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时尚至死:时尚背后的玄秘全文阅读 > 第16章 时尚美学人人想穿花衣裳(1)

第16章 时尚美学人人想穿花衣裳(1)


  导读:时尚的本质是美,是经济、社会、历史集中为美的体现,在时尚中我们被美所薰陶,也创造新的美学原则,美是永恒的,但美又是善变的,每个时代的美总是有所区别,在美的面纱之下,在美的本质之上,附加于时尚的层层世俗的目的总会脱落,惟有美自由自在,惟有美是不死之鸟,在美原天空下,时尚的精魂永远在高高飞翔……

  阿凡达入侵

  有天闲着没事,与几个诗人们开车去东莞看3D巨幕的《阿凡达》。除了享受那声象的刺激外,我更主要的原因是要看电影的服装。《阿凡达》之火不用赘言,但没料到它会影响到时装界。历来多是时装审美影响电影,但这次却是电影影响了时装,看完电影回来,脑海中总是对比着电影与时装的联系。

  Alexander McQueen已在年初自杀,但他的2010春夏女装秀却是向《阿凡达》学习的结果,女模特们头上都“长了”犄角,那犄角的颜色都一致,看起来像一群妖精在走秀,或一群来自阿凡达世界的部落女在走秀。不同的是,阿凡达世界是天上地下天上的自由精灵,而Alexander McQueen的女模们来自海洋——她们都来自未来。而另一个潜在的社会意义是,用更加形象具体而醒目的视觉效果来提醒人类保护环境与关注生态。

  《阿凡达》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影响某些品牌,而且影响了整个时装界,它不仅影响了时装,也影响了色彩与妆容。我们看电影中人物,他们皮肤上的纹理与Rodarte 2010春夏时装周上的惊艳纹身如此类似,当然不会是《阿凡达》Rodarte。区别在于《阿凡达》里的人物身上的条纹是天生的,阳光而明亮;而Rodarte是画上的,更为阴暗而哥特。

  在色彩方面,《阿凡达》里大量的荧光色是这个季度的潮流色,其中荧光蓝是用到最多的色彩,电影人物的身体发着蓝色光,整个荧光色成为了主导色,有如是80年代的复古Disco风格,而这些色彩影响力也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时装上。

  而片中的超大配饰也是时装界所力挺的,虽然T台上没有那结人大到非正常的超级项链,但许多秀场上,也随时可见大配饰,尤其是Lanvin的配饰最为“阿凡达”,既有羽毛装饰,又有超大而夸张的配饰。

  “我看了《阿凡达》,真了不起。我脑袋里想的都是大自然、生态、热带,还有墨西哥。”2010年春夏高级订制时装周上,Jean Paul Gaultier在后台这样说。电影场景和时装的融合是他向来所擅长的绝技。他精湛的剪裁和做工在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完美地体现出来,服装的珠片迷幻如丛林,模特们身着奇异编织服手持雪茄在T台上高视阔步的姿态充满热带雨林的惬意,或者穿着皮革质短裙和充满太空时代感的雪纺上衣搭配异国风情的珠宝。叶子树叶做成的皮手袋和金属饰物惹眼之极。发布会以民谣女歌手ArielleDombasle演唱的墨西哥歌曲结束,而她身穿的是一条辣椒红的裙子。

  而valetino呢?这个品牌的转变让我非常惊讶,它去年还是那样温吞,这次的发布秀却全力以赴地靠近了《阿凡达》,它的背景是随风摇曳的数码丛林,对荧光色调的偏爱从电影中的世界直抵Valentino的秀场。Valentino的设计师非常坦诚地说,模特们肩部以及眼部蓝色的彩妆肤色就是完全因为《阿凡达》的影响。Valentino的女郎们未来主义的头饰是电影中野性原始头饰的改版;服装的细节方面,羽毛,串珠,以及各种仿照植物而做出的肌理的原型也都在电影中闪现;粉色之外,它的鲜艳雪纺也让人不得不想起电影中的神鸟Leonopteryx。

  在别的品牌上,《阿凡达》也是“阴魂不散”:Givenchy的紫蓝、碧绿等用色是向电影中的雨林植物致敬;Rodarte则与Balenciaga一样,它们的系列都有部落的原始意味。

