦高价换了低价,难求换了折扣,奢侈不在,美人落难,纵有千种风情,更有何人怜香惜玉,追涨不追跌,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才是奢侈品的似水年华。所以多少潮人捂紧钱袋、剥减支出,忍把名牌换了浅斟低唱,犹等经济回暖品牌坚挺,陌上花发缓缓归,方肯解囊、方肯范儿歌一回。
歌曰:名牌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狂跌,千龄兮万代,与共兮何言。
“刘雯时代”为什么来临
我近来发现,在我这些年来的时装评论与时尚专著里,竟然没有写过模特,这个疏漏让我自己很惊讶,也很不安,其中的原因较多,以后有机会再作分析。这篇专栏中,我先谈谈让我意识到这个原因的“中国超模”。这两年我一直在写作一本时装题材的小说《时尚巴别塔》,其中有写到模特,但这并没有让我意识到我一直未在评论与专著中写过模特,直到写作上一篇专栏《2010年的时尚风月》一文,写到刘雯时,方意识到这个问题。
刘雯是继杜鹃之后,中国又一个成为全球超模的中国女孩,在上一年她交出了异常漂亮的成绩:全球最重要的美容机构ESTEE LAUDER签下她做全球模特代言人;她是第一个出现在VICTORIA'S SECRET时装秀上的亚洲模特;中国版创刊号《NUMERO》的封面人物;而MODELS.COM的排名中,她排在前10名;许多顶级大牌的时装秀上,她出现出的频率最高……
这足以让媒体为之兴奋,《周末画报》的特刊《中国面孔》中言,“2010年,中国时装界进入了刘雯时代”、“刘雯的脸孔有一个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过去20年来,每一次中国女孩得到时装界的真正关注,都说明了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从LING TAN到杜鹃到刘雯,西方也慢慢完成从原本对中国充满想象到逐渐与中国审美同步的过程。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越深刻,也就越有可能跳脱对中国脸孔单眼皮的刻板印象;而当代中国也间接通过对西方对中国面孔的‘钦点’找到一种跨越国界的都会气质”。
在对所有对刘雯的写作中,这些观点最具深度,时装界本来是个肤浅之徒入没的地方,很少有人从中看出深意,但《周末画报》这篇文章从现象深入到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我不反对这些观点,但是,从这些观点中我看到种源自“他者”的眼光对自身的打量,对“西方价值中心”的默认,这种态度让人不安之处在于,它有可能掩饰了中国脸孔在时装界崛起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第二、三季度GDP规模连续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国《经济学人》有关专家甚至预计中国2024年将超美,成最大经济体。而在奢侈品方面,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消费者显示出了对从红酒到名表、时装在内的各种奢侈品的难以满足的消费需求。高盛投行预测,中国未来五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人,会从4000万上升到1.6亿。《中国2010年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奢侈品供应商从中国赚了684亿元人民币。因为西方经济的衰微,许多顶级时装在西方世界是亏损的,但在中国却是大幅度盈利,可以说中国的奢侈消费挽救了许多时装大牌。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愿意将刘雯们的崛起看作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表征,也更愿意将刘雯们看作西方时装品牌对中国市场与消费者们的示好与广告性影响。这不是什么“阴谋论”,时装本来就是追着金钱而运行的,它的主要目标是市场而不是审美,更不是“从原本对中国充满想象到逐渐与中国审美同步”,首先作为商品然后才作为艺术,时装感兴趣的是市场这个大蛋糕,然后才是审美。
回看历史,pierre cardin的中国合伙人宋怀桂女士在1983年成立了北京第一支模特队,那些模特们有卖蔬菜的、织地毯的、打毛衣的、卖水果的、卖油条的,还有纺织女工,来训练要么是请事假,要么是病假,几乎没人敢跟家人和单位说出自己做模特。这支模特队是要为pierre cardin在中国走秀而准备……此后,pierre cardin在中国成为西方顶级名牌时尚的象征。
有此前例,我认为“刘雯时代”意味着西方时装在做中国这个蛋糕与切这个蛋糕的时代的来临,然后,才是“与中国审美同步”。
你不可能先锋到死
当一个曾经最著名的时尚品牌靠出售品牌来做噱头引人关注时,给粉丝们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不是美人迟暮,也不是英雄末路,活生生就是一个韩寒演成了郭敬明,是郭敬明演成了凤姐。这里说的就是Pierre Cardin,媒体曰:Pierre Cardin先生正准备将其同名的时装品牌出售,并开出了10亿欧元的价码。这位现年88岁的设计师希望他的服装品牌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继续发扬光大,而眼下正是十年以来市场收购行情最好的时候,如果能趁此机会完成出售大计当然最好。
前先年就爆出Pierre Cardin要将品牌卖给中国人的消息,最后将中国大陆的服装鞋帽等部分项目作价3700万欧元卖给了中国商人。这些年来,我关注到Pierre Cardin就因为这些市场新闻,而非它的设计。
Pierre Cardin上世纪中后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品牌,于八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而言,它就是奢侈品、顶级服装的同义词,连小混混们都会嚷嚷“屁儿·砍他”。Pierre Cardin先生1922年生于威尼斯近郊贫家,14岁辍学去一家小裁缝店里当学徒,17岁他骑一辆破自行车前往巴黎,1947年到Dior公司做事,1950年在里什庞斯街买下了“帕斯科”缝纫工厂并租了一个铺面,独立开办自己的公司……他先后三次获得了法国时装业界最高荣誉大奖“金顶针奖”。但最光荣的是Pierre Cardin曾在六十年代不断引领潮流,是法国时装当之无愧的的先锋派:他使用了当时最时髦最现代的化纤面料,成为“太空时代”的女装设计师代表,他也曾推动了于“无性别”时装的热潮。而七十年代Pierre Cardin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外国时装品牌,八十年代初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办秀的时装品牌。
但是,但是事情到此为此,接下来就比较麻烦了,Pierre Cardin的产品从男装、女装扩展到了童装、饰物、汽车飞机造型到经营酒店,有如一只八爪章鱼,拥有上千种不同的专利产品,每天有数千家工厂企业生产Pierre Cardin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产品。Pierre Cardin不无得意地说过:“用‘Pierre Cardin’作牌子的一切都属于我。我可以睡Cardin床,坐Cardin软椅,在我设计的餐厅里进餐,用我的灯照明。去剧院看戏到展览会参观,都可以不出我的帝国。”其实他是吹牛,许多产品只是授权而已,与他的设计无关。这些无所不包的授权让Pierre Cardin急剧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堆,品牌价值一落千丈。Pierre Cardin想在所有生活领域都成为先锋与成功者,但这种事情估计连上帝先生也做不到,更不要说他一凡人,所以,这个品牌只好什么也不是地强撑着,今天时尚达人们谁会买这个品牌?除了土包子才会买。如果要买回那些授权协议重塑品牌,那金额足以让品牌破产一百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