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这次的叫卖中Pierre Cardin开出10亿欧元的漫天价,但银行实地估价只有2亿欧元左右,有趣的是,Pierre Cardin先生还开出一个可笑的附加条件来“吸引”买家:“我希望能够继续担任品牌的创意总监,这对收购方维护这个品牌的形象也是有益的。”
这老人家也真是糊涂蛋,不明白没有人能先锋到死的。
上小S与上小S的节目
时尚江湖中一直传出Dolce &;Gabbana要关掉副线D&;G的消息,最近的传闻是说打算在明年的八月份关掉。天知道这一次是不是又是假的,但这个理由一定是真的:副线品牌D&;G对Dolce &;Gabbana正牌的定位造成了混淆。
副线是谁发明的?
Giorgio Armani。作为时装界“副牌”概念的创始人,Giorgio Armani于1984年推出面向年轻人的成衣品牌Emporio Armani,首开了品牌延伸的风气,令随后的其它国际大牌纷纷效仿。除此之外,他还陆续推出了女装品牌Mani、休闲品牌A/X Armani Exchange和Armani Jeans等。
什么是副线?
正牌很贵,一件Giorgio Arman的成衣要好几万块,普通人哪穿得起?一个品牌如果只面对极少数的顶层消费者,它的商业利益就难以扩大,而普通喜欢这个品牌又买不起的年轻人,也会因此而怨上这个品牌。怎么办呢?那就发明“副线”呗,你吃不起鱼刺吗?那给你准备便宜的鱼刺捞饭;你戴不起金项链吧?那给你准备镀金的项链;你开不起宝马X6吧?那给你准备MINI;你无法上小S吧?但你还是有机会上小S的节目的。副线的性质就是这样,它是正牌的年轻版、解渴版,是正牌的象征,遵遁的是“接触巫术”的时尚力量传递的原理。
除了Chanel与Hermes这两个我比较尊敬的独立品牌,别的时装大牌都推出副线,比如Calvin Klein的产品中,正牌Calvin Klein:以整齐的干净线条写出Calvin Klein,与设计师洁癖般的极简风格相同,称为Calvin Klein collection正是旗下的第一品牌。副线ck Calvin Klein:Calvin Klein把名字用他自己最喜爱的褐色,当作标志一般,放在黑色的大CK上,简称CK,是年龄层较为年轻的副牌。ck Calvin Klein Jeans:为Calvin Klein的服装事业,打开一片天空的牛仔装系列,设计师干脆把CK直接用成褐色,压上Calvin Klein Jeans黑字,简称CK jeans。除了副线之外,大牌一般还会有牛仔系列,但牛仔系列也应该算是副线。Marc Jacobs的副线:Marc by Marc Jacobs。Donna Karan 的副线:DKNY。Prada的副线:miu miu。一般人会将正牌与副线搞混的原因是,副线的命名总是正牌的缩写,比如D&;G是Dolce &;Gabbana的缩,或者将是“连累”上正牌,比如Marc by Marc Jacobs,Emporio Armani。这样一来,非时尚专家哪里知道正牌与副线的差别?所以副线品牌正牌的定位造成了混淆是势所必然或理所当然。
虽然看起来正牌与副线差不多,但其实还是差得很多,正牌的Giorgio Armani好几万一套,Armani Jeans三千来块一件,上海还可以打半价,反正都是叫Armani。正牌的Dolce &;Gabbana讲究材质、裁剪,D&;G讲究花里胡哨。其区别,就像鱼刺大餐与鱼刺描饭,就像上小S与上小S的节目不是一回事。不过呢,能上小S节目人远远多于能上小S的人,能吃鱼剌捞饭的人远远多于能吃鱼刺大餐的人。听起来都与鱼刺、小S有关,这种有关,结果就是早晚正牌们被副线“干掉”。
回内的副线与国际的副线又不是同一回事,国同的副线比正牌更贵更装大牌,不过这是另一篇文章的事了,且听下一篇分解。
奢侈品与中国身份