  不仅《阿凡达》的流行元素席卷了时装界,它的3D风潮也入侵了时半界,2010伦敦秋冬时装周上,英国大牌Burberry为时装界带来了一场另类的秀场视觉体验:通过采用3D技术,Burberry 2010秀场同时在纽约、东京、巴黎、迪拜及洛杉矶5个城市直播。所以媒体说“Burberry 的这场突破性的3D时装秀可以说是时尚界的‘阿凡达’”。以后大家都别去欧美看秀,直接守着3D电影看秀就行了。但艺术真的可以转变为数子与影像?也许大牌们有时会忘记,高级的一个原则就是拒绝高科技。Burberry这数十年来的转变是比较年轻化,未来化,所以它乐意让高科技成为自己的一种手段。

  更为有趣的是,《阿凡达》的女主角佐伊·索尔达娜本身就是一个时装设计师,她曾参演过《幸福终点站》、《下流高校》以及《男生女生黑白配》《星舰迷航》等,出道十年,在进行演艺事业的同时,她也拥有自己的时装品牌Arasmaci,她说:“演戏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全部。设计一些服装或者是配饰,也是我的一种事业。这种天赋完全来自于我拥有的多米尼加的文化背景,我喜欢那里的一些富有民族气息的装饰和花纹,我会把它们放到我的设计中。”它的这个品牌创立于2006年,Arasmaci,由父亲、母亲、两个姐姐名字前两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她自然经常要为自己的品牌担任模特,不过,她喜欢穿男性化一些的衣服,她说:“我会经常穿男性化的衣服,因为这让我感觉到有力量,有时候我会想,我本应该生出来是个男人。”

  受到《阿凡达》影响的2010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当Giorgio Armarni Privé,Givenchy,Valentino,Chiristophe Rolland等在T台上继续辉煌时,在台上向《阿凡达》致敬时,曾备受瞩目的Christian Lacroix却因破产而离开了时装周,而Felipe Oliveira Baptista,Cathy Pill和Josep Font也因各种原因缺席。在这样的遗憾中,《阿凡达》元素在时装周上的大行其道,并不仅仅意味着设计师们的童趣或想象力,更说明高级定制不得不向普通流行低头,而它的背后,则是高级定制不可遏制的衰落。电影的大众与高级定制的私人化,其间的反差,让人百感交集。“世界是平的”,所有的高级与低级都会抹平?所有的艺术与商业都会搅成一团?交流的世界可以是平的,但艺术的世界,宁愿它们有所差别。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时装与电影的关系一再说明: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一直在模仿着艺术。

  奥斯卡最佳服装奖的拿获专业户

  2010年的奥斯卡奖,我最关注的最佳服装奖,毫无悬念地落到了Sandy Powell手中,她提供服装设计的电影是《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

  这部电影显得冗长、沉闷,但作为宫廷戏,不可获缺的便是美丽昂贵的服装,正是这些服装为它赢得了奖项。在别的类型片中如果服装太抢眼,便会成了狐狸的尾巴——局部大于整体,而在宫廷戏中,“再长的尾巴”也是整体能“消化”掉的,所以宫廷戏一直容易摘取奥斯卡最佳服装奖,诸如《伊丽莎白女王2》、《埃及艳后》……

  那么,Sandy Powell是谁呢?答案是:一个得奖专业户。她参与的著名影片数不胜数:《爱德华二世》(Edward II),《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美丽佳人奥兰朵》(Orlando);《欲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等等。有趣的是Sandy Powell在《爱德华二世》也曾露过面,扮演的是女裁缝。曾经凭借《莎翁情史》与《飞行者》(The Aviator),她两次夺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成为英国最好的服装设计师之一。

  Sandy 的设计,特点是忠于历史且符合了现代受众的审美,比如在《The Aviator》中既有皮草与瘦身装等20年代的经典元素,也强调了当时的“女男孩”时潮。别的服装设计师是借着对往昔奢华女装的再造技术而制作服装,但Sandy的作品却是再造后仍然被历史角色穿着,通过电影的表演更好地把受众带进特定的历史年代。

  在《The Young Victoria》,低调、绚烂而高贵的色彩让受众感受到Victoria女王时代的奢华,那是个奢华时代,女性的服饰考究到变态,可谓极尽华丽和复杂,不厌其烦的蕾丝,褶饰,缎带,层层叠叠的裙摆,紧身低胸内衣,华丽的袖子……Victoria从少女过渡到女王,身份的转变也经由服饰体现出来,从娇艳可爱转向高贵端庄,那些场景便是一场场炫目的宫廷服饰秀。