又是一则非常低调的消息,并且是事过景迁之后我才读到的消息:美国投资基金Matlin PattersoN以“最高不超过5300万欧元”的价格把Cerruti公司卖给中国利邦控股公司(Trinity limited)。Matlin Patterson基金2006年买下了当时财务危机中的Cerruti,此次出售将包括Cerruti100%的股权和所有品牌知识产权。
先做一点知识普及,再来谈这件事,利邦是神马?Cerruti又是神马浮云?利邦公司隶属于香港利丰集团,在香港上市,2009年的营业额高达160亿美元,作为全球重要男装品牌的经销商,它在中国53个城市拥有381家商店。Cerruti呢?意大利人nino cerruti于1967年在法国注册的时装品牌,没啥故事、没啥叫得响的明星设计师,一个“如水”的普通大牌,我当年一度错以为它是不入流的三线品牌,在中国只有钱没文化的暴发户眼中绝对是被当作响当当的大牌。
这则消息只作为经济新闻语焉不详地说说了事,而不是作为cerruti品牌的时尚新闻,它之所以低调,是因为它不得不低调,前车之辙清晰在目:当年马来西来华人王明星与他的妻子成为Mulberry的大股东之后,非要宣扬Mede in China,非要强调华人身份,结果呢?花费了十年时间才让人淡忘这是一个华人收购的品牌,才又重回“奢侈品”的名单上。如果利邦或cerruti高调炒作这个事件,无疑双方都严重受损。所以,利邦与cerruti不得不低调。
为何奢侈品牌就不能张扬华人身份?Mede in China?原因在于目前全球奢侈品消费曲线处于下跌趋势,唯有在中国一路上扬。持有无限购买热情的中国人眼中的奢侈品,可不包括华人控制的品牌,可不包括Made in China的货品,中国人所认同的奢侈品牌,只能是欧美设计欧美制造、血统属于欧美的品牌,一旦奢侈品的时尚神话沾上中国身份,就如同被喷了一口法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神秘与神奇速速退也。台湾人就知道这一点,所以女富豪王效兰在收购了法国奢侈品牌Lanvin之后,自己隐身幕后,将Lanvin的所有重大创意决策都交由她找来的设计总监Alber Elbaz——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一线奢侈品牌的所有者已是台湾企业?聪明的香港人也知道华人身份作为“退神符咒”的厉害,Ports 1961并不是什么西方奢侈品牌,它只是香港品牌,设计与生产都在深圳,但是,它从来都是死死地掩盖这一身世,低调地与全球一线大牌们挤在上海恒隆、广州丽柏之类的顶级卖场里。
我们再深一步探讨,为何不要说西方人,就边中国人都不喜欢奢侈品的中国身份?窃以为原因是:A、时尚与奢侈的标准一直由西方制定与引领,中国时尚未有任何话语权;B、中国制造一向意味着粗制滥造且毫无限量,而西方的生产一向讲究的是工艺,工艺构成奢侈品与时尚魅力;C、奢侈品都有品牌的文化传统,构成奢侈二字的除了工艺之外便是品牌文化,文化传统是品牌的灵魂,一但中国人把持了品牌,其文化传统便有可能会丢失;D、中国人心态:高价买中国身份的奢侈品牌,不如买个低价的欧洲血统的高街品牌算了。
于是,我们看到奢侈品牌与中国的爱恨情仇:爱中国市场,但恨中国身份,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并不代表中国文化自信力的崛起。
左手慈善,右手血汗
江湖快马传来消息,前一段时间因“血汗门”事件而陷入劳资纠纷的奢侈品牌GUCCI终于与员工达成和解,此事似乎可以告一段落,血汗门里门外,其乐也泄泄,但是七月份PRADA的员工恶性解聘事件,早已让奢侈品牌蒙上了压榨工厂的阴影。
在血汗门爆发更早一些,GUCCI举办了它的慈善90周年庆,出席的一众明星优雅雍容。GUCCI一直不曾全球缺席全球的各类慈善活动,GUCCI设计的限量版慈善手袋几乎每季都有。然而一向号称有慈悲心肠的各大奢侈品牌怎么就对自己员工如此苛刻,甚至用极度压榨的方式而引起各路神仙的鄙夷呢?
不能否认的是,GUCCI等奢侈品牌给员工的工资比较高,每月三四千元的薪水相对而言,仍然高于一般的工资水平,这也正是员工虽然对制度颇有微辞仍然坚持工作的原因。何况关于制度,GUCCI尽管严苛,但未必是最差,只是GUCCI树大招风容易引来各方的眼球。中国的私企甚至国企的环境就比GUCCI好吗?答案在于中国人一向善于忍受,在GUCCI的名牌光环之下终于有了爆发的机会。据统计,GUCCI现在采用的劳务派遣制度在中国市场上占了20%,而实际的数据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业内人士称,国企有40%或者更多的员工是通过劳务派遣制度而雇佣的,这些通过劳务派遣制度而输送到各个企业的员工没有保险,没有福利,只拿着基本的工资,这些隐性的劳务问题才是中国市场上最大的问题。
但是我们为什么关注GUCCI与PRADA等?因为它们是奢侈品品牌。奢侈品的定义是优雅、历史、私密、独享和慷慨。奢侈品应该远离剥削,远离压榨,远离有关非人道的一切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当GUCCI在中国遭遇血汗门的时候,在中国引起的反应如此强烈。我们认为,奢侈品既然从消费者手中掠夺了巨额利润,就不应该独享,最起码一个对自己的员工比较人道的品牌,才值得消费者去拥护和信赖,否则神马都是浮云。
那是否说明奢侈品牌做慈善是猫哭耗子呢?一些在中国陷入“血汗门”事件的奢侈品品牌很少在其他国家陷入此类事件。GUCCI、PRADA等的慈善行为与艺术赞助行为也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并未弄虚做假如某些作家明星一样诈捐,在某种程度上GUCCI、LV等的慈善行为还是相当地低调,这说明这些品牌并非没有社会责任感。一个问题是:一个对自己的员工不够尊重和人性化的公司,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它的社会责任感?显然并不能因为它对自己的员工不够人道,就否认它在慈善方面的成就和努力,也并非一定必须做到前者才可以慈善。慈善是每个人,每个团体的权利,而且并不能因为某一方面不好,而对其加以指责。
当我们在比较西方奢侈品牌在中国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希望它们做得和其他国家一样好,因为我们付出的是和其他国家一样的价格甚至更昂贵。如果GUCCI和其他奢侈品品牌能够以它的用工制度而做为借口来开脱的话,那为什么不降低它的价格呢?我们鼓励它的慈善行为,但并不代表它就可以对不同国家适用双重标准,因为它对消费适用的可不是双重标准!
可是,这构成我们对在中国运营的企业实行双重标准的一理由吗?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有机面料的江湖
H&;M最新的副线“Exclusive Conscious”最近推出了新的晚装系列,这条副线专门设计红毯晚装。这个在4月中旬号在全球100间H&;M的网店开售的新款晚装,采用了多种环保可循环面料,其中有机棉花和天然的麻质面料是其面料上的重心。我一直希望有机面料能成为时装中的重心,但一直看不到,没料到走麦时尚道路的M&;M会在这个方向发力。
但目前全球在有机面料上的需求一直在增长,全球2009/2010年度有机棉花产量增加了15%,达到24万多吨,在2011年,有机服装业的规模达到60亿美元左右。目前许多中低端的主要服装商和经销商都加入了生产有机服装的行列,比如李维斯、阿迪达斯、耐克、H&;M、Target、诺德斯特龙、Gap、沃尔玛等。有意思的是,这些喜欢有机面料的几乎都是中低端品牌,一家国际一线大牌都没有,像香奈尔、LV、华伦天奴等有可能在某些产品的某一款上使用有机面料,但不可能将有机面料作为它们的重点,也不会将品牌与有机面料联系起来。
这里面涉及到一些问题,有机面料因为受天然的限制,在面料的硬挺度与染色上很难达到工业面料的效果,让它们在塑形时也难以达到当代时装的某种艺术性要求,有机面料制作的服装更适合居家与休闲时穿着,而人们购买奢侈品牌的时装,是希望在重要场合比如晚宴、商务等场合时穿着,这就要求时装在面料上、印染上、造型上有更高的要求,这是有机面料所赶不上的,也即是说,有机面料的表现力略逊于工业面料。此外,有机面料更多是还原式的发展方向,试图还原到工业污染之前的状态,而奢侈时装则是朝向未来的,要知道时装业是工商业整合的艺术,它一般不试图复辟。此外还涉及到奢侈的态度,如果大众服装使用某种流行面料,那么奢侈服装则更钟情于稀有面料,可以判断,有机面料影响力越大,大牌们越不可能选择有机面料作为主流,我们每年都会看到各大牌时装在抽检中几乎都不过关,都会在许多化学元素上超标,因为是否安全与超标不是大牌们的第一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