  宫廷衣服看起来漂亮,穿起来不一定舒服,记者问:“那些服装当中,有什么是让你觉得最不舒服的?”女主角艾米莉·布朗特在回答:“紧身胸衣穿起来也很没趣,Sandy Powell也很‘无情’,因为她可能觉得我没什么身材,穿起来可能会松,所以,如果我穿起来不是紧得不能再紧了,她就会一直说衣服的尺码不对……那个时候我会说:‘去你妈的尺码,我想要的是能够让我呼吸的(衣服)!’之后,我们是双方做了个妥协。”

  这个奖的获得让Sandy Powel稍后得到了第12届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奖中的“LACOSTE电影服装成就奖”。当然,最牛的还是她三次获得的奥斯卡奖,汤姆·福特和莎拉·杰茜卡·帕克为她颁发了奖杯,她的受奖词如此风趣:“我把这个奖项献给那些低成本、现代、音乐电影的各位设计师们,因为他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功名。即使如此,我依然决定把奖杯带回自己家。”

  巴黎的错误

  Jean Paul Gaultier又惹眼了,近日在中国巡演的由法国现代舞大师普雷洛卡打造的现代舞剧《白雪公主》,引起关注的居然不是剧情,而是服装。

  舞剧中,Jean Paul Gaultier在黑白中展现出他怪异的设计:继母那黑色的后冠、漆皮的腰封、奇特的高跟鞋,让原本人们想象中凶恶的这个女人显得性感而高贵,场景一换,黑色薄纱覆盖着她全身时,又显出阴暗而疯狂的一面。至于公主,她的衣服更暴露了年轻美妙的身材,白色褶皱的短裙衬托出透明的肌肤,而裸露的双腿和腰背颇有色情的嫌疑,绝对“少儿不宜”。

  不一样,太不一样了,在人们想象中纯洁的、可爱的、无性别的白雪人主,居然如此时尚而奔放,足以让七个小矮人喷鼻血。这就是Jean Paul Gaultier的风格,要想想他当年那些惊世骇俗的设计吧:麦当娜的尖胸衣、张国荣的红色丝绒曳地长裙、《第五元素》未来人类奇怪的服装……这位hermes的设计总监一向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后现代的设计师中如果少了Jean Paul Gaultier,时尚的看台上便少了一个刺目的亮点——至少,麦当娜1990上的那次巡回演唱是火不起来了,我们无法想象除了Jean Paul Gaultier,还有谁以为当时的麦当娜设计出更恰当的形象……”罗玛在《开花身体——一部服装的罗曼史》中如是评论道。而于时尚史而言,Jean Paul Gaultier的出现,为巴黎在“先锋服装史”上压下了一块镇舱石,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服装艺术上,巴黎还有谁可以与三宅三生、马丁·马杰拉、马克·雅各布森们站在一起,巴黎的时装秀总是被外来新锐设计师们一把一把地放火,如果没有Jean Paul Gaultier,巴黎将在后现代服装艺术上落于人后。这就是Jean Paul Gaultier的重要性:于巴黎服装史、于全球后现代艺术史,同样重要。

  “Enfants-Terribles”(恐怖之子),时尚界的人这么称呼着Jean Paul Gaultier。

  Jean Paul Gaultier的设计会被用“恐怖”来形容,最主要就是他对混合手法的热衷,90年代许多设计师都有这种想法,尝试将各种元素混搭起来,但多数只注重外在形式的美丽实践,他却深入探究个别元素的深层意义,以朋克式的激进风格混合、对立或拆解,再加以重新构筑,并在其中加入许多个人独特的幽默感,有点不正经又充满创意,像个爱开玩笑的大男孩,带着反叛和惊奇不断震撼艺术世界。

  Jean Paul Gaultier经常是一双招风大耳上挂着串串耳环,一撮软软的黄白发像风吹过草丛一样东歪西倒地伏在布满抬头纹的额头上,稀疏的眉毛、凹陷的眼窝、长长的人中、厚厚的嘴唇、不圆不方的脑袋——不但他的设计另类,他的长相也算另类了。

  杂志称他为“巴黎的错误”